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集合,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媒介素养涉及思想道德、智力、审美等多个方面。网络时代,大学生处在信息驳杂的媒介生态中,生活、学习、健康等方面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必要的媒介信息认知和批判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频频“出圈”的传媒现象及理论彰显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但是将媒介素养教育渗透进高等教育是一个需要持续规划的大工程,媒介素养缺失会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信息加工等方面产生重大负面影响。文章在分析高校内涵式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大学生在媒介信息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分析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中的必要性,指出加强教师专业队伍建设、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平衡学科之间的关系等举措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发展,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媒介素养;高等教育;关联性;渗透;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206;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2-0087-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江苏省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基于媒介素养视阈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提升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SJB307
(一)高等教育影响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养成
2022年,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系列发布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2021年高等教育入学率已经达到57.8%,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是看世界的窗口,青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一整套思维方式,高等教育的普及意味着具有此类思维方式的青年数量在持续攀升,目前中国已经处于世界前列。高等教育會影响受教育者的所思所想,以及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期待和对公共政策的期待等[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经过长时间的改革和调整,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多门类的完整体系。高校是高等教育的载体,承担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承与创新五个方面的职责[2]。因此高校提倡内涵式发展,背负的使命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媒介素养主宰大学生媒介信息的判断
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媒介作为一种工具性的存在,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中介物。人们以媒介作为感觉器官,凭借其感受社会、感知新事物,从而证明自己与社会保持联系。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对媒介高度依赖,但媒介是把“双刃剑”,它在向大众提供信息和制造话题的同时,也以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的解读及使用、判断及认知能力,以及利用各种媒介工具服务于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能力,即媒介素养,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和核心素养。
(三)媒介素养教育催化高等教育的全面性
近年来人们对媒体的信任度越来越低,媒介素养涉及思想道德、智力、审美等多个方面,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涉及德育、智育、美育等多个层次,将其纳入高等教育是必然趋势。顾名思义,媒介素养教育是关于媒介的,媒介素养教育不是只局限于媒介工作者的规范引导。媒介素养包括两个层次,即通识类教育和专业性教育,正确地认知和评估媒介信息,有价值地传播和创造媒介信息。提到媒介素养教育,大众会条件反射地认为是针对专业媒体工作者的,跟自己关系不大。然而互联网出现以来,信息传播和接收的形式就发生了变革,互联网虽然给民众带来了便利,但是也带来了网络暴力、假新闻等危害。身处网络时代,不仅成年人,青少年儿童也不可避免要与网络发生接触,一旦接触就有被网络不良信息伤害的风险,因此基本的媒介素养是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催化剂,提升鉴别能力和思想认知,有助于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学历与高素质是相辅相成的,严谨的态度和敏锐的辨别力是大学生精神面貌的体现,是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有效途径。
(一)媒介素养教育是终身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不是一项短暂的阶段性教育,而是终身教育,它可以引导青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能力承担更多责任。新媒介技术对青年的生活、学习、健康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管是开展专业性质的媒介素养教育培训,还是在课程中培养媒介素养的基础性教育都势在必行。
大众传媒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能有人认为只要一个人不搜索信息就不会参与媒介活动,其实不尽然,媒介活动已经渗透到每个网民的生活中,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和行为。因此青年群体必须有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然后再作出回应。如果没有较强的批判能力,就不会做出理智的行为,就必须承担错误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新闻媒介的监督是最经常、公开、广泛的一种监督方式,不只是作为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因此青年群体有义务正确利用媒介发声,为社会作出贡献。
(二)大学生是媒介使用的主要群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51亿。可见,媒介无时不在,传播无孔不入,处理好人媒关系至关重要。20~39岁的网民占比37.5%,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网民。短视频、网络直播热度不退,成为青年群体使用网络的主要行为。高校意识形态问题本质上就是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缺失的体现,校园网络暴力、课堂手机族数量增长、社会责任感缺失等危机事件频发,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亟待提升。
调研报告还指出,青年在社交软件、短视频、游戏交流中遇到过网络诈骗信息和色情信息骚扰的比例达到30%以上,遭遇网络欺凌的比例达到70%以上,欺凌方式包括使用侮辱性的言语、恶意图片、嘲讽等,其中嘲讽和使用侮辱性的语言比例较高,这些网络欺凌通常出现在社交软件、评论区、短视频中。大学生群体在义务教育期间没有接受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第一次接触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网络欺凌的时候,不能用科学的意识和方法去处理这些信息。虽然超过60%的大学生不予理会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网络欺凌,但是他们也不愿意在家长面前提起,更不愿意向父母咨询如何处理这类情况。数据显示,愿意和父母沟通的平均比例是10%,大学生群体更倾向和同龄的同学或者朋友沟通,然而同龄的同学同样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他们处理网络信息的意识和方法存在弊端,长此以往,大学生群体处理网络不良信息的方式会越来越随意,大部分青年随波逐流,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群体的危害将越来越大。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有必要纳入高等教育的范围里,同时家长对大学生群体的教育也不能停留在“嘘寒问暖”的表面层次,应该调整和转变相对简单肤浅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模式,主动深入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和生活中,与孩子分享网络经历,分析网络带给他们的便捷和弊端,增强大学生群体的安全意识和媒介素养。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生活状况和问题是共青团、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中心等各大机构目前最担心的,其联合倡议,构建有利于青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三)媒介素养教育是新媒体时代的“必修课”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校园网建设是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大高校对校园网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校园网已经实现5G全覆盖,大学生在校园的任何角落都可以上网获取学习资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所依托的平台也越来越完善。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一些大学生并没有利用便捷的网络资源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反而被眼花缭乱的网络信息迷惑,缺乏自主和自律学习的毅力。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凭借其便携性彻底虏获了广大青年群体的欢心,当然中老年人也不例外。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满足了快餐时代的人们随时随地查看媒介信息的要求,同时移动互联网不断更新,成本不断降低,人们更加依赖这些移动设备,出现网络沉迷现象[4]。
