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世 宇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当前,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媒介平台正在不断壮大,成为以QQ、微信、微博、抖音、快手为代表,继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之后发展最迅速、应用最为广泛的媒体形式。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接触和使用新媒体平台最多的群体之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新媒体平台的强烈影响。这无疑给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但也相伴而生出很多现实机遇,为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提供了一些可循路径。
高校是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重镇,是具有鲜明社会意识形态导向性的意识形态建设的站台。把控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思想疆域的“每一寸土”,就是占据舆论场域的制高点。在当今国际意识形态领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信息技术主控优势获得绝对的话语地位和话语权。他们利用国际话语霸权地位不断加大西方话语霸权扩张,升级加码对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灌输其资本主义的政治信仰、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等,企图以此瓦解人民对于社会主义的信仰,攻破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最后防线。
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本就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点对象,加之新媒体时代他们成为了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因此西方敌对势力瞄准我国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场地,对广大师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渗透,极力宣扬西方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企图用非主流的思想意识挤占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因此,在高校进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能够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应对各种非主流或反主流意识形态的恶意渗透的抵抗力,有效消解、抵御和防范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霸权,提升我国意识形态与西方错误思潮批判较量的能力,对于坚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极其重要。
当前多数高校还主要依赖传统方式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然而在新媒体时代这种传统教育形式的效力已经大大减弱。其一,传统媒介的传播权在新媒体时代大大弱化,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高校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控制力和导向力,使其“发出的声音”不够响亮、不够广泛,影响力必然大打折扣。其二,传统思政教育的方式往往呈现出严肃、呆板、空洞的特征,偏重于理论或者是选用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的案例,不太容易引起共鸣。反观当下的新媒体软件,贴近群众生活,会根据个人兴趣进行推送,正是掌握了这些流量密码才深受年轻群体的热捧。其三,传统思政教育的方式使得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反馈和评价的途径,亟需改进成一种平等交流互动的模式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等。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思政教育的灌输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要求,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模式,这样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之需,开展好高校严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工作。
新媒体平台,高度开放、互动性强,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开放性、对等性,成为饱受欢迎的集大众观点和态度于一体的新型舆论场。凭借其“新颖化”“快餐化”传播信息的方式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备受欢迎,已逐步演变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这对于电视、报纸这类传统媒体形成了不小的冲击,现在通过读报、读杂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已鲜有人在。尽管其新颖与便捷的形式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在内容的把关上确是远远不够的,主流的报纸和电视节目在质量审查上相对严格,多顺应社会主义主旋律,权威性、专业性、严格性较高,几乎不会对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而新媒体的高度开放性也为错误思潮的入侵提供了可趁之机,相关部门对新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难度加大,因此,如何平衡新媒体与主流传统媒体的关系也是当前值得我们思考的一大问题。
近年来,以微信、微博以及新兴的抖音平台为代表的自媒体日趋普及,已然成为各式各样意识形态交流与碰撞的主舞台。部分西方国家企图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文化软实力的暗中较量,以达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定型的黄金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容易在这一时期之后出现质的飞跃,但是当前还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较差,好奇心却很强,极易探寻和接受新鲜事物,很容易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可乘之机,于无形中利用多元化价值观的输入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在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恶劣影响。
新媒体主要以网络为载体,网络空间的观点容易被无限放大,观点、数据和事件都缺乏透明度,造成很多没有原则或缺乏理性的观点言论在网络空间频频出现。其一,在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世界中,真真假假、鱼目混珠充斥在一起,很容易对人们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尤其对于过度依赖自媒体平台的大学生危害更甚。其二,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很容易导致意识形态教育失真、失效,很难确保理论思想的本真性、逻辑性、价值性,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来说是一大挑战。其三,很多新媒体平台具备自动推送功能,一些夹带负面思想的作品严重挤占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导致此消彼长的恶性局面。这种在新媒体平台出现的零散化、无序化、泛滥化的传播方式,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一定的消解作用。
新媒体传输的信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同时也使得很多资本主义的不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有了潜藏的机会,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特点使它们具备了更强的隐蔽性,我们经常可以从微博或抖音看到一些“悬羊卖狗”式的文章,打着各式各样的旗号暗地发表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以及普世价值的言论,于潜移默化之中对高校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和三观造成不良影响。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麦克风”,但是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的自由匿名性特征却导致网络舆情的管控负荷被加重[1],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提出了严峻挑战。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从采编到整理再到传播的各个环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较于传统主流媒介严肃呆板的宣传内容,新媒体不仅拥有海量丰富的资源,而且具有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多样性,它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图、文、音、像整合到一起,将最具优势的表达形式呈现给受众,使得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可以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无限的素材。
