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筑学“设计初步一”教学改革研究

2022-12-27 07:51郎维宏
科教导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建筑学课题建筑设计

郎维宏

(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自从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的形势与任务。为了实现“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贵州大学建筑学专业就“如何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乡村建筑的资源优势并突出专业特色”等问题在近几年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和行动。“设计初步一”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入门的基础课,在课程体系和理念不断优化的同时,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以实践教学为载体,不断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整合。通过教学改革,在该课程不同阶段教学环节中结合地域特色优化教学体系、拓展教学方式、开展课内教学设计和课外教学实践,进一步明确教学培养目标,为使建筑设计专业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1 教学改革的目的与意义

“设计初步一”是建筑学一年级专业大类必修课之一,是建筑和规划设计专业系列课程的基础入门课,贯穿上学期1—16周,课程以建筑设计基本知识和理论、建筑设计表达技法、建筑制图的基本原理和制图规范、平面构成、建筑和人体尺度测绘、建筑模型实践等为主要内容,是一门以表现技法为主的基础应用课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本次教学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目的和意义。

1.1 有利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养

现阶段我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在完成建筑师职业需求的普适性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一方面承担着保护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义务,另一方面回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少数民族村寨发展,增强民族地区服务意识,彰显高校建筑学科的社会价值。

结合国家乡村振兴的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和贵州多民族、多山地区域特色,贵州大学建筑学一直以来以培养“乡村振兴”专项建筑人才和“地域文化建筑”特色型人才为目标,为乡村建设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导向。围绕这一目标,“设计初步一”课程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即着力夯实专业基础,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乡村建筑的设计实践应用能力。

1.2 有利于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建筑师工匠精神

贵州大学建筑学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贵州本省居多,对这些即将投身家乡建设的莘莘学子而言,从大一开始结合乡村建筑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及早了解和传承贵州丰富的民族建筑文化,深度挖掘传统乡村的民族、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又可以从传统建筑营建中学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尽早实现从“认知”“热爱”“精益”到“创新”的专业提升,有利于培养青年建筑师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修养。

1.3 有利于改变“设计初步一”课程各高校趋同的现状,体现贵州大学主动服务本省乡村振兴战略的教学特色

目前,我国建筑类高校“设计初步一”采用“理论+实训”的线下教学模式居多,“临摹”“抄绘”的常规训练使学生简单照搬、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常常犯“拿来主义”的错误,对乡村建筑理解也比较抽象。在本次教学改革中,不仅融入乡村振兴课题,设计“乡村建筑”实践环节,还通过参与式调研、乡村测绘、问卷访谈、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农村实习体验,切实理解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农民的内在诉求,真正把设计做到以人为本、服务乡村。结合乡村建筑并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改革,是本次研究的亮点,同时也体现贵州大学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校特色。

2 教学改革的基本条件

“设计初步一”作为建筑学最基础的专业课,其引导性和启蒙作用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意义深远。从20世纪90年代贵州大学设立建筑学专业开始,“设计初步一”教学是否需要变革、如何变革一直是建筑基础教研室几代老师思考、研究的课题。随着时代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实施,该教学改革也迎来大好机遇。

2.1 社会背景

2017年,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战略性谋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建筑学教育也要抓住时机,为本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水平高、能力强、接地气”的高质量建筑人才,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2 地域特色

贵州自古以来作为农业大省不仅有优秀的农耕文化,同时作为全国八大民族居住区之一,还拥有百余个文化支系,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民族建筑文化资源。课程改革基于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特色,探索乡村建设和地域特色结合的改革路径,凸现“建筑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发展思想。

2.3 学科发展

贵州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近几年学科发展迅猛、成绩斐然。不仅建筑专业和城规专业在2018年、2019年相继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本科专业评估,2022年还分别获得国家双万计划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认证。同时围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国策背景,师生多次参与本省各州县村的乡村振兴实践工作并获得好评,为教改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3 教学改革的方案实施

