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度报道是相对于短平快的消息类报道而言的。在努力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的全媒体时代,地方主流媒体依然可以利用电视深度报道与其他新闻报道类型,尤其是网络空间的碎片化报道展开差异化竞争,扬长避短,以深度报道取胜,以此来不断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研究融合传播语境下电视深度报道的创新对于地方主流媒体继续发挥好固有优势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文章结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传媒集团的生动实践,通过案例分析法和文献梳理法,探索融合传播语境下电视深度报道的创新策略,以期为同行提供些许启示。
关键词:融合传播;电视;深度报道;题材;形态;平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3-0167-03
融合传播既重构了新闻报道的生产流程,又对新型主流媒体如何增强新闻节目的综合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电视深度报道成为检验记者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的重要工作。电视深度报道不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当前,观众常见的深度报道一般有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专栏报道、新闻综述和新闻专题等,在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阶段性工作重点营造舆论声势等方面具有消息类报道无法起到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在网络空间碎片化信息居多的情况下,电视深度报道不但要做好、做活,还要做强、做出特色,在主题鲜明、立意高远的同时,让深度报道更具思想性、指导性与可看性。
长期以来,电视深度报道的题材主要局限在经济新闻方面,这实际上是作茧自缚。笔者认为,电视深度报道的题材既可以是经济新闻,又可以是时政新闻、民生新闻、文化新闻和社会新闻;既可以是主题性的,又可以是动态性的。只要题材宏大、内容翔实,记者都可以采制成深度报道。融合传播语境下,电视媒体要实行优势重构,最具长远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利器就是深度报道。那种以快捷性传达为主要诉求的单一报道,并不能满足受众务求深刻认识、深度解读、深入剖析的信息需求。而采制系统的、完整的、全面的深度报道,既能满足受众的多方面需求,又是主流媒体应尽的责任[1]。在电视深度报道题材的选择过程中,记者会面对多方面的复杂信息,只有围绕主题精心筛选素材,通过客观分析,厘清报道思路,才能采制出吸引人的报道。
通常来说,以下题材的电视深度报道容易引起社会的广泛反响:一是对重要成就的总结性报道;二是对重大新闻事件的跟踪调查;三是对社会热点的深度解读;四是对重大问题的理性剖析。
电视深度报道既要发现问题,又要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记者必须详细地调查,深入浅出、有的放矢,从批判性中发现建设性,将阻力、压力转换为动力、合力,最终以理服人,服务社会[2]。虽然各种类型的新闻题材只要有深度可挖,都能够做成电视深度报道,但民生新闻题材往往最受人们欢迎。近年来,柯桥传媒集团的记者在继续做透经济题材电视深度报道的同时,把目光瞄向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关联度高的民生领域,结果报道的实际效果非常好。
电视深度报道的选题直接关系到采制过程的顺利与否和报道的成败。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即要吃透“两头”,也就是“上连天线、下接地气”,要把党和政府的意图与人民群众的诉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提高政治站位、用宏观的眼光看待问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方法来把握题材和内容。
如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奋斗目标后,柯桥传媒集团就立即组织记者采制题为《“两个先行”看镇街》的电视系列报道。这组电视深度报道共分为四篇,通过对柯桥区柯桥街道、齐贤街道、兰亭街道和王坛街道这些先富地区相关工作人员的深入采访,展示了“两个先行”中领跑竞跑的鲜活场景,由点到面地介绍了柯桥区各镇街在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风姿和使命担当。
融合传播语境下的电视深度报道要进行实践创新,可操作的路径是多元的。一是做有速度的深度报道,即减少节目时长、缩短制作周期,简化发布流程、提高传播效率。二是做有精度的深度报道,即对选题、采访、拍摄、后期制作等都作出精细安排,尤其是要通过制定周密的报道计划让记者有的放矢,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做有人关注的深度报道,即通过遴选热点题材,主动介入社会反响热烈的新闻事件,及时掌控舆论走向。四是做有花样的深度报道,即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同时兼顾内容的充实,还可以采取述评结合[3]。
