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汉英新闻翻译策略研究

2022-12-27 07:20丁远刘丽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信息传递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

丁远 刘丽

摘要:新闻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不断反映着世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汉英新闻翻译有助于国外读者及时了解中国发生的新闻时事,但由于汉英语言的根本差异以及汉英新闻语言表达习惯的区别,译者在进行汉英新闻翻译时,往往会遇到许多难点。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基于译者主体性理论,结合具体的、典型的新闻翻译案例,探究汉英新闻翻译的难点及解决方案,最终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结合汉英新闻语言的差异性,发挥译者主体性,灵活采取增译、减译、改译等翻译策略,对新闻材料进行处理,使译文更加流畅、准确、可读。文章旨在探究并总结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汉英新闻翻译策略,使汉语新闻的跨文化传播更加准确、高效。

关键词:信息传递;译者主体性;案例分析;汉英新闻翻译;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2-0151-03

一、引言

翻译在国际新闻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语言背景下,新闻语言特点存在差异。在汉英新闻翻译过程中,需要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新闻材料进行处理。新闻翻译不同于其他类型文本的翻译,其不仅仅是翻译,也是一定程度的创作,译者需要结合具体的新闻材料,立足译入语文化及语言表达习惯,本着准确传递信息的原则,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使产出的新闻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需求。

此外,国际新闻传播过程中,由于新闻原语作者与新闻读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新闻撰写与阅读习惯差别较大,极易产生信息传递误差,再加上新闻受众广泛,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这就要求译者准确把握对新闻语言的加工、背景文化的注释、政治言辞的修正[1],优化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效果,实现准确高效的新闻信息交流。

二、译者主体性及其指导意义

译者主体性强调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国外研究者勒弗菲尔的《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对译者主体性展开研究并进行了阐述,他们认为译者是翻译的主体,译者可以对原文进行操纵与改写;国内的谢天振[2]、袁莉[3]、许均[4]等学者提出了“创造性叛逆”等概念,研究译者对原文文本、翻译策略的选择。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译者主体性不应被过分夸大,它具有一定的限度,雷芳认为,“译者主体性包括译者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及实践改造作用。主体性等同于主体能动性。但不能忽略的是,主体作用于客体时,必然也会受客体的制约和限制”[5]。

也就是说,译者能够能动地认识原文、改造原文,但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可以超过原文的限制。金胜昔、林正军认为,“译者主体性就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客观外部翻译要素(主要是源语作者、源语文本、译语读者、两种社会语言文化等)和承认其自身主观认知状况制约的前提下,在整个翻译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为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6]。在汉英新闻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尊重原文和客观事实,在此基础上发挥译者主体性,进行翻译。

新闻不同于其他文本类别,用语简练、数量巨大、时效性强、对准确性要求高。且新闻语言往往能够直接体现原语语言表达习惯与阅读习惯,其翻译具有目的性强、受众广泛、容错率低等特点,译者在进行汉英新闻翻译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汉英语言的差异性、汉英新闻用语习惯的差异性以及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对新闻内容进行翻译,避免信息的错误传递。

译者主体性对汉英新闻翻译具有指导意义,新闻文本的特征决定了译者在新闻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限度的“创作”,有时甚至要重新撰写新闻内容,使新闻内容符合英语新闻读者的阅读需求。译者主体性所强调的译者的主体地位在新闻翻译中得到了很好的彰显,译者在新闻翻译过程中享有相比翻译其他文本时更大的主动权。

同时,新闻是客观存在的信息,这些信息是最基本的客观事实,译者不能脱离客观事实的框架进行胡乱的杜撰。这与译者主体性理论所强调的译者主体性需要受到客观存在的制约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原文本的内容及特征、目的语读者的需要等客观要素,能动地对原文内容进行翻译。译者在此过程中不仅是读者,还是阐释者,也是作者。译者应在充分尊重原文及原语文化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能动地对汉语新闻材料进行翻译。

