李树英
很多时候,面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父母和老师们常常唠叨:“都长这么大了,该懂事了!”当我们这样来评价孩子的时候,可曾想过,“长大了”究竟意味着什么?
“长大”这个词,其实蕴含着多重理解。一是长大成人,“成人”意味着长成“大人”模样,男孩长得有成人男性特征,女孩出落得有成人女性特征。这其实是指生理上的成人。“长大”的第二种含义是长大成年,也就是青少年长到了法定的年龄。我国法律规定年满18周岁即为成年人。成年人的法定年龄在不同国家和文化里面可能不一样。比如,在日本,成年人的法定年龄是20周岁;在加拿大,多数省是18周岁,但有些省则为19周岁。有一些国家成年人的法定年龄更早。比如,在澳洲是17周岁;中亚和东南亚的某些国家有16周岁的,也有15周岁的。成年人会被赋予法律方面的义务和权利,同时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后果和责任。“长大”还有第三种含义,就是心理上或社会学意义上的成熟,也就是明白事理,明辨是非,能够独立思考,还会尊重和关心他人等。笼统地说,就是学会了与他人适切地相处。
给“成熟”作出概念上的解读和理论上的区分其实不难,上面三层含义分别是从生理学、法学和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长大”这个概念的,但父母和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则实在不容易。我们常常将成人、成年、成熟这三个词混为一谈,不加以区分,而这可能会影响我们如何与年轻人相处。
我在香港做过两项关于青少年发展的研究,一项是质性研究,另一项是量化研究,其中一项获得了香港特别行政区UGC的最高资助。作为一名父亲和一名大学教师,面对几近成年的孩子,我时常困惑:孩子都长这么大了,怎么还不明白事理呢?怎么还不明白父母的苦心呢?在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和与孩子相处的时候,我们有时会有一些不知所措。于是,好奇心驱使我运用教育现象学方法探究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我邀请参与者作开放式的访谈和体验式的写作,以此收集青少年的生活体验描述文本。这些文本其实就是质性研究中的“数据”;然后,为了尽量避免科学研究中的偏见和主观臆断,我邀请受访者和不同背景的人士组成一个焦点小组,多维度地理解和分析这些体验式文本的意义,发掘和反思成人、成年和成熟的教育意义。受访者有青年人,也有中年人和老年人。教育现象学方法对年龄组不作特别地界定,因为它主要以获取体验式文本为旨归。
在轻松的情境中,我们围绕“在你的成长过程当中,有没有最难忘的一刻,让你忽然觉得长大了”的话题展开聊天式、开放式的访谈,从中获取关于“长大”的体验描述。有一位大学二年级学生告诉我,她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是在高考的考场上。那天早上,她在赶往考场途中,获悉自己的父亲出了严重车祸,顿时感到天都要塌下来。没有了父亲,家里就失去了顶梁柱。她强忍着悲痛,完成了高考。她决心要努力奋进,做出一番事业来。她意识到,那一刻,她长大了。还有一位六零后的朋友,他清晰记得自己突然觉得长大了是在多年前的一个清晨,他要远离家乡去千里之外的地方上大学。他记得父母临行前的千叮咛万嘱咐。坐在火车上,看到父母渐渐远去的身影,他觉得自己从此要只身一人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要学会独立,好好学习,好好生活。那一刻,他忽然觉得自己长大了。还有一位正在攻读研究生的学生描述,他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是在有了女朋友之后。有一次逛街时,他觉得非常口渴,于是去给自己买一杯果汁,付完钱之后,他忽然意识到了身旁的女朋友。于是又转回去,多买了一杯。他为自己起初只给自己买果汁的念头感到羞愧,他说,那一刻他感觉到他与以前有所不同,不再以自我为中心,长大了。
诸如此类的生活体验故事让我们产生极大的共鸣和认同感,这就是现象学家所说的“现象学式的点头”。长大的体验可能表现在失去或远离亲人;可能表现在有了恋人,结婚了,当爸爸妈妈了;也可能表现在有了自己的工资收入,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所,或者获得了某种生活自理能力。从这些独特个体的独特生活体验中,我们开启洞见,逐渐明白什么才是成熟。成熟可能意味着独立,经济上的独立和独立的思想判断;也可能意味着责任、尊重、关心和体贴。成熟并非只是年龄的增长或是生理上的改变,而更多的是心智上的顿悟,有了复杂情境中的行动反思力,能深刻理解自己和他人。
作为父母和教师,理解了成人、成年与成熟的含义之后,我们可能与孩子的相处就会多一些敏感、智慧与和谐。我们会意识到,孩子成人、成年之后,并不一定就成熟了。将孩子过早地当大人来看待,是父母和老师们常犯的错误,这可能会给我们与他们相处造成困扰。孩子应该拥有他们应该有的时间和空间来历练成熟,我们也应该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逐渐成熟起来。父母和老师应该明白,年轻人由于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不同,各自的成熟时间可能有快有慢,所以应该对他们的言行举止不妄加责备,而是学会细心聆听。
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该如何从孩子的视域来培育他们的成熟,让他们学会担当、关爱和尊重呢?我想,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用关爱赢得关爱,用尊重激发尊重,用聆听唤起聆听,用担当带动担当……教育就是一种影响,是一种适切的影响作用到另外一种影响上,让影响产生了影响(范梅南,2001)。教育学是一门与孩子相处的学问(范梅南和李树英,2019),是一种不断追问、质疑和挑战自己的学问:在这个时候,对这个孩子,我该如何做才是最恰当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