电视深度报道的深并不是只要篇幅长了就能达到,而是要经过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归纳和解释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只有针对不同的题材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才能发挥出深度报道应有的作用。电视深度報道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在报道过程中要彰显主流媒体的立场,潜移默化地对受众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要创新电视深度报道,就必须搞活形态。这需要在注重叙事内容新闻性、典型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根据报道对象的差异,实现报道载体与传播符号的多元化。为了改变传统电视深度报道的枯燥与乏味,记者也应该以多元视角展示新闻事实,并通过同期声突出与采访对象的互动,以显示报道形态的生动性与开放性。电视深度报道要增强可看性,还必须有现场感,这需要记者多在新闻现场出镜,以此实现对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原因和结果等新闻要素的临场描述。实践证明,记者采取现场出镜、现场采访、现场评述的报道手法,是搞活电视深度报道的有效路径。而无论是动态性的连续报道还是主题性的系列报道,记者都应该由一个具体的事件从头切入,这也是电视深度报道遵守新闻传播规律的题中应有之义。
地方主流媒体实现融合后,其中的电视媒体在数据新闻、互动新闻、VR新闻、AI主播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但在新闻产品表达方式方面的创新却进展缓慢[4]。就电视深度报道而言,呈现形态还给人一种程式化和模式化的感觉。电视深度报道要想具备可看性,也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故事化叙述,通过报道文本的情节化和细节化呈现,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如柯桥传媒集团记者采制的题为《柯桥街道:打造最优民生品质 释放最大治理效能》的电视深度报道,在讲到柯桥街道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时,就运用了故事化叙事。而讲故事的主体不但有记者,还有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街道负责人等。多元主体的多元讲述使故事更加完美。
深度报道中的调查性报道,无论是素材的收集、内容的取舍、框架的布局,还是文稿的撰写,都比消息类报道难度要大。其话语体系除了应该有叙述、描写和议论外,还必须有记者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性解读,并进行权威的阐述。也就是在“述”的基础上也可以适当地“评”,或者述与评有机结合[5]。为了避免同质化,电视深度报道不但要题材创新和内容创新,还要形态创新,重点是突出新闻性、故事性、专业性和思辨性。
新闻性,即任何题材的电视深度报道都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在报道切入时要有事件性由头;故事性,即在展示新闻事实的过程中,要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专业性,即既要立足事件本身,又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保障受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達权和监督权;思辨性,既在报道事实的同时又有记者的理性思考。
与电视短消息不同的是,电视深度报道不但向观众提供详细的事实信息,而且有相关的背景介绍。如在柯桥传媒集团记者采制的一则题为《快马加鞭 齐心协力交通融杭更近一步》的电视深度报道中,记者的现场主持词是,“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杭州中环柯桥段高架桥改造施工现场,从现场看到,这段由柯桥区鉴水路至越州大道段的高架桥工程已经完成了工程量的90%,下一步将要进行的是地面的沥青铺摊和灯杆架设,等到全部的工程完工后,柯桥只用半个小时就能直达杭州中心城区,而整个高架桥的建设也将为柯桥区路网结构的完善以及杭绍星城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这种对施工现场的描述,不但信息量很大,而且拉近了报道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如今,主流媒体新型传播平台与商业媒体传播平台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主要体现在资源的聚合能力和终端的投送能力等方面。前者长期积累起来的内容竞争优势并不能有效转化为聚拢用户、沉淀用户的核心竞争优势。有些主流媒体倾力打造的优质融媒体内容,最终只能是免费或廉价地转让给商业媒体传播平台,进而为别人的流量作了贡献[6]。媒体融合是由技术迭代推动的媒体内生转型,融合传播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整合优势,通过各种新闻信息的多平台、多媒体发送,扩大受众的覆盖面,从而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电视深度报道在传统的电视频道播出是线性的,这种单向传播已无法适应网络时代受众的互动需求,只有拓展报道平台,才能有效改变这种现状。虽然许多地方主流媒体都在努力打造“两微一端”,但如果把在传统电视频道播出过的深度报道原封不动地搬到新媒体平台,那么也无法扩大实际覆盖面。
笔者认为,电视深度报道在拓展平台时要增强针对性,实行分众化传播。只有锁定目标受众和目标用户,对深度报道进行精准化推送,才能有效提高到达率。柯桥传媒集团的电视深度报道非常注重二次处理与加工,如有些关于纺织业的电视深度报道,不但在电视频道播出,还在相应的新媒体平台有针对性地推送,并在及时收集用户反馈信息的同时,不断调整报道重点与报道方向。