三、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汉英新闻翻译策略

在汉英新闻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量汉英新闻用语习惯以及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等客观因素,在译者主体性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具体的新闻内容选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以解决汉英新闻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一)增译法

在译者主体性视角下,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注意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语言文化以及新闻用语的差异性。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这一点在新闻语句中也有所体现,虽然汉英新闻用语都崇尚简练,但英语新闻语句与汉语新闻语句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存在一定差异。译者在将汉语新闻译为英文时,可尝试使用增译的方法[7]。尤其是当汉语新闻内容在直接转为英语后意义有所缺失时,应当使用增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以确保相关信息得到完整准确的传达。

例如,中文:小提琴大师来了!

译文:Lang Lang Coming to Xian!

作为一则新闻标题,此处的译文相比原文增加了小提琴大师的姓名以及来到的地点。如果按照原文进行字对字的翻译,则应该直接译为“Here comes the violinist”,对英语读者来说,其会对所获取的信息感到疑惑:小提琴大师是谁?他到了哪里?新闻的撰写者是站在城市的角度写出了这样的语言。并且“某某来了”这样的中文表达对中文读者来说司空见惯,这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目光,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新闻题目隐去大师的姓名会引起读者更多的兴趣,使读者更想知道是谁要来,进而达到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目的。但在英语语言文化中很少有这种隐秘的表达,英语往往更加直接,開门见山,尤其是新闻语言,往往直击重点,十分严谨。

因此译者在对这句话进行翻译时,需要发挥译者主体性,考虑到英语新闻的表达习惯,而不是忠实于原文,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操纵”和“改写”,将小提琴大师的姓名、到达的地点全部清楚明了地展示出来,这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再如,中文:两岸三通

译文:Three direct link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the links of trade, shipping and postal service)

译者在翻译这一经典汉语新闻用语时,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增译法。译者并没有按照字对字的翻译方式,将其译为“Two sides, Three links”,而是考虑到英语新闻读者的阅读体验,将这一政策的具体内容完整地翻译出来。

这里译者再次发挥了主体性,考虑到了英语读者可能并不了解我国的相关政策,如果使用直译法,读者可能会对内容感到疑惑。同时译者还明白,对政策的翻译需要准确、完整、严谨,故译者采用增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将政策的具体解释补充在后面,以实现良好的翻译效果,如此一来,英语新闻读者在阅读新闻时会更加清楚明了,这更加符合英语新闻追求严谨的表达习惯。

(二)减译法

译者在汉英新闻翻译过程中,除了要使用增译的方法来应对汉英新闻语言的差异,还要学会使用减译法进行翻译。尤其是译者在遇到原文中有不太符合英语新闻表达习惯的内容时,要有所取舍,巧妙使用减译法进行翻译,使最终的新闻译文更加符合译入语新闻的特点[8]。

例如,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来取得的成就令人骄傲。

译文: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t seventy.

译者在翻译时发挥了译者主体性,选择对原文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省略,原文中提到的“成就令人骄傲”没有在英语版本中出现。译者考虑到原语表达较为简练,在翻译为相应的英语表达时选择了较为简练的短语,并且这里没有涉及政策、法律条文之类的表达,因此不必过于严谨。

译者选择少量英语单词,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70年,在这70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里并没有翻译“令人骄傲”,因为译者考虑到英语新闻读者并不会和中国人一样体会到这种国家复兴、日益强大后的骄傲的情感,不会对此共情,他们只需要了解该事件的具体情况即可,故将这一部分省去。

再如,中文:本报讯11月11日下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宝顺来我公司调研。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副省长陈川平,省委常务副秘书长姜新文,太原市市长张兵生,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崇慧,省经委主任洪发科参加了调研。公司领导李晓波、杨海贵、胡玉亭、刘复兴、周宜洲、王新平、韩瑞平、侯进平、高祥明、柴志勇、秦同文、林企曾、王一德、谢力、张志方、韩珍堂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焦化厂热情迎候了张宝顺一行,并陪同参观了焦化厂。

译文:On the afternoon of November 11, Zhang Baoshun, Secretary of the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and Directo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Provincial Peoples Congress, came to our company for a visit.

