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辉,岳 鹏,向 琪,雷建兰*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是一类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外伤或感受外邪等引起颈部疼痛及上肢放射性疼痛等症状的疾病。 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发展[1]。 治疗上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在神经根受压不明显时,患者一般采取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2]、理疗[3]、针灸[4]、拔罐[5]、刮痧[6]等疗法,其中药物治疗部分具有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颈椎病属中医学“项痹”范畴,其病机主要为风寒之邪入侵,治疗首当祛风散寒通痹[7]。 本研究使用铜砭刮痧治疗风寒痹阻型CSR,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7 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二科收治的风寒痹阻型CSR患者,共64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 例。 对照组男14 例,女18 例,年龄35~72(44.19±6.60)岁,病程2~16(6.94±2.82)年;观察组男12 例,女20 例,年龄(42.56±7.28)岁,病程(6.50±3.37)年。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批(伦理批号:HN-LL-KY-2020-044-01),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CSR 诊疗规范化研究专家组制定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8]拟定。
1.2.2 中医证型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9]的风寒痹阻型拟定: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1.2.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证型标准;(2)年龄18 岁及以上;(3)能配合治疗及资料收集;(4)患者知情同意。
1.2.4 排除标准 (1)先天性颈椎椎体异常患者;(2)病情危重或合并心、脑、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3)外伤导致颈神经损伤者;(4)孕妇;(5)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1.2.5 剔除或脱落标准 (1)不按规定接受治疗或治疗过程中接受其他治疗者;(2)由于自身原因退出研究者;(3)研究期间失访者。
1.3.1 对照组 常规治疗及护理。 (1)常规治疗:甲钴胺片(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20012202)0.5 mg,每次1 片,口服,3 次/d;盐酸乙哌立松(卫材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200136)50 mg,每次1 片,饭后口服,3 次/d。 (2)护理:保持室内安静,选择合适枕头,睡眠时使头颈部在一条直线上,避免扭曲,避免颈部悬空;多进食温热食物,忌食寒凉食物;指导患者进行颈项部肌肉功能锻炼;加强心理护理,做好健康宣教。 疗程均为4 周。
1.3.2 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铜砭刮痧治疗。 (1)刮痧用物规格:刮痧板(虎符铜砭,由上海问痧堂提供);刮痧油(普通茶油)。 (2)刮痧部位:颈部及肩胛部。 (3)刮痧取穴:百会穴、头维穴、风池穴、风府穴、玉枕穴、大杼穴、肩井穴、天宗穴。 (4)刮痧方法: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颈部,将刮痧油均匀涂抹于刮拭部位,颈项部全部刮到,不留缝隙。着重刮拭选穴部位,刮拭时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及循经刮拭;刮痧时铜砭与皮肤成45°,每部位20~30 次,每次2~3 cm,频率约100 次/min,操作时力量均匀,手法“徐而和”,可适当使用旋转手法,至局部出现痧点或痧斑为度,对于一些不易出痧患者,不强求出痧。(5)干预时间:每次刮痧时间为60~90 min,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每周刮痧1 次,待痧退后再进行下一次的刮痧治疗,4 次为1 个疗程,共治疗1 个疗程。
1.3.3 注意事项 刮痧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若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等晕痧症状应立即停止操作,给予患者温开水,待患者充分休息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操作结束后休息30 min,6 h 内禁冷水浴,避免冷风直吹,注意防寒保暖。
1.4.1 中医症候总积分[10]治疗前后,患者填写中医症候积分表评价中医症候,其中:主症(眩晕、头痛、肢体麻木、肢体瘫痹)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2、4、6 分;次症(心悸、失眠、耳鸣、畏寒肢冷、口干、便秘)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 分;舌脉象不计分。 中医症候总积分为各项积分的累计。
1.4.2 Northwick Park(NPQ)颈痛量表[11]治疗前后,采用汉化版NPQ 量表进行评定,该评分共9 个方面,涉及患者对疼痛程度(条目1)、颈痛影响睡眠程度(条目2)、手臂在夜间的根性症状(条目3)、每天症状的持续时间(条目4)、手携带不同重量物品感到的痛苦情况(条目5)、阅读及看电视(条目6)、工作和家务(条目7)、社交活动(条目8)、驾车是否感到不适(条目9)的主观感受。 每个条目共有5 个程度选项,无、轻、中、重、极重分别对应0~4 分,若患者没有驾驶经历则仅回答条目1~8 即可,由患者自行评定后,将各条目的分数相加后即为得分。 结果为0 表示正常,0~8 分表示轻度影响生活,9~17分为中度影响生活,18~26 分为重度影响生活,27~35分为极重度影响生活,36 分为根本无法正常生活。
1.4.3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VAS 用一条直线标上0~10 表示疼痛程度,治疗前后,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数值表示自身疼痛程度:0 分为无痛,1~3 分为轻度疼痛,4~6 分为中度疼痛,7~9 分为重度疼痛,10 分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1.4.4 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 分法[12]治疗前后,采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 分法进行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 分法从4 个方面进行评分,包含:主要症状9 分,其中颈肩部疼痛3 分、上肢疼痛麻木3 分和手指疼痛麻木3 分;体格检查8 分,其中椎间孔挤压实验3 分、感觉2 分、肌力2分及腱反射1 分;工作生活能力3 分;手的功能2分。其中主要症状、体格检查及工作生活能力为正项计分,手的功能为反向计分(0~-2 分)。 每一项中分数越低提示情况越严重。