新媒体的平等交互化指的是主客体之间在进行信息传播时平等交流、积极互动的过程。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交互,不仅是一种“观看”的体现,还是一种“使用”体验,表现为“输出—输入—反馈—输出”的过程[2]。这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最主要的特征,它克服了传统媒介单向化输出的缺陷,不光有自上而下的信息传输,而且还可以收到反馈评论。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为老师对学生单向的思想灌输,利用自媒体平台则有助于克服这一缺陷,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更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推动其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一方面,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便捷程度更高,时效性大大增强,为凝聚大众的价值共识提供了新视野、新空间和新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新途径,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延展了媒介信息传输的时效,增强了媒介话语的时代性、渗透力和影响力,提升了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辐射面和吸引度。主流意识形态借助新媒体传播可以破除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延长意识形态教育在高校群体中的传播时间,扩大传播范围。
另一方面,方便快捷的传播方式为资源的共享创造了条件。它具有线上线下网络资源共享、学习生活资源同步、教师学生交流同行的独特优势, 可以汇聚课内外、校内外优质资源[3]。方便思政教师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各高校之间和高校内部各专业之间教师的交流研讨提供了平台,在学生群体日常的生活中实则也注入了意识形态教育,比如说学生日常生活习惯中的“刷朋友圈”“看微信公众号推送”等,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实际上使高校学生群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意识形态渗透的影响。
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新老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融合,近年来流行的抖音、快手、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不仅深受青少年的喜爱,而且也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认可,很多主流媒体像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都纷纷在平台上开设账户,与群众开展互动。疫情期间,部分高校教师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进行授课,也取得的不错的反响。因此,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实为一种可取路径。
一方面,要做到线上线下的统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快速便捷的特点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其新颖的形式使思政课堂活起来,提高学生兴趣,同时自媒体的应用也方便了我们与校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互动,可以邀请校外专家开展相关讲座,强化思政大课堂在主流意识形态上的教育作用;除此之外也要做好线下的实际工作,高校教师要俯下身、沉下气,组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沟通,真正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将线上与线下统筹起来。比如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期间,众高校纷纷组织宣讲团进行精神的宣讲,其实像这类党中央的重要会议,我们在建立宣讲团深入各学院、各社区宣讲的同时,也可以制作短视频将其理论要点分集解读,如此将线上和线下综合利用好。
另一方面,高校要做好“内宣”与“外宣”的统筹。首先,在高校内部从学生到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要做好,牢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宣传工作,学校领导机构、宣传部门都可以利用新媒体建立公众号平台,各学院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等也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账号与学生保持联系,形成新媒体条件下校领导层、宣传部门、学院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联动的网络机制。其次,也要利用新媒体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及时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让家长了解、理解学校与学院开展的相关活动,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做好家校共育工作,比如利用腾讯会议召开家长会、通过视频家访等。实现线上和线下、外宣和内宣“一体式”的工作展开。
其一,新媒体时代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充分搭建好新媒体这座桥梁和平台,高校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运用各类新媒体如微信、云课堂、钉钉和抖音等的平台,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掌握和引导学生的意识形态趋势。高校应加大对新媒体技术培训的投入,开设新媒体直播和短视频制作等的专题讲座,提高教师新媒体使用技能,同时推进媒介融合,加快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微博微信等现代新兴媒体从相“加”阶段迈进相 “融”阶段,让文化媒介这一 “最大变量”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最大增量”[4]。
其二,构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关键在于高校教师,虽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的主要工作职责,各类课程也应与思政课配合好,全面推进思政建设,将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政治认同等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起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智双修的育人效果。这就需要各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要紧跟新时代的变化,认真及时地学习党中央的最新文件和会议精神,从而更好地“以上率下”以及开展思政教育。总得来说,高校教师既要提高使用新媒体的技术水平,也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水平,达到“双素养”的提高。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离不开话语主体和话语受众“双向化”的互动,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5]
新媒体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提供了平台,教师能够及时迅速、便捷高效地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及时收到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由以往自上而下的“单向化”灌输变成了双向互动的开放式交流,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转变,更利于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凭借新媒体平台开展“沉浸式”教育,开展“体验式”的思政课堂,让思政教育活起来。一是可以师生合作利用流行音乐唱响革命故事,创新短视频讲解革命理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二是放低姿态,不要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紧跟潮流利用各新兴的社交软件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保持平等的交流互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才更能使他们入脑、入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单向化”的灌输式教育变“双向化”的牵引式教育,真正巩固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
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往往通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授课的形式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理论学习多为发放马克思主义相关纸质材料,形式枯燥乏味,多以老师单方面的输出为主,学生的接受度较低。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新媒体平台一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说教”与“灌输”的形式,找准大学生群体的兴趣点,通过多维互动“沉浸”式体验等,尝试将“主旋律”“正能量”融入个体日常生活,以智能化技术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引导舆论的艺术感、趣味感,并以其熟悉、感兴趣的“沉浸式体验”模式予以呈现[7],充分借助自媒体的优点与意识形态教育相结合,力求创造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意识形态学习方式。
把握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坚守教育工作的价值,是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坚持不懈的初心和使命。一方面由于新媒体作品对应的是一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内容常常不经意间浅显化且连贯性差,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利用新媒体平台拍摄主旋律的短片时,可以采取系列拍摄的方式,尽量将理论讲透讲细。另一方面,要时时刻刻坚持“内容为王”,形式的创新归根到底不过是一种推进内容理解吸收的辅助手段,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而言,最终要看内容这一核心。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明白“内容为王”,在形式创新过程中不宜过度依赖包装,否则很容易造成内容被忽略甚至曲解,所以要加强内容建设,增强优质内容的供给,所有形式的创新都是为更好地表现内容、服务内容,推进形式创新与内容为王“并进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