在这条新闻的处理过程中,译者同样需要发挥主体性,对新闻的内容进行减译。

因为新闻原文中出现了大量的人名、职务名称,这些都是中国式的新闻表达,英语读者并不认识这些领导,也对领导的姓名和职务不感兴趣,是否了解这些领导及其职务对其阅读影响不大。

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需要有所取舍,只需要对其中的主要内容进行翻译,向读者展示事件的主体即可,不需要逐个翻译每一个姓名和职务,否则新闻内容会显得冗长。译者考虑到在英语新闻中一般不会有此类汉语新闻的报道习惯,将后半部分的人名及职务省去,更符合英语新闻的表达习惯。

(三)改译法

在新闻翻译中,改译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这是因为不同国家的人在撰写新闻时,会有不同的表达习惯,并且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不同。在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改译是汉英新闻翻译的一个重要手段。

例如,中文:土地承包責任制受到农民的拥护

译文:Chinese farmers uphold land policy

在翻译此新闻语句的过程中,译者对原文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改写,没有将“土地承包责任制”翻译出来,因为译者考虑到土地承包责任制是中国的政策,直接进行翻译对英语读者而言属于多余信息,并且具体翻译后译文十分冗长,所以直接将其译为“land policy”(土地政策)即可,此外为了体现这是中国政策,译者将农民译为“Chinese farmers”,改变原语的表达顺序,使这条新闻的表达更加准确,译文传达的意义清晰明了,更加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同时也避免了政治用词出现错误引起更大的误解。如此翻译,既发挥了译者主体性,又尊重了客观事实。

再如,中文:近日,玄武湖公园荷花开放,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

译文:Lotus flowers in full bloom in Xuanwu Lake Park.

译者在翻译时发现该新闻语句中存在一句中国的古典诗词,考虑到在英语中并没有对应的表达,而这里不需要过多用语言解释该古诗词的具体内涵,因为其含义并不影响整体新闻内容的表达,所以需要对原文内容进行改译,但同时要保留原文的含义。

译者使用“full bloom”来形容荷花开放的景象,读到此处,英语读者脑海中会出现相应的景象,这样就达到了相应的翻译效果。此外,译者进行翻译时,考虑到英汉语序的差异,英语中重点在前,汉语中重点在后,对其语言表达顺序进行了调整,将荷花开放这一主题放在前半部分,地点状语放在后半部分,这也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在新闻语言汉英翻译过程中,不论是使用增译、减译还是改译,都是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使产出的新闻译文更加符合英语新闻的语言表达习惯,但译者始终没有背离新闻原文的客观事实,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四、结语

新闻的汉英翻译是国外阅读者了解新闻时事的重要途径,由于英汉语言的根本差异及新闻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译者在翻译新闻的过程中往往面临诸多困难。译者在汉英新闻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新闻材料,依据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与语言习惯,在尊重原文和保证新闻内容准确性的基础上采取增译、减译、改译等翻译策略灵活进行翻译,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实现高效的汉英新闻信息交流和传播。

参考文献:

[1] 陈明瑶.浅论英语新闻编译加工[J].中国翻译,2001(5):34-36.

[2]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68.

[3] 袁莉.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74-78.

[4] 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1):8-13.

[5] 雷芳.译者主体性在新闻翻译中的彰显[J].中译外研究,2014(1):190-197.

[6] 金胜昔,林正军.译者主体性建构的概念整合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1):116-121,149-150.

[7] 吴媛媛.从跨文化的角度谈传媒语言的翻译策略:以新闻翻译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42):94-96.

[8] 张清华.基于交际翻译理论下的新闻英语翻译策略标准化分析[J].中国标准化,2022(4):136-138.

作者简介 丁远,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刘丽,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信息传递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
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记者在新闻采访中沟通技巧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