临床总体疗效的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骨伤科)》[13]中有关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标准,具体标准如下。 痊愈:原有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总有效率=(痊愈人数+好转人数)/总人数×100%
治疗结束后3 个月对患者进行回访,询问症状是否复发。
复发率=复发人数/回访人数×100%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n t 值P 值32 32治疗前12.38±2.31 13.03±6.30-0.55 0.58治疗后8.98±4.44 5.31±2.78 3.96 0.00 3.83 6.34 0.00 0.00
治疗前,两组患者NPQ 量表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PQ 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NPQ 量表积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NPQ 量表积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n t 值P 值32 32治疗前33.84±1.25 33.81±1.18 0.10 0.92治疗后23.98±3.64 18.38±1.56 7.95 0.00 14.58 44.69 0.00 0.00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疼痛VAS 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疼痛VAS 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n t 值P 值32 32治疗前6.53±1.80 6.72±1.75 0.42 0.67治疗后4.13±1.41 2.19±1.12 6.09 0.00 5.96 2.36 0.00 0.00
治疗前,两组患者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 分法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 分法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 分法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n t 值P 值32 32治疗前6.97±1.18 7.00±1.27 0.10 0.92治疗后12.47±1.87 16.31±2.74 6.58 0.00 18.64 38.79 0.00 0.00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 高于对照组的84.38%(P<0.05)。 观察组复发率为18.75%,低于对照组的31.25%(P<0.05)。 详见表5-6。
表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6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例)
CSR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的“全球十大顽疾”之一[14],在社会上已获得广泛关注。临床上,治疗方法多为针对颈部疼痛不适或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给予的对症治疗。 刮痧作为一项中医传统疗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预治和治疗[15-17]。
中医学认为CSR 属于“项痹”范畴,其病位在颈项。 颈部缺乏衣物保护,风邪常年皆有,加之现代年轻人经常贪凉喜冷,夏季喜好长时间吹冷空调、风扇等,导致风寒之邪易于侵犯颈部,经络气血痹阻,最易引起风寒痹阻型颈椎病的发生。 流行病学调查也证实风寒痹阻型为CSR 发病率最高的证型[18-19]。
铜砭刮痧疗法由李道政先生创立,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防治[16]。 铜砭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徐而和”的刮痧手法产生的独特音质频率可与人体进行共振;且刮痧时,刮拭部位皮温升高,有助于气血运行,起到祛风散寒、除湿通痹之功效;当采用旋转手法时,穿透力强,不仅能调节脏腑功能,还能使作用深入体内[17],对风寒痹阻型CSR 起到对症治疗的效果。
现代研究发现,刮痧疗法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善微循环以及抗氧化等多方面作用,能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有效减轻或消除病变部位的炎症、水肿,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消炎止痛的作用[15],在风寒痹阻型CSR 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颈项部当属督脉及手三阳、足三阳经循行之处,故刮痧治疗时可从督脉及手、足三阳经论治。百会穴为督脉要穴,各阳经汇聚之处,总督一身阳气,为阳中之阳,通过刮拭,可振奋阳气、祛风散寒。天宗穴属手太阳经,主治肩臂疼痛不能上举,针刺天宗时可刺激腋神经,通过神经调节作用,收缩肌肉、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对缓解上肢麻木疼痛症状有较好的效果。风池穴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之处,可促进阳气升举,起到祛风散寒止痛之功效,针刺该穴还可放松长期紧张僵硬的肌肉,缓解疼痛。风府穴宣卫气,开腠理,主治诸风症。 头维穴为足阳明经与足少阳经、阳维脉的交会穴,针刺可振奋阳气,起到祛散风寒之功效,配合风池、风府等,祛风散寒之功效强劲。 肩井穴为足少阳经之穴,主治颈项强痛、肩背痹痛,针刺可祛风活络消痛。大杼穴属足太阳经与手太阳交会穴,且为八会穴之骨会,主治一切骨骼疾病,尤其是对颈项部的强直疼痛有良效。 玉枕穴属足太阳经之穴,主治项痛,具有祛风散寒之功效。 通过刮拭督脉及手足三阳经各穴,互通阳经脉络之气,共奏振奋阳气、调和气血、祛风散寒除痹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总积分、Northwick Park 颈痛量表评分、疼痛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 分法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均证明,铜砭刮痧在改善风寒痹阻型CSR 患者颈项部疼痛、颈椎引起的睡眠问题、根性麻木症状、症状持续时间、手的肌力及功能、日常生活工作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铜砭刮痧联合西医治疗CSR 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效果优于单用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