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文 文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德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青年德育的必修课,是高校引导青年学生们筑牢理想信念、提升道德修养、迈向美好未来的关键课程。在高校思政课原有的基础上探索青年德育新范式来提升教学效果,是当下全国各大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将新闻评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尽可能地摆脱青年学生对思政课“枯燥无味”“理论说教”的刻板印象,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逐步适应新时代青年德育的趋势和方向。
推动新闻评论课程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首要问题是要明晰新闻评论的定义和相关概念,了解“为什么要将新闻评论融入高校思政课?”这一关键问题,深刻了解将新闻评论课程引进高校思政课程中的缘由。国内有众多专家学者对新闻评论课程的内涵和基本概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理论研究,有学者对新闻评论课程作出了定义,即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新闻评论课程具有比较明显的学科特征,是研究新闻传播规律和写作规律的应用学科,它集政治性和实践性两大特性[2]。新闻评论课程与语言学、逻辑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联系十分紧密,新闻评论的创作过程需要运用跨学科思维。新闻课堂与思政课堂都应当以青年学生为中心,将传授的思政课学科理论与新近发生的时政热点进行巧妙结合,引导高校青年学生尝试利用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对新闻事件进行点评分析,并发表自身对特定事物的见解,进行集体讨论商议,创作系列新闻评论文章,让他们的课堂注意力并非被动式地游离于课堂之外,而是积极地参与其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范式的改变极大地激发了青年的学习兴趣,彰显出新闻评论课程与高校思政课学科交叉的独特魅力。
思政课并非是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的课程,需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好现实生活、现实世界这座“宝库”,能不断提升学生对时事政治的敏感性、理解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照本宣科”式和“灌输式”的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青年德育新范式的现实需求。在新时代新课程改革和多学科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仍然是一门较为正统和严肃的课程,需要对思政课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守正”就是要坚守底线思维,坚持马克思主义,做到“在马学马”“在马言马”;“创新”就是在思政课的原有基础上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和其他学科优秀的教学和学习方法,进一步拓展高校思政课的广度和深度,让课程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实现长远发展。将新闻评论课程融入到高校思政课中,这恰恰体现了思政课守正创新的现实需求。
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尤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4]。高校意识形态关乎党和国家治国理政、高校立德树人、社会舆论方向的正确发展。现如今,人类已经进入智慧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技术更迭和各类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导致的话语权游移和高校全力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和领导权之间的矛盾凸显、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不断。将新闻评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是高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和领导权的有益探索和全新尝试,这彰显出高校以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打造有思想高度、社会高度、战略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金课。该举措一方面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让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不再遥不可及;另一方面,带来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受众对象、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正赋予传统的教材、教学、学科、学术体系建设以新的理念、内容、形式和手段[5]。高校在开展德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应当利用新技术手段把牢意识形态话语权,坚持高校对舆论工作和意识形态的绝对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如何让思政课常讲常新、推陈出新,让高校青年学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阐释新近发生的现实事件,让高校思政教育贴近实际,走进日常生活?”是全国各大高校在开设思政课和实施教学环节过程中所面临的崭新课题和全新挑战。创新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方法,把握青年学生的思维特征,青年德育不仅要充满教育意义,更要体现乐趣。将新闻评论融入高校思政课展现了服务学生、寓教于乐、全面育人的实践路径,让青年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之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在全国各大高校拔节生长,助力青年德育教学水平不断上升。通过新闻评论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巧妙结合,形式新颖、内容深刻,进一步推动了多学科的互动交流,展现了积极探索多角度融合提升授课质效的实践新路,解锁并掌握高校思政课的“流量密码”,让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群体心中真正爱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通过上下联动、学科联动等形式打造高校思政课新样态,促进高校思政课多彩课堂的内外联动是推动新闻评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所在。在课堂内,思政课教师通过课堂宣讲的方式传授给青年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青年学生在课堂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初步理解学习,掌握相关概念、理论内涵、方法论等相关课本知识;在课堂外,思政教师和青年学生们通过实践调研、田野调查、细致分析、语言组织等步骤共同创作新闻评论作品,并通过参与投稿、新闻评论竞赛等步骤在报刊、电视、互联网等新闻融媒体平台审核后发表,进一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以青春力量积极引导社会舆论,为政府决策部门和宣传部门建言献策,传递社会正能量。这样便形成了从“课堂之内”到“课堂之外”再到“课堂之内”的良性循环,生动体现了内外互动的“大思政”格局,也有利于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生态”。