“设计初步一”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理论授课、学生思考以及大量不同类型的作业训练,引导学生认知建筑、了解建筑,学习建筑设计的方法,逐步走向独立的设计和表达,实现从基础设计向专业设计的过渡。在本次教改中,教师们对教学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探索。

对照组当中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主要为规范化脑血管病二级防治,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调整血压,控制血脂、血糖,维持患者酸碱、电解质和水平衡,呼吸道功能保持畅通,预防感染且要对症治疗。同时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基础上加用加味桂枝茯苓丸颗粒剂,1天2次,连续2周。

3.1 “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改变传统虚拟抽象的课程选题,把“乡村建筑”内容作为理论教学和实践设计的重要选题方向,对理论和作业内容进行了调整。理论涉及建筑概述、建筑基础知识等,实践设计作业涉及表达技法、形态构成、实地测量、建筑设计及模型,均与“乡村建筑”关联,以乡村民居作为创作设计母题,将设计选址定在不同民族特色村落,调研镇山村布依族生态博物馆、花溪龙井村、青岩古镇等,让学生对贵州乡村建筑和民族村寨给予充分关注,结合建筑专业创新性特点和成果可视化的优势,创作出更多具有民风民俗的优秀设计作品。

3.2 “乡村振兴”背景下教学体系的研究

在传统的Beaux教学体系和Bauhaus形态构成体系基础上,结合学院和专业提出的“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地域性”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形成该课程教学体系的变革。

针对每学期课内64课时情况重新调整教学结构和确定教学重点,形成“双线教学体系”,即主线辅线、课内课外。①主线辅线原则:结合“乡村建筑”内容把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和平面构成等作为教学重点,置于主线,采用混合式线上教学为主的策略;把传统的线条、制图、渲染、字体、测绘、模型制作等过去占据主要位置的技法训练置于辅线,采用混合式线下教学为主的策略。②课内课外原则:因课程学时有限,课内将初步课程作业的设定以“乡村建筑”综合性设计题目的形式出现,即形成课内方式;把线上预复习、基本功训练、实地踏勘、现场调研设计成学生自学和半自学的形式,即形成课外方式,使教学课内课外合力,构建起“双线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不断完善。

3.3 “乡村振兴”背景下教学方式的突破

以线上线下混合式为切入点,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结合乡村振兴线上资源,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补充和拓展。随着贵州大学各种在线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展开,教师们借助公共平台开放个人自制视频课程,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应用探索:①结合线上资源和实际乡村建筑案例,利用学习通APP《世界著名建筑欣赏》和《建筑设计初步》、网络视频《梭戛苗寨》等资源构建教学体系清晰、形式丰富、素材原创度高的线上教学,对传统理论教学进行必要补充;②在原有实践基础上,利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在线交流、学院数字化虚拟空间实验室在线指导等拓展实践手段,使实践教学资源得到充分提升。

4 课内教学课题的设置和案例分享

“设计初步一”课程设置了多个不同的教学课题,从线条训练入手,到实物测绘和建筑立面及色彩表达,再到构成设计以及小建筑设计,从浅入深、环环相扣,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①基础模块训练:从传统或现有的乡村建筑形态中继承和提炼对建筑图示表达和基本技能训练较为有效的课题进行练习,构成教学内容的重点。②创造力培养:在“形态构成”和现代建筑设计造型方法上培养学生基本的造型能力,同时为适应现代乡村建筑设计的需求,对民族建筑设计进一步探索,鼓励学生对乡村建筑进行创新性实践。

课程授课形式较为灵活、强调师生互动。教师先进行系统的集中理论讲授并布置设计任务,随后学生结合作业要求,运用所学原理和方法进行设计。在作业过程中,教师全程参与,随时进行课堂示范并对成果进行公开评价。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既动脑又动手,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符合建筑设计学科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分析详见下图(图1)。

图1 “设计初步一”课程教学过程

现以其中一个课题“中小建筑设计”的改革实施情况与大家分享。

①课题说明:这是“设计初步一”课程最后一个环节,即教学12~16周的课题,课程前期学生已经掌握了建筑表达的基本技法,形成了构成设计的基本思维,对建筑空间有一定认知。在本课题中,要求学生团队以乡村中小型公共建筑为例进行空间组合设计训练。课题名称为“多空间组合训练-布依族乡村茶室设计”。