新型主流媒体在融合传播语境下要继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就必须整合信息资源,在各平台大量传播主旋律新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和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7]。电视深度报道在拓展报道平台时,一是可以广泛利用网络资源充实报道内容,二是与新媒体用户进行广泛的交流和互动,三是加快在融合传播语境下的转型升级步伐。电视深度报道经过再加工后在新媒体平台的二次传播不但影响力会更大,起到的指导作用也会更鲜明。
多元化的媒体平台能有效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传播力,对各类新闻报道实行矩阵化传播,有效突破以前那种各平台各自为战的单一传播模式。网络空间新闻报道的轻量化呈现,虽然也便于受众和用户的便捷浏览、快捷获取,但随之而来的是受众和用户对新闻了解的不全面和不深刻。
为此,电视深度报道对重要新闻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解读,往往更能赢得受众的青睐。如在2021年绍兴市奋力抗击台风“烟花”期间,柯桥传媒集团的一系列深度报道不但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平台刊播,还在“两微一端”推送,社会反响很好。
在融合传播语境下,电视深度报道的转型应该以新媒体为目标拓展报道平台,通过个性化报道模式的实现,开辟深度报道的有效路径。一是可以通过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在确保电视报道优势的同时,积极搭建在线传播平台,将电视深度报道向移动端拓展,为增加电视媒体与用户间的互动延展媒介平台。二是积极利用抖音、快手和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把重要的电视深度报道剪辑成短视频,并及时上传。三是尝试与腾讯、优酷、爱奇艺等大型在线视频平台开展合作,开发设计电视新闻版面,与电视频道同步报道,通过第一时间推送信息,进一步实现电视深度报道多平台传播的目标[8]。
电视深度报道要借助更多传播平台,来扩大新闻产品辐射面。深度报道作为全面挖掘新闻信息和立体展示新闻内容的重要方式,使电视媒体的发展潜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从而在融合传播时实现了稳步发展。
融合传播语境下报道平台的多元化对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媒体要通过深度报道来凸显自身的权威性与专业性,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和用户。网络时代,电视深度报道要想有效触达新媒体平台的用户,不能片面地采取大而化之的简单手段,而是要突出重点地对报道的内容与结构进行再加工,充分利用用户社群的交互性,有针对性地增进与用户和媒体之间的互动,通过推送个性化特色鲜明的新闻产品,汇聚电视深度报道的流量,以持续增强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电视深度报道通过追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体现出新闻性与纪实性的双重特征,在调查性报道与解释性报道中应用得比较广泛,在详细介绍新闻内容的同时还能够揭示新闻发生的前因后果。它既是宣传党委、政府政策措施的重要手段,又是反映人民群众呼声与诉求的有效载体,更是正确引导舆论的现实路径。在传媒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当下,电视深度报道的转型与创新不但涉及理念层面,还存在于实践领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根据各地媒体融合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创新报道模式,才能使其成为主流媒体不断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有效利器。
参考文献:
[1] 李原.融媒体语境下电视深度报道的重构与创新[J].采写编,2021(5):23-25.
[2] 孟坚.试析电视深度报道的建设性立场:以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新闻专题《“堵心”的沙洲》为例[J].电视研究,2020(10):42-43.
[3] 李伟杰.扬长避短 取长补短:电视深度报道与时俱进刍议[J].新闻采编,2019(6):32-33.
[4] 邓鸣琴.新媒体语境下如何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8(14):201-203.
[5] 郦曼丽.新媒体语境下调查性报道的突破与创新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4):143-145.
[6] 沈维梅.从商业媒体平台之扩张谈主流媒体新型传播平台的打造[J].科技与出版,2021(4):46-51.
[7] 陈颉,孙愈中.传播强大效果的理论溯源与现实影响分析[J].新闻论坛,2021,35(5):70-72.
[8] 王振.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J].采写编,2022(3):28-30.
作者简介 许东海,本科,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访与融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