在青年德育过程中,“人”占据重要地位,“人”的元素发挥着重要作用。将新闻评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首要一步就是搭建青年德育的桥梁,让思政课教师、青年学生、新闻工作者等不同角色都参与到青年德育过程中来,提升多方参与度,发挥不同角色的优势。通过利用新闻评论这个媒介让思政理论与时政热点、日常学习生活实现“超链接”,使青年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创作的新闻评论作品可投放到各类新闻媒体,经过新闻工作者编辑审核后发表,充分展示青年德育学习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教师、学生和新闻工作者三方的同向奔赴、齐头并进,这也让教师预期的思政教学效果、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得到提升,多方合作共赢,相得益彰。
新闻评论作品综合了多种元素,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人员不仅需要提升自身品格、学习能力、思想水平、认知能力,还需要胸怀大局、高瞻远瞩,创作出代表时代最强音的新闻评论作品[6]。新闻评论作品包含诸多细节,细微之处见真章。教师与学生在思政教学过程中产出的新闻评论作品内容包括问题讨论、漫画构思、文章打磨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倾力配合,做到精益求精,才能表述清晰的思路,打造完美的作品。每一次选题讨论、每一幅漫画构思、每一篇文章打磨……都倾注了参与者的大量心血。将新闻评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和机械拼凑,而是将两者相互融合,产生更大的效能。教师和青年学生参与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能挖掘自身的潜力,也可以通过思考发出自己的正能量之声,展现思政课的活力,让“大思政课”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引路人”更多,青年学生们的热情和成长感更强,理论传播更接地气,让高校思政课符合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需求,不断彰显高校育人真章。
新闻评论是对新近发生的社会热点及时分享个人见解,是拓展学生思维的绝佳媒介。将新闻评论引入思政课堂,不仅是引导青年学生将视野从课堂延展到社会,同时在理论学习思考过程中找到实践支撑,让理论更加鲜活。利用鲜活素材让青年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述,在新闻评论的创作中了解理论的含义,拓展理论深度。譬如,在全球新冠肺炎暴发后,青年学生们看到同辈学生纷纷投入到抗疫一线,青年学生们被这些同龄人的行动所感动、精神所震撼,创作了《让青春之花在抗疫一线绽放》的新闻评论文章,通过文字发现每个人身上都充满着无私的光芒。当“粮食安全周”到来之际,有的学生以此为创作素材发表了《光盘行动引领校园新“食”尚》一文,并制作“光盘”视频呼吁同学们开展光盘行动,节约每一粒粮食,吃好每一顿饭;2022年北京冬奥会引起全世界人民关注,有的同学发表了《热“雪”沸腾,在“冬奥热”中提高国民运动素养》,为体育强国建设发声;有些明星曾经是不少大学生崇拜的偶像,突然“塌房”给青年学生造成了许多困惑,青年学生们在认真思考后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发表了评论文章《理智追星,努力让自己的“星空”璀璨起来》,展现了青年群体的自我觉醒和社会担当。当新闻评论融入思政课后,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高校思政课成为了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明灯。
新闻评论不同于其他文体,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新闻评论隶属于新闻传播学大类,而新闻传播学强调真实、公正、客观。新闻评论的创作就需要运用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辩证思维。首先,教师和学生在新闻评论作品构思时需要拥有辩证思维,远离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真实还原事物本来的面貌和特质。其次,高校教师和青年学生参与新闻评论创作时需要提高理性与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当引导青年学生们运用推理论证的方法去呈现客观的评述,不被负面的社会舆论所影响,对事物做出最真实的判断,时刻保持清晰的头脑和敏捷的思维。最后,新闻评论创作需要加强实践调研,做到知行合一、行胜于言。高校教师和青年学生在对新闻进行评论时,务必要开展调查和研究工作,针对不同类别的新闻事件进行分类调查,把调查研究培养成一种行为习惯,尽量避免形式主义和经验主义。将新闻评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既要运用新闻评论课程中的学科方法增添思政课的课程内涵和外延,又要利用思政课中的相关理论去更好完成完善相关新闻评论作品,让教师和青年学生共同创作的新闻评论作品在事实中接受检验。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育思想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青年一代是民族的希冀和国家的未来,优秀的青年群体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支撑,更是赓续现代化建设的人力资源保障。在现代性的世界发展图景和我国进入“第二个百年”的新发展阶段,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挑战、新机遇和新要求,探索青年德育新范式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关注和探讨的热点课题。新闻评论课程中蕴藏着思想政治元素,将新闻评论课程融入高校思政课是青年德育新范式的一次有益尝试,体现着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现实需求和规划。将新闻评论课程融入高校思政课体现了两者互促的协同效应,有利于高校管理者进行科学研判,牢牢把握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有利于解锁高校思政课充满吸引力的流量密码,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政课多彩课堂的内外联动。高校和思政教师应当搭建青年德育多方合作桥梁,抓住细微之处打造优秀新闻评论作品,利用鲜活素材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运用辩证思维来推动新闻评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进路,实现高校思政课和青年德育的跨越式和上升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