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礼炮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515)
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在于加强思政教育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以透彻的学理为学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建设依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仍然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历代积累了无数优秀的文化作品,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校思政教育围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来开展,既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传承了红色革命文化,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可见,文化与思政教育在内涵上相融共通。
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方面在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同时,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为高校思政教育建设提供了原动力。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担负着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思政教育把旗定向。以文化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建设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实践活动。同时,思政课也最能体现社会主义学校的本质特征。思政课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围绕马克思主义开展教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学生头脑,是思政课的重要使命[1]。而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高校通过思政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只有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才能在讲好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以文化人。因而可以说,文化与思政教育在功能上存在互补性。
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绵延发展在孕育了优秀中华文化的同时,也成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丰富资源。加强中华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促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关键,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基础。高等教育要善于从中华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高校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和水平,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坚持中华文化立场,运用传统文化智慧涵养广大青年的文化精神。换言之,灿烂辉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思想宝库,充分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思想与理念,对于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启发广大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在文化视域下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建设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以文化人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文化经典无论是诸子百家还是唐诗宋词,无不拓展了人们的想象和思维,使人们在领悟圣贤文明的同时,启迪人的心智、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培养人的儒雅风范[2]。在当前提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在教会学生甄别美、丑、善、恶的同时,也使学生在鉴赏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陶冶品行,激发他们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和对文化基因的探究,升华他们的民族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荣辱感,完善大学生的人格。由此可见,高校从文化角度加强思政教育建设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贵和尚中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的教化思想,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形神兼备的美学追求集中体现了一代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对当下中国仍然有着深刻影响。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全面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进一步武装大学生头脑,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而且能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化修养,最终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一个国家或民族特有的文化体现了这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风貌。高校思政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道德素养和人文修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辉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在教化育人等方面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传统文化在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培养了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进一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譬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众多的诗词歌赋表达了中华儿女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其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故而,在广大青年学生中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
中华传统文化沃土滋养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新时代,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就是为了进一步坚定华夏儿女的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文化在21世纪中国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兴民族兴,文化强国家强。强大的文化自信为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3]。从理论角度看,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对我国革命文化、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认同。从现实角度看,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正是围绕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革命文化在青年学生中间开展的思想教育。无论理论角度还是现实角度,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正是在传播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革命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最终更加坚定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肩负着立德树人使命的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功能,这就更要扎根中华文化来彰显中国特色。为此,高校思政教育要积极探索强化教材体系建设、重视文化实践体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新时代,中华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也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丰厚滋养。鉴于此,相关部门要在思政课教材体系中强化中华文化的融入,以鲜活事例讲述中华文化,建构兼有纵向深度和横向广度的思政教材体系[4]。例如,思政教材可以设计中华文化专题来介绍明廉耻、懂荣辱、辨善恶、知是非的道德教育智慧,“天下大同”“天人合一”的共同体意识,“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德治与法治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哲学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只有认识了中国历史文化才更能准确地把握当下形势,也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经典在思想上极具穿透力,在审美上极具洞察力,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高校思政教材建设应在融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导青年学生深入研讨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尝试提出充分体现中国智慧、中国立场的主张和方案。为此,高校思政教材也应增加对中华文化典籍的阅读推荐,引导大学生对《资治通鉴》《史记》《二十四史》等开展重点学习,知古鉴今,学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来完善健全人格。与此同时,高校要构建相辅相成、全面覆盖、层层递进的思政课程体系,进一步推动思政课以文化人。
实践体验是促进大学生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思政教育必须重视文化实践体验。第一,高校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等社会文化教育资源,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实践体验。为此,高校要鼓励每一位大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实践活动,落实思政教材中对文化的实践体悟要求,要求大学生每学期至少要参加一次文化实践体验,并记录体验实况,撰写文化体验心得,使他们在文化体验过程中不断提升道德情操,让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在体验中受到洗礼并逐渐固化,最终转变为实际行动[5]。第二,为进一步推进中华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高校要结合当地地域文化特色为大学生提供文化实践机会,依托地方文化特色树立文化体验品牌。例如,高校可以在落实各方面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组织大学生到太行山、井冈山、延安、遵义等革命老区亲身体验红色革命文化,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到苏州、杭州、南京等地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手工艺和昆曲、苏州评弹等中华传统艺术,使大学生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还可以到曲阜、孝感、介休等文化之乡亲身感受伦理文化元素,使大学生在感悟中华文化精髓的同时培养文化意志,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
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正如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的“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育人者先受教育,扎扎实实夯实专业知识,通过苦练内功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全面发展[6]。思政课教师既要以“学高为师”引领学生亲师,以“身正为范”指导学生信道,也要以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使其具有高雅的品位、高洁的品行和高尚的品格。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中坚持启发和灌输相结合,在思政教育中充分融入中华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统筹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中华文化的智慧同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第二,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全体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的文化建设,促使教师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坚定“四个自信”。高校要在教师的人格教育、思维教育、情怀教育、政治教育、自律教育和视野教育过程中全方位融入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例如,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传统文化专题研修,将优秀的中华文化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全过程中。
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建设还必须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采取制定体现人民期许、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校训等有力措施,促进中华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以文化人作用。高校可以采取多媒体播放、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将传统文化资源引入大学校园。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曲艺、诗歌、礼仪等思政教育资源。例如,当下《中国地名大会》《故事里的中国》等一大批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广泛欢迎。这些节目容易使青年学生认同主流文化思想,为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除此之外,为了有效地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要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面向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开办有关道德与中华文化的专题讲座,力争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掀起自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
中华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不仅是新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而且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精神动力。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建设应牢牢抓住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有效路径,不断丰富文化视域下的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最终使大学生真正成长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