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振
(曹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山东菏泽 274400)
膀胱癌是临床泌尿科常见恶性肿瘤类型之一,多发于男性,病理类型中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膀胱癌的主要类型,其存在较高的深部进展风险,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目前临床中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常用方案,但其在对较大的肿瘤组织进行清除时容易过度切割,增加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1]。而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采用激光对患者肿瘤组织进行切除,可有效避免过度切割对患者膀胱造成额外损伤,有助于患者预后恢复[2]。目前临床关于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本文旨在探究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分为电切组和钬激光组,各43例。电切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1例;年龄46~67岁,平均年龄(57.10±2.83)岁;病灶位置:膀胱侧壁26例,后壁8例,顶部5例,三角区4例;肿瘤分级[3]:G1级25例,G2级18例;病灶直径7~24 mm,平均病灶直径(13.72±2.19)mm;病灶数目:单发26例,多发17例。钬激光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2例;年龄45~67岁,平均年龄(56.99±2.98)岁;病灶位置:膀胱侧壁25例,后壁9例,顶部6例,三角区3例;肿瘤分级:G1级26例,G2级17例;病灶直径7~26 mm,平均病灶直径(13.87±2.46)mm;病灶数目:单发27例,多发16例。本研究经曹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符合《肿瘤诊治指南》[4]中相关诊断标准;②无其他泌尿科疾病者;③无手术治疗禁忌证者。排除标准:①肿瘤进展至晚期失去手术指征者;②随访丢失者。
1.2 手术方法 电切组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进行治疗。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取截石位,暴露病灶基底部,经尿道将电切镜(德国狼牌有限公司,型号:F24 Wolf)置入膀胱,定位肿瘤;设置电切功率:200 W,电凝功率:100 W,以电切镜由浅入深依次蝶形切割,电凝灼烧病灶周围2 cm范围正常黏膜,后吸出切除组织,常规留置导尿管;术后行化疗药物膀胱灌注。钬激光组采用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进行治疗。术前准备与对照组一致,经尿道将观察镜置入,并持续灌注生理盐水,对患者肿瘤大小、部位及形态等情况进行明确,并确定肿瘤切除范围;经操作腔将狄激光光纤置入,设定功率频率为15~25 Hz,25~40 W,输出功率为1.2~2.4 J,于肿瘤外周1 cm处进行环形气化切割,灼烧病灶周围2 cm范围基底和正常黏膜,吸出切除组织,随后吸出切除组织,后续操作与电切组一致。两组术后均观察至患者出院并随访1年。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毕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②氧化应激指标。术前和术后3 d,抽取患者5 mL清晨空腹静脉血后离心(3 500 r/min,10 min),对患者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检测,试剂盒由上海纪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③肿瘤相关因子。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胸苷激酶-1(TK1)、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试剂盒由合肥莱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血清制备操作方法同②。④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术后住院期间,统计患者术后出血、闭孔神经反射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术后6个月、1年,统计两组患者复发情况,经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膀胱出现新的病灶即可确定复发。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分别使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钬激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毕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电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s )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s )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毕膀胱冲洗时间(min) 尿管留置时间(d) 住院时间(d)钬激光组 43 20.48±2.10 1.67±0.39 2.89±0.74 2.36±0.73电切组 43 29.74±2.83 2.57±0.57 5.20±1.73 4.10±2.18 χ2值 -17.231 -8.545 -8.050 -4.963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GSH-Px、SOD水平均低于术前,但钬激光组高于电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MDA水平均高于术前,但钬激光组低于电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s )
表2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s )
注:与术前比,*P<0.05。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MDA:丙二醛。
组别 例数 GSH-Px(pg/mL) SOD(μmol/L) MDA(mmol/mL)术前 术后3 d 术前 术后3 d 术前 术后3 d钬激光组 43 90.89±9.93 69.84±7.10* 193.08±27.84 158.94±20.10* 2.91±0.80 6.02±2.14*电切组 43 91.67±9.73 57.47±6.48* 190.84±25.84 119.38±14.83* 2.98±0.78 8.94±3.10*t值 -0.368 8.439 0.387 10.385 -0.411 -5.08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肿瘤相关因子比较 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血清TK1、NMP22、IGF-1、VEGF水平均低于术前,且钬激光组患者血清TK1、NMP22、VEGF水平低于电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肿瘤相关因子比较( ±s )
表3 两组患者肿瘤相关因子比较( ±s )
注:与术前比,*P<0.05。TK1:胸苷激酶-1;NMP22:尿核基质蛋白22;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组别 例数 TK1(pmol/L) NMP22(U/mL) IGF-1(ng/mL) VEGF(ng/mL)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钬激光组 43 7.19±1.33 1.49±0.58* 6.29±2.18 2.19±0.57* 5.39±0.82 2.89±0.79* 97.95±9.40 48.30±4.93*电切组 43 7.10±1.27 2.39±0.93* 6.04±2.01 3.28±0.73* 5.12±0.73 3.07±0.83* 99.84±9.89 72.10±6.94*t值 0.321 -5.385 0.553 -7.717 1.613 -1.030 -0.908 -18.33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 术后住院期间,钬激光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电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钬激光组患者复发率均低于电切组,但术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例(%)]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指尚未在患者膀胱肌层内浸润生长、仅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一类膀胱癌,肿瘤细胞发生转移的风险较高,可通过切除肿瘤组织以起到根治作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可能会由于过度切割而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其手术视野较小,容易导致病灶残留,而其采用分块切割的方法容易导致肿瘤细胞种植,增加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5]。
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术中视野清晰,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不需要持续清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膀胱冲洗时间;同时其光纤纤细、柔软,便于术中操作,可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间,进而降低患者术中损伤,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钬激光组患者诸项手术相关指标均优于电切组,说明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可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手术可加重患者机体应激反应,具体表现为氧化应激相关指标GSHPx、SOD水平均降低而血清MDA水平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钬激光组患者术后3 d血清GSH-Px、SOD水平均高于电切组,血清MDA水平低于电切组,说明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可有效缓解患者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分析原因在于,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中钬激光穿透性较差,可有效降低对患者膀胱损伤,降低患者术中应激水平,同时其所用手术时间更短,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可进一步缓解患者机体应激反应[6]。
多种细胞因子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TK1高水平表达可促进患者肿瘤细胞增殖,同时促进患者病灶复发;NMP22是细胞核的结构蛋白,可促进肿瘤细胞遗传物质复制、转录和翻译而加快患者病情进展;而VEGF可通过促进患者肿瘤组织中新生血管的生成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7]。本研究结果显示,钬激光组患者术后3个月血清TK1、NMP22、VEGF水平均低于电切组,同时住院期间总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1年复发率均低于电切组,说明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肿瘤相关因子水平,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术后复发。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切割深度较小,解剖层次极为精确,可完整切除病灶,术中阻断病灶周围血管、淋巴管,避免肿瘤细胞扩散;同时术中不会因挤压肿瘤导致肿瘤细胞进入静脉而扩散,因此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肿瘤相关因子水平[8],减少患者术后复发。此外,其术中主要通过气化作用切割病灶,术中无电流产生,因此不宜导致膀胱穿孔、闭孔神经反射等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相比,采用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缓解机体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肿瘤相关因子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复发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