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德 闯
(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山东 潍坊 261061)
自文旅融合发展以来,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产业化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和方向。同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企业逐渐增多,各产业链之间的传动关系得到长足发展,文化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1]。非遗产业化也成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一个探索方向,潍坊在实现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也在探索非遗产业化发展的路径,以期通过产业化、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实现生产性、传承性、创新性保护。
潍坊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历史上属“海岱文化圈”中心区域,崇工重商,是一座钟灵毓秀的千年古城,是齐文化继承与传播的中心区域,是鲁文化辐射与传播的主要区域,是齐鲁文化融合的“首善之区”,融农耕文化、渔盐文化、手工文化和商贸文化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半岛复合型文化特点,是中国北方汉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形成了包容性强、个性突出、内涵丰富的潍水文化。潍坊传统手工艺发达,有“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美誉。有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难以计数的与当地民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年画、古琴、茂腔、核雕、剪纸、泥塑等民间艺术千百年来世代相传,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文化生态。
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是指原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0年创建,保护区域为潍坊市全域。2019年12月正式获批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成为全国首批七个之一、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区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省级99项、市级427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名、省级54名、市级357名。项目及传承人数量均居全省前三,其中联合国名录项目数量居全省第1,国家级和省级项目数量均居全省第3,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数量均居全省第2。保护区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7个,建成200多个规范化非遗项目传承所、30个市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29个非遗校园教育传承实践基地和中国年画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潍坊红木嵌银博物馆等30多个非遗综合性专题博物馆、展示厅。保护区通过对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抢救、保护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入民大众的生活与生产当中,保护区初步呈现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社会景象。这些都为非遗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充实的资源基础。
产业化发展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实现非遗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潍坊从不同类别、不同角度、不同领域进行了产业化发展的探索,为潍坊非遗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实现产业发展最好的途径是自我创新,核心就是要与时俱进,符合大众审美。潍坊在促进非遗保护的同时,大力促进非遗创新发展,在自我主动创新,优化产品结构中实现产业化发展新突破:以潍坊和兴永画店等传统老店为代表,围绕传统非遗产品进行现代化产品研发,通过赋予产品文化基因的形式改变传统年画固有的生产方式和使用方式,增加传统工艺的现代适应性,拓宽适用领域,在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同时保留传统技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发展。
非遗与婚嫁原本是毫无关系的两条线,潍坊红木嵌银、剪纸等非遗项目打破传统界定,与婚嫁进行跨界结合,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山东美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支持下,打造了以非遗+为核心,以互联网+为手段,全国性质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非遗平台“美非遗”网上商城,现入驻非遗传承人超过200人,超过1500种非遗产品,年销额超过200万。通过非遗+互联网模式,有效打通了产业链条,拓展了非遗产品市场化的新渠道,成为互联网企业创新发展点。
潍坊传统工业发达,传统产业规模较大,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潜力巨大。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以非遗为突破口,深度融入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再发展。以昌邑市华裕丝绸为代表的传统企业,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引领,购买现代化先进生产设备。另一方面把柳疃丝绸技艺完整地保护和留存下来,先后培养了二十几名传承人,熟练掌握了柳疃丝绸的工艺技术,在促进生产的同时实现技艺传承。现在年产各类丝绸300多万米,产值 6500多万元,是山东省丝绸生产及出口的重点企业。实现了非遗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实现非遗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潍坊优秀非遗资源众多,资源优势明显,却都各自为战,独立发展,没有与周边资源有机整合,形成资源互通,数据共享,平台共用的良性互动,无法将潍坊市优秀非遗资源化为整体性资源,形成合力。
