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全+乔江
【摘要】战斗精神的涵义与所处时代的战争形态、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密切相关,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复杂性等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战斗精神的表现各有不同。在冷兵器时代,一马当先、万夫不挡是战斗精神的体现。在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战争时期,刺刀见红、百发百中、技术精湛是战斗精神的展示。而在信息化战争时代,要讲战斗精神,则更加强调制脑权和意志对抗等方面。通常而言,战斗精神是一个由信仰、血性、韧性、牺牲、心理等元素构成的综合性精神形态。信仰是内核,血性是特质,意志是支点,牺牲是体现,心理是基本。
【关键词】战斗精神 战争 形态 精神因素
一、信仰要素,是信念坚定程度的体现
就是要从内心深处解决好为谁而战、为什么而战的问题,主要是坚持必胜信心,坚信道义在我,特别在贯彻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上决不迷茫,坚信所参与战争的崇高性。要坚定为国家而战,为人民利益而战的信念,要坚决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钙”,是政治灵魂,是精神支柱。外军强调:“如果需要士兵了解战争,就需要他了解政治。没有后者,前者就毫无意义。”战斗精神不过关,就会出现“自己打败自己”的情况。伊战中伊军许多高级将领首先不相信萨政权,不相信伊国未来,接着被敌军金钱收买,成为战争失败的首要内源性精神因素。因此无论是军人还是百姓,都要做到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狼牙山五壮士悬崖边喊出的“共产党万岁”,董存瑞高举炸药包时呼唤的“为了新中国,前进”……这些体现的都是对党的绝对忠诚,对祖国的纯洁情感,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二、血性要素,就是军人气势的体现
许世友在《我的军人生涯》一书中说:“面对强敌,首先不能在精神上被其吓倒。敌硬,我更硬。一抓住战机,就狠狠地敲他一下,猛打善打,打则必胜,这就有可能把敌人打熊。”血性,表现为不畏强敌,不怕死,敢于亮剑,敢于碰硬。“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1904年日俄战争,双方投入兵力、火力基本相当,但缺乏斗志的俄军先后在安东、凤凰城、奉天、沙河、旅顺等一系列会战中输给了日本,最后败于日本。无论战争形态演进到哪个阶段,一切胜利的捷报上都闪耀着军人血性的光芒。1947年,人民解放军即将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关键时刻到来之际,毛泽东一连问了四个“敢不敢”:“我们长期在农村打游击,我们敢不敢进攻大城市?进去之后敢不敢守住它?敢不敢打正规战、攻坚战?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要吃、要穿,面临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共产党敢不敢负起责任来?”这四个“敢不敢”,强调的也不仅是态势,更加强调的是我们这支部队有没有血性,有没有担当,有没有敢于战胜强敌的血性、勇气和胆量。
三、意志要素,就是意志对抗的体现
战争说到底,就是拼韧性,拼意志力,特别是实力相当两军对垒,意志力强则战必胜。毛泽东说,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无论是传统战争的炮击、火力覆盖,还是现代战争的超强度空袭、斩首等特种作战行动,都要求军队有超强的意志力。这也是过去讲的“最后5分钟精神”。解放战争时期晋中战役,进攻运城部队早晚两次总攻失利,徐向前向部队发出“坚持最后5分钟”的战斗命令。正是如此,部队才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印度圣雄甘地,没有一兵一卒,没有办事处,也没有权力,随身带一只山羊,以羊奶为食,周游贫困乡村和污秽城市,以自己蒙受苦难的方式唤起别人觉醒。就是这个看似弱不禁风、穿着单薄,终生主张非暴力的人,摧毁了大英帝国在印度的殖民体系。甘地、马克思完全不具备今天我们认为取胜所必备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但他们凭借着百折不回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战胜了敌人,给他们的国家和民族、给全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韧性要素既体现于军队的抗暴、抗压能力,英勇耐战的顽强意志,也包括枕戈待旦的强烈战备观念,吃苦耐劳、以苦为乐的忍耐精神。
四、牺牲要素,就是舍命程度的体现
战斗精神的最高表现,就是敢于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为自然人的战斗精神的最高形式。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要有视死如归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牺牲要素表现在平时,就是不畏战;表现在战时,就是不畏死。美国作家亚历山大在总结朝鲜战争时说中国军队:“一旦受到火力攻击,进攻中的军队便立即卧倒,但只要射击停止,他们便一跃而起,再往前冲。全面进攻如果开始,他们便勇往直前,即使遭受严重伤亡,也很少停止进攻。其他部队前赴后继,也从四面八方涌上前去,直到完成突击任务。”习主席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美国人大卫·哈伯斯塔姆写的《最寒冷的冬天》一书,是写朝鲜战争的,其中写道,美国及联合国军最敬佩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就是战士们冒着强大火力勇敢冲锋的不怕死精神,让他们胆战心惊。”牺牲精神是中国军队能打胜仗的最关键密码。牺牲精神是军事职业的本质要求,也是战斗精神的纯正体现。培养战斗精神,必须培养军人最本质的品质。
五、心理要素,就是心理战胜的体现
1919年,清华大学教授马约翰赴美进修,看见中国同学大部分面色苍白,文质彬彬,心里难过。他后来一直对学生说四个“要”:“你们要好好锻炼身体,要勇敢,不要怕,要有劲,要去干。别人打棒球,踢足球,你也要去打,去踢,他们能玩儿什么,你们也要能玩儿什么;不要给中国人丢脸,不要人家一推你,你就倒;别人一发狠,你就怕;别人一瞪眼,你就哆嗦。”马约翰对学生说的四个“要”,不仅指体格,更包括内心。心理要素,并非胜利的全部,却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从物质到精神莫不如此。鲁迅的《阿Q正传》,就描绘了一类精神萎顿之人,被欺压侮辱后千方百计用自我设计的“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这不是内心强盛的表现,恰恰是内心极度虚弱的表现。GDP再高,国家再富,如果没有内心的强大也是枉然。设想即使三军拥有了一流装备,如果没有心理强大,前面所有障碍也不一定会所向披靡。一个人,一支队伍,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外在力量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恐怕都难以支撑。圣经说:内心的光明若失去了,黑暗何等之大。反过来看,内心有一盏明灯,世间哪里有暗夜。
“谁有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毅力,谁就能取得胜利。”包含信念、血性、韧性、牺牲、心理品质在内的军人精神,是我们决胜未来战场的精神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