②课题背景:课题选址位于镇山村村落中心场地。镇山村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花溪水库中部一个半岛上,平均海拔1230米,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全村140多户村民,以布依族为主,现存历史传统建筑共计4000m2,包括民居、武庙和各类建筑小品,并于2000年建成镇山村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具有贵州民族传统村落的代表性特征。

③课题要求:在村落中挑选一处老旧建筑或空置场地,设计富有民族特色的茶室,以品尝当地特色餐饮,了解茶文化。要求该茶室不仅可以增强整个村落的活力和趣味性,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还应方便游客休闲、等候、购物,具有复合功能;此外,根据村寨特点在茶室中设计制茶工坊和茶文化展示空间,达到文化传承和文化宣扬的作用。

④课题任务和实施:通过实训让学生对布依族建筑的空间类型、空间形式和特点,建筑装饰元素有更全面直观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现场讲解和实地调研,学生在对相关数据汇总、分析、思考的基础上与教师进行多次交流,拟定课题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总结布依族建筑特色,挖掘该村寨建筑文化和乡土元素,形成设计思路,对设计方案和建筑模型进行修改、推敲并最终定稿。

⑤课程成果:学生基本掌握了中小型民族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设计出符合村民使用需要和服务游客需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茶室建筑。提交的成果包括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鸟瞰图或透视图等图纸以及相应建筑模型。

⑥成果评价:教研室组织本专业专家教授对课程不同阶段进行了不同班级间的交叉评图,对教学最终成果进行等级评判,推荐优秀成果参加省级、校级各类设计竞赛。评图使学生明确设计课题的意义,加强教学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5 课外教学实践

建筑学课外教学实践是知识运用、技能训练最好的方式,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点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运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还要提升学生资源管理、交流与合作、组织与领导等综合能力。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实践经验相对比较薄弱、专业能力也比较有限,因此,“设计初步一”课程改革中对课外实践部分的重点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协助校内课外拓展平台的搭建和指导学生参加省市校各级竞赛活动为目标,以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等自主能力的培养。

在本次教改过程中,课题组教师和协作单位专家共同指导了部分学生参加贵州省第四届“农行杯”“村有界创无边”乡村旅游创客大赛,从全省240多个报名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与各高校本科及研究生代表团共同比拼并进入半决赛,取得半决赛排名第十的成绩。学生以“设计初步一”课题中的镇山村资料为原始背景,展开多次走访和实地研究,结合村寨旅游中适老化问题打造了“贵州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老年人休息空间创新设计”项目,受到组委会的关注和好评,是本次教改课外实践的积极成果。

此外,在学院近期举办的各类建筑模型建造活动和比赛过程中,一年级学生主动报名参与,结合活动主题建造了“侗族鼓楼”“吊脚楼”“苗族民居”“布依族民居”“石板房”等小建筑模型,模型真实生动、风格多样,在学院展出过程中得到师生的一致肯定。

6 总结

总之,“设计初步一”课程教学以乡村振兴发展为内容,以培养乡建应用型设计人才为任务,以基于乡村振兴需求的设计实践为选题,提高了学生对传统乡村建筑营造的认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乡村振兴的热情与社会责任感。作为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贵州大学建筑学集合专业学科优势和民族地区乡建的丰富资源,通过对该课程教学进行的多方面尝试与探索,积累很多宝贵经验,改革成效明显。

最后,作为高校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师,无论采用课堂教学或是实践教学,都要明确一点,“设计初步一”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不仅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让每个学生都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自由灵活的创新精神,还要与时俱进,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从“建筑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出发,突出乡村建筑创作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做好新时代乡村建筑的设计与创新,努力将教学成果转化落地;此外,还要引导大学生汇聚青春合力,厚植爱国情怀,投身乡村振兴,真正为高校服务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建筑学课题建筑设计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