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玉玺(山东省沂水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养鸡生产中,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率较高,鸡群营养状况、管理水平和病毒毒力等影响因素不同,临床表现有明显区别,并且鸡群发病后病程较长,治疗不当还容易反复发作,给治疗和防控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做好法氏囊病的防控工作。
不同品种和周龄的鸡群均可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尤其是3~6周龄的雏鸡发病率较高。
健康鸡群摄入受到污染的饲料、饮水后可以通过消化道感染法氏囊病,如果与病鸡混合饲养也能通过直接接触而发病。另外,舍内空气受到污染能将病毒快速传播开来。通常情况下,雏鸡受到法氏囊病毒感染后往往突然发病,再加上雏鸡自身抗病力较差,在发病3天后会出现大批死亡情况,整个病程大约维持10天,鸡群发病率可以达到20%左右,死亡率高达70%以上。另外,鸡群发病率和死亡率与饲料营养水平、日龄和应激等因素有直接关系,且各地疾病流行情况和病毒毒力也有差异,对鸡群产生的损害也不同。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伏期为3~4天,鸡群发病后通常出现精神不振、羽毛松乱、头部下垂、积聚一起、嗉囊蓄积大量液体或气体,从口腔中流出黏液、病鸡行走不稳、翅膀耷拉下来、体温升高、食欲下降、发生腹泻,粪便中有大量尿酸盐、肛门周围沾满白色粪便等情况,促使鸡只发生啄肛行为,死亡前体温降低,爪腿脱水、变凉,眼睛凹陷,最后昏迷死亡。
剖检发病鸡只可以看到,胸部肌肉或腿部肌肉有条状出血,机体严重脱水,法氏囊肿大成原来的3倍左右,外面包裹一层黄色胶冻样物,从外面观察法氏囊呈紫红色,随着病情的发展,法氏囊出现萎缩现象,肌胃和腺胃交界处有条状出血,肾肿胀,里面蓄积大量的尿酸盐类物质。
疾病流行特点:3~6周龄的雏鸡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突然发病、病程较短、发生腹泻,粪便呈稀白色。剖检发现法氏囊肿大、外面包裹一层黄色胶冻样物质,外观察呈紫红色,胸肌和腿肌有条状出血等。
鸡群发生法氏囊病后在临床方面还容易与马立克、白血病、包涵体肝炎、传染性支气管炎和新城疫等疾病发生混淆,希望兽医人员将法氏囊病与上述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可以借助实验室进行琼脂扩散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和病毒中和试验等方法。
一旦发现鸡群出现法氏囊临床症状,需立即进行诊断和治疗,以免错失治疗时机,因为治疗越早效果越明显。对发病初期的鸡群注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精制蛋黄抗体,根据鸡群发病日龄选择注射剂量,一般3~6周龄的雏鸡注射1.5~2毫升,可以提高机体抗体水平,降低鸡群死亡率,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这种治疗方法称为被动免疫,机体产生的抗体仅能维持10天,对病情严重的鸡群可以连续注射2次卵黄抗体,然后间隔10天再使用法氏囊活苗进行接种,可以提高鸡群抗病能力。
1.做好环境消毒管理。建议在日常管理中制定科学的消毒程序,安排人员定期对鸡舍内外环境进行消毒,降低法氏囊病毒数量和鸡群发病概率。定期对环境进行消毒,还可以减少其他病原体对鸡群产生的危害,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黄芪多糖,连续使用5~7天,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2.加强免疫接种工作。首先,根据发病情况、母源抗体水平和病毒毒力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毒株对型的优质疫苗来给鸡群接种,一些小型养殖场往往不了解疫苗毒株毒力,选择疫苗不当,使用毒力较强的活苗给雏鸡免疫而引起法氏囊疾病。因此,应根据当地法氏囊病毒毒株情况选择合理的疫苗,一般使用法氏囊疫苗必须遵循由弱到强的原则,避免引起免疫失败而暴发法氏囊病。
总之,鸡法氏囊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鸡群发病后病程长,防治不当还容易反复发作,增加治疗成本和防控难度。因此,必须做好鸡法氏囊病防控工作,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法氏囊病给鸡群带来的损失。同时要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对病死鸡只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日常卫生消毒,改善鸡群管理水平,加强免疫接种工作等,采取一套完整的防控体系才能有效降低鸡群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