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内科学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2-12-27 20:26张海云邓火金龚雨新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22年5期
关键词:医学生思政课程

张海云,邓火金,龚雨新,陈 新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广州 51028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及2019 年3 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均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之人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因此“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课程思政是通过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教学理念,其教学主旨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4]。现代医学生具有思想敏锐、眼界开阔、朝气蓬勃、好学上进、开放自信的性格特点,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承担着“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重要岗位职责和历史使命;但同时医学生处于成长期,也存在价值认同弥散、个体意识强烈、实用主义等倾向:因此,积极开展课程思政,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课程设计,将医学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思政素质培养,帮助医学生树立创新中国理念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医学院校肩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目标,也是每位医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承担的重要育人职责[5]。文章通过探索内科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挖掘蕴含在内科学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并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旨在培养高素质、强业务、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卓越医学人才。

1 内科学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内科学涵盖人体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与代谢等多个重要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临床医学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具有知识点繁多、内容分散的特点。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内科学理论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生态环境、历史环境、社会环境、国际环境、医疗人文环境均密切相关。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对内科学课程进行教学,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导致课堂内容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欠佳。相反,如果能够积极发掘内科学课程内容所包含的有益的思政元素及其所承载的思政育人功能,并将其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努力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趣味性,而且能够开拓医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提升其家国情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主动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实现专业课程立德树人、价值塑造的重要功能。

2 思政元素与内科学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和融入

2.1 专业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鲜活的真实事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6]。例如,在讲述肺部感染章节时,可以引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反细菌战与爱国卫生运动,以及近年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例子。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中国东北等地实施细菌战,美机在铁原前线、市边里、朔宁一带地区及平壤上空投下大批纸包,内装蜘蛛、跳蚤、苍蝇、蚂蚁等,所撒布的昆虫携带鼠疫、霍乱、脑膜炎、副伤寒、钩端螺旋体及回归热、斑疹伤寒等多种病原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烈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对中朝两国人民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危害。但中国人民群众不畏艰难险阻,始终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举国上下积极开展科学有效的爱国卫生防疫运动,不但成功消除了细菌战危机,而且经过这场运动,全国人民的卫生水平和健康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乡村和城市呈现出清洁卫生的新气象,各地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降低。调查细菌战的国际科学委员高度评价了中国卫生运动取得的优秀成绩,认为“这样规模的卫生运动是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又如,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神州大地上肆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就此打响。工厂停工,学校停课,但是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全国各族人民无所畏惧,团结一致。数以万计的医务人员、基层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人民解放军、人民警察等“最美逆行者”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得失始终坚守在抗疫最前线,成功控制了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对抗疫成绩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并且对中国人民在这场抗疫战争中所呈现出的伟大精神进行了深刻概括和阐述:“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站在医者的角度也强调:“生命至上,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可以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勇敢向上,一个民族最重要有一股精神,这样便什么都压不垮。”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将专业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能有效点燃医学生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种,鼓励医学生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相结合,勇敢地走在新时代的发展前列,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奋斗者和追梦人。

2.2 专业知识与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

《大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宗旨在于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医学生的人本主义情怀[7]。医务工作者兼做教师,其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医学生的行为规范,使其产生强烈的“共情”心理,让医者的大爱精神不断地延续和传承下去。例如,在讲述器官移植章节时,可引入李秉权及胡素秋教授伉俪、于媛媛护士以及刘雨檀学生为医学事业勇敢捐献遗体的感人事例。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李秉权教授和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胡素秋教授医术高超,无私奉献,深受患者的信任、尊重和爱戴,而且身为医师的他们深知医学标本的珍贵,毅然决定逝世后双双捐献自己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用直接而又坦率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着医务人员的大爱精神。成都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18级学生刘雨檀因车祸不幸逝世,其父母毅然捐献出刘雨檀的眼角膜,使失明人士重获光明;同时向其母校捐献遗体,成为无言的“大体老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器官移植科护士于媛媛与脑血管母细胞瘤抗争四十多天不幸逝世,为尊崇逝者遗愿(2019年,于媛媛在工作仅一年的时候,签署了器官捐献协议志愿书),捐献出她的两个肾脏,使两位肾衰竭患者重获新生,延续不同的人生。通过这些感人事例,使专业知识与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让医学生充分感悟医者的大爱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激发学生的共情感悟与人文情怀,增强学生对“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生命教育精神内涵的理解[8]。