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年群体的危害愈演愈烈,网络成瘾、色情信息诱惑等已然成为最低层次的网络危害。网络社会的信息传播途径太多,社交网络缺乏规范,铺天盖地的综艺节目、泛滥的青春偶像剧,还有接连不断的热播美剧,青年群体受乱七八糟的媒介信息浸染,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发生了严重的偏差。例如,一些娱乐节目大肆宣扬拜金主义、偶像剧中灰姑娘嫁给王子的不良价值观、广告杂志宣扬的以瘦为美的不良审美观,还有“互撕”“氪金”的“饭圈”乱象等,同时网络游戏也钻了青年群体缺乏媒介素养的漏洞对他们进行身心的荼毒。青年群体与网络实现零交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最重要的是疏导,用他们感兴趣的形式引青年群体正确认识和使用媒介。理论教育形式是最基本的教育形式,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对青年群体开展普及、统一的正规教育。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媒介素养教育早就有了详细的计划并在逐步完善,20世纪90年代英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了媒介素养课程。众多西方发达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德智体美劳各项教育进行了融合,青年群体无论受何种教育都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媒介素养。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媒介素养课程尚未达到通识课程的程度,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门单独学科存在的情况也只存在于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课学习中,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度还远远不够。
(一)加大对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培训力度
高校教师既是专业精英人才,同时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是大学生的引路者、指导者、服务者,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教学效果,同时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养成[5]。
因此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一环,这支队伍必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只有有先知者,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才能有序进行、不断发展。由于地区的差异,教育资源配置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发达地区的信息化水平高,大学生接触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相对来讲更容易一些,媒介素养课程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培训时传授的知识,要时刻与学生交流沟通,对媒介素养教育保持一定的热忱,在数字化社会做到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的数字鸿沟始终存在,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媒介素养,遵循媒介信息传播的规律,对从媒介平台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摆脱魔弹论的现状,利用媒介叙事,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逐步将学生从网络世界的泥潭中拉回现实。
(二)提升媒介素养教育教材选择的科学性
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知识应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相融合,德育教育内容应结合媒介素养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6]。
优质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条件,高等教育的媒介素养教材要适合我国媒介素养现状,要符合大学生群体的年龄、思想特点,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要根据培养目标,优先选用新出版的国家级重点教材。教材管理团队是教材选用的直接把关人,因此必须打造专业的高素质教材管理团队。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首先要符合学校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计,其次要参考教师的使用意见,同时也要听取高等教育学生的反馈意见,最后还要符合现代化教学媒介的需求,如此教材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增强媒介素养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和谐性
随著网络媒介的飞速发展,青年在网络中受到的危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辨识能力迫在眉睫,媒介素养教育也慢慢确立了其独立学科的地位。但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将媒介素养课程与心理健康、思想政治等课程一样作为一门重要的分支课程,这条路还很长。媒介素养教育涉及思想、审美、辨别能力等多个方面,与法治、政治、美术等学科都有交叉,存在与其他学科抢夺教学内容的尴尬局面,所以需要进一步确定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围[7]。许多国家都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想品德、健康等学科中了,但是由于跨课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媒介素养教育的特色会变得模糊,教学内容也会变得宽泛以致效果不佳,所以把握媒介素养教育融合其他学科的尺度就变得尤为重要,既不能喧宾夺主又不能涉猎不深。
如今,网络传播媒介已然成为社交和生活的必需品,网课、网游、网购、网上办公,各种网络行为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对网络世界日益依赖,因此必须强调甄别信息的重要性,为了使大学生群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能够有基本的信息辨别能力,免受网络危害的影响,媒介素养教育往通识教育方向发展势在必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必要且紧迫的工作,但不能急于求成,除了高校外,政府和社会媒介机构都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现状,因地制宜地探索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路径。
参考文献:
[1] 强语助力强国 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第六场[J].语言战略研究,2022,7(5):2.
[2] 康宁.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的趋势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633.
[3]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2-08-31.
[4] 何新华.新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误区及其思考[J].编辑学刊,2022(4):82-86.
[5] 王静.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的内涵、挑战与提升路径[J].青年记者,2022(16):60-62.
[6] 生奇志,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1):66-70.
[7] 廖秉宜,李嫣然.全媒体时代新闻受众媒介素养构成及提升策略[J].中国编辑,2019(8):15-20,26.
作者简介 张晓,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新闻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