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鑫
(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2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1]2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凭借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坚定的初心使命、科学的理论方法,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艰辛求索,取得了辉煌成就,凝结了宝贵经验。其中,深刻蕴含着“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在“变中之维”中求“不变之道”。“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2]14因此,探索和总结党百年来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演进和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24,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党自身所处历史方位的不断变化,内在地决定着其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变革经历了一个相应的演进历程。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和至高理想。在国家蒙难、人民蒙辱、文明蒙尘之时,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救亡图存的革命斗争中催生出“共同富裕”的萌芽。例如,李大钊就提出“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3]246的社会主义构想。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致力于实现“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4]39的价值目标便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就提出要“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5]5的奋斗方向。为了实现“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6]21的革命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工会组织,发动工人运动,为无产阶级争取经济权益和政治权益。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各级工农民主政权,在政治、经济上使贫苦农民翻身得到解放,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路径。抗战期间,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国人民……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7]808的美好愿景,中国共产党兼顾各方利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减轻了农民的生活负担,“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8]467,保障了抗战的经费供给,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实质性举措。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了《关于反奸清算与土地问题的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等文件,推动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贫苦农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
历经28年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1]8,开辟了中国发展的新纪元,为推进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在建立自己的政权后要尽快实现“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9]200的现实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经济窘境,稳固新生政权的建立,中国共产党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和发展新的生产力的建设要求,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对推进共同富裕进行了艰辛探索。1953年,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强调要开辟农业合作化道路。自1953年到1956年底,在党领导人民进行“三大改造”的过程中,逐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之后探索共同富裕道路奠定了制度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毛泽东逐渐认识到推进共同富裕是渐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并且基于唯物史观的角度,明确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实现要紧密联系起来。因此,中国共产党开始推进现代化的进程,逐步“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10]437,“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10]429。在农业方面,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变更生产资料所有制,从而达到缩小农民之间贫富差距的目的。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农民土地所有制已经实现了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转变。然而,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不会一帆风顺,在历史进程中,突破与阻力总是相伴相生的。“三大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希望建立更高、更纯、更大规模的公有制形式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来说,通过实行单一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平均主义的“按劳分配”政策来消除差距,实现赶超式发展。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对于生产力发展的认知偏差,导致共同富裕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相脱离,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共同富裕的阶段性要求。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1]14,在不断探寻和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尽管历经波折,但为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提供了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和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和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了顺利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中国共产党打破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对立的思想藩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外,根据邓小平“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党中央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从以农业改革推动城市改革、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等改革路径出发,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11]152。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并不断创新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通过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推进共同富裕实践进入新世纪。随后,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构想,将社会公平、协调发展、以人为本等要素融入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之中,通过建立东西互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体制,缩小城乡间、区域间的发展差距。除此之外,采取深化改革、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12]291。
这一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进,带领人民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共同富裕道路,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穷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1]22。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1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的时代条件和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4]524,形成了一系列推进共同富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在统筹“两个大局”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践迈向更高发展阶段。面对日益突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和国家打造了高标准、全方位、深层次的实践模式:一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发展的问题,党和国家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通过一体化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合力;此外,采取有力措施发挥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以此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二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通过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方略,着力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在“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等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推动“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至2020年底,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15]。三是重视民生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等,着力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47。这一时期,以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协调发展为着力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标志着我国已经迈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有机结合的新征程。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带领中国人民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以更加高效、更可持续的实践举措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变化,在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实践的探索中,共同富裕的内涵和认识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不断探寻解决人民群众物质贫困的实践路径。这一时期,共同富裕主要指物质层面的富裕,要“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16]136-137。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强调“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10]495。这里指出了实现富裕的共同性、同步性思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整体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邓小平强调要有先有后的富裕,同时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17]144,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位一体”的建构格局。进入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共同富裕不仅仅指发展生产力,消除贫困等物质层面上的共同富裕,也指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更具全面性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拓宽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深刻体现了推进共同富裕是长期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和创造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和举措。毛泽东认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而合作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从农村互助组发展到农民合作社,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和对生产关系的变革,组织和联合广大农民大力发展合作经济,消除差距。进入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明确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17]155,从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开创性地提出“两个大局”和“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此后,在接续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江泽民提出“二次分配”理论,通过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和结构,缩小收入差距,促使收入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胡锦涛充分认识到农民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相继出台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时代,为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统一,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首先,通过畅通向上流动渠道、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式创造更多致富机会。其次,逐渐形成人人享有的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此外,创造性地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使全体人民向共同富裕的更高阶段迈进。