潍坊传统手工艺发达,拥有风筝、年画、核雕、红木嵌银、茧绸等一系列传统工艺支柱产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打造了“美非遗”网上商城,建立了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平台。产业链前端和终端已经完善,但设计、推广环节缺项,究其原因是人才缺失造成的。非遗产业发展仍然有高地无高峰,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非遗产品和高端文创产品不多,自助体验类产品、新业态产品产业化发展不快,缺少具有较强震撼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产品,难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旅消费需求。由于各个项目各自为战,产业规模发展能力不足,发展视域不够开阔,因此部分项目产业化发展困难,产业集聚效应差。
虽然潍坊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的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文化仍处于传承保护状态甚至是沉睡状态,活化利用率比较低。部分进行产业化发展的非遗项目,业态也相对单一,产业链条不完善,产品附加值低,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转化。部分项目缺乏文化创意,难以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经济效益较低。在很多手工艺方面的展会及大赛上,一些有创意、有内涵的产品往往被束之高阁,成为展示品,市场资源转化率不高。
潍坊作为首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但非遗专业性人才略显匮乏。保护区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占比较少。此外还缺乏具有国内国际领先的创意设计人才,创新发展能力不足,严重阻碍了保护区的提升建设。
实现产业化发展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挖掘自身优势,找准发展方向。实现产业化发展最快速的方法就是自身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潍坊应该发挥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夯实非遗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首先,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覆盖潍坊全境,是全国首批七个、山东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生态保护区,资源优势明显。应发挥保护区资源优势,举办高层次论坛、高质量展览、高水平节会,将论坛、展览、节会的优秀成果转化为市场资源,既扩大文化影响力,又提高经济转化率。例如可以对寿光菜博会、青州花博会等重大节会进行整体打包,结合周边优势项目,将其打造成永久性文化旅游地。
其次,潍坊是山东省区域性地理中心,连济接青,承东启西。应积极对接济南、青岛等地的优势非遗产业项目,打造山东省非遗产业发展聚集区。
再次,潍坊作为著名的手工艺中心,传统技艺众多,极容易对周边地区形成洪吸效应,吸引大批优秀产业落地潍坊。应振兴一批有历史底蕴和社会影响力的非遗老字号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创品牌,打造一批高品质、高质量的龙头品牌。
非遗产业的本质是以产业的方式,通过非遗产品及服务将非遗和资源推向市场流通领域,并赋予其经济属性的一种新型产业[2]。应充分挖掘非遗产业链条的上下游部分,为非遗产业化发展提供完整的供给链条。
一是要充分挖掘保护区内的非遗资源。充分调动优势非遗项目资源,实现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以年画发展为例,应以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年画专委会落户潍坊为契机,组织举办全国性质的新年画创作大赛,做好潍坊年画传承保护发展工作。对濒危项目进行抢救性挖掘,做好音像记录,形成数字化数据库,为非遗产业化提供资源支撑。
二是要完善非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十笏园非遗空间,推动杨家埠民俗大观园打造成为全国民俗集中展示的样板,推动金宝非遗小镇、传统中医药传习展示中心等集聚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以“美非遗”为代表的非遗企业做大做强。加大非遗文创力度,推动非遗产品走向市场。推进非遗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以非遗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地建设。为非遗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撑。
三是要加强齐鲁文化研究阐释。成立保护区研究机构,组建保护区专家库,加强整体性保护理论和实践研究;组织出版以保护区研究为内容的书籍文献;围绕潍坊文化核心价值开展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申报研究,为保护区建设、非遗活动开展、文化遗产传承、非遗产业化发展提供资料储备和理论支撑。
非遗产业化发展亟需善于管理经营、创意策划的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也需要懂技术、有技艺的工匠型人才[3]。潍坊应发挥自身区位条件优势,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建立非遗全体系人才链条。
首先,要加强自身人才培养。一是对现有的传承人管理评价体系进行优化。推动传承人职业发展道路,依托“美非遗”非遗传承人管理系统建立传承人评价体系,实行动态管理机制,提高传承人的社会责任。二是加大研培力度。依托国家、省级现有“非遗”培训机制,搭建与国内外相关高校、机构、设计、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推动传承人专业素养、创新要素的提升。三是加强非遗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内核,为产业化发展提供本土人才支撑。
其次,要加大人才引进机制。一是依托潍坊优势非遗资源和项目,打造非遗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自动吸引非遗人才。二是拉长非遗产业链,增加产业粘性,推动非遗资源与相关产业的结合,吸引相关人才落户潍坊,增强多层次、多领域人才的交叉合作。三是依托环境留人。潍坊作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生态环境良好;潍坊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市、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环境、创新环境优越。潍坊应大力宣传自身环境优势,为非遗产业化发展“招才引智”。
再次,要创新打造人才飞地。上海、深圳等地具有国内国际顶尖水平的设计人才,两地在实现非遗创新性发展上走在了全国前沿。应在深圳等先进发达地区设立潍坊市文化创意设计中心,打造“人才飞地”,实现两地人才对接,成为潍坊非遗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创意思维补给地。
非遗领域的产业化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探索的过程。非遗十大分类中,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以及传统医药中适合产业化发展的项目较多,可以成为非遗项目实现产业化发展着重考虑的方向。产业化发展是一个全要素协同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从人到物再到思想上多重联结、交互影响的发展过程,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多方位参与、共同推进,才能合理地实现非遗产业化发展,避免在趋同化的过程中丢失非遗的原生性、原真性和原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