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景、价值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所在、责任所在。回顾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实践,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共同富裕之路呈现出多样化的复杂形态,因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会有所不同。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广大人民的解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目标和总基调。因而,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土地革命和生产运动等有效举措,为广大劳苦人民谋利益、谋富裕,进而实现“使国家和人民稳步地进入富强康乐之境”[18]276的现实目标。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经济探索和建设,工业快速发展并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发展体系,但农业仍然面临自然灾害频发、技术手段落后等许多问题和困难。这一时期,通过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期逐步解决农业与工业之间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9]662。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带领全体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新的历史特点,中国共产党开始探寻实现共同富裕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向发展,从而把实现共同富裕融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之中,以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创造历史伟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20],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并且打破传统的公有制模式,实行农村改革逐步转向城市的路径,把共同富裕的推进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紧密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到实行“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统筹兼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形成了共同富裕之路。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理论实现了更深层次的创新与发展。习近平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和本质要求,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景和深切期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共同富裕的认识与实践统一起来,在历史逻辑中把握发展规律,在实现共享发展中处理好“先富”与“后富”的关系,探寻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举措。
坚持党的领导是引领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奔赴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发挥着把握方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促进改革的领导核心作用。我们党自诞生以来就肩负起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我们党以强大的政治领导力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21]30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治国理政的着力点,形成中央统筹布局、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动员全党开拓进取、励精图治,赢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是推进共同富裕历史实践中的“主心骨”和“压舱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更加宏伟,任务更加艰巨,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统筹规划、牵引各方的关键作用,才能将共同富裕的发展蓝图擘画到底。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22]18回溯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无论是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斗争,还是实行“一化三改”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始终贯穿其中。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强调,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7]1094,并将“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7]1096作为根本衡量标准。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集中力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进行体制改革,人民群众生活实现从基本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出发,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和落脚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习近平强调,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必须“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3]4。共同富裕的价值主体和力量源泉是全体人民,只有坚持站在人民立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光明前景。
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谋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把发展作为重要推动力,在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道路与目标的有机统一。毛泽东认为,只有使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才能“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21]25。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不断强调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发展“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11]240,“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7]370,“发展才是硬道理”[17]377。进一步将发展与党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推进我们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上的创新。习近平指出,“发展是基础,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24]828,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实现共同富裕。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领域内生产力实现质的变革与飞跃;通过强化改革,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破除制约共同富裕发展的问题和因素;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形成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实践证明,实现经济改革发展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
《决议》明确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我们党的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首,这是带有根本性、规律性、决定性的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人民群众战胜一切风险和困难的“定海神针”,是推进共同富裕行稳致远、实现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根本保证。党的百年史生动地诠释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目前,我们正处于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只有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实现整体与局部、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相统一,最终凝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汇聚推进共同富裕的发展合力。因此,必须坚持以高站位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优势落实到推进共同富裕的全过程,有效防范和化解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要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巩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能力和水平,为共同富裕的实践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力量,确保共同富裕始终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方向奋勇前进。
历史和实践证明,坚持群众史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逻辑起点和终点。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1031这一科学论断精准地概括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将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和最高价值取向,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推动中国与世界的进步,用实际行动表现出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鲜明特征。因此,在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着力激发人民群众在推进共同富裕实践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凝聚更为强大、更为主动的智慧力量。同时,要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保障人民发展的物质基础,实现居民收入与社会经济同步增长,切实维护公平正义,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更加公平、更加有序。着力解决民生短板,坚持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回归到人的本源,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保障民生福祉为出发点,促进人民群众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统一,带领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不断迈进。
改革创新是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问题,实质上是经济问题和发展问题。习近平指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25]665只有坚持走高质量的改革创新探索新路,才能更好地激发实现共同富裕的驱动力量,推进共同富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因此,要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探索和实现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要加快重点领域改革,破除制约民生发展的各种深层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强化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等改革措施,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挖掘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将“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相结合,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社会发展成果,激发全体人民稳步迈向共同富裕道路。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历程中,不断奋勇前行、开拓创新,取得了历史性、变革性成就。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考察百年来党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变革和宝贵经验,总结党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规律,不断赓续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遗产”,把握时代脉搏和发展大局,以更加有力、更加有效的举措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中擘画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