2.3 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晋代杨泉在《物理论》里明确指出医师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责任心的重要性:“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医学生是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后备军,培养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感及责任担当精神,是促进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障[9]。例如,在讲述溶血性贫血章节时,可以引入“万婴之母”林巧稚成功救治新生儿溶血症的事例。在新中国成立前,女人生孩子就像撞大运,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都非常高。许多产妇与孩子的生命全都掌握在只凭经验的接生婆手中。林巧稚教授医德高尚,医术高超,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对工作一丝不苟,她成功救治了全国第一例的溶血症患者,使新生儿溶血症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绝症”;新中国成立前,她曾顶着北平沦陷后的连天战火,冒着生命危险在东城区东堂子胡同里办起私人诊所,为底层妇女同胞看病医诊,在 6 年行医经历中留下了 8887 份珍贵的病历档案。她一生从医执教60余载,亲手成功接生婴儿达5万多名,被人们尊称为“万婴之母”。她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把苍生大爱奉献给她所挚爱的每一位患者。虽然林巧稚教授没有留下什么专著,但她的巨著,寓于她处理的千千万万个病案中,寓于她教导的数以千万计学生的头脑中。林教授用实际行动诠释的“大医精诚”精神,感动着一辈又一辈的医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根植于内心的职业担当,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只有时刻将患者的健康与利益放在第一位,尊重和关爱患者,视病友如亲人,时刻秉持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师。

2.4 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育相结合

众所周知,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间,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成现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动力是什么?是科技创新。关于医疗技术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与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10]七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医护人员和研究学者始终秉持“大胆探索,小心求证”的创新理念,通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在讲述肺癌章节时,可以引入中国自主研发的抗肺癌新药的事例。一直以来,肺癌都高居中国癌症新发和死亡人数榜首。据统计,2020年中国肺癌新发病例约为82万,死亡人数约72万,肺癌已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民群众健康的“危险杀手”。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肿瘤用药主要依靠进口,一些创新药往往以国际最高价格进入中国,大大加重了中国癌症患者的负担。但中国医务人员和研究学者并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等一系列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不懈努力,终于在肺癌原研药的研发、制造方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例如,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陆舜带领团队展开一系列的临床试验,成功研发出第三代EGFR靶向药“阿美替尼”以及MET抑制剂赛沃替尼,并获批上市;又如,信达生物制药的科研人员开发出具有国际品质的中国创新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并被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欧洲肿瘤内科学会等四大肿瘤学会权威指南推荐使用。这一系列肺癌原研药物的开发,使肺癌患者的生存率从以往的极低水平变成现在的长期存活。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相当一部分的肺癌原研药被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明显减轻了肺癌患者的经济负担。面对这些年中国在肺癌新药研发方面取得的喜人成绩,陆舜教授这样归纳总结:“正是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千千万万名科研人员共同奋斗,不懈努力,极大地加速了中国的医药研发由仿制向创制、医药产业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进程,更使肺癌变成一种‘慢病’,让更多患者看到了生的希望。”在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这些鲜活事例的融入,配合制定以科研为导向的学习计划,能极大地提高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医学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树立科研成果与临床实际双向转化的转化医学思维,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重大战略,以及“健康中国”的理念,从而进一步引导医学生要珍惜时光,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实现人生目标和理想不断努力。

3 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结合的教学实践

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不但需要充分挖掘专业知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而且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以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统一[11]。例如,在课前,教师通过图书、文献、网络等多种途径收集每个知识点背后的故事、重要人物事迹以及临床实践中的真实案例等,并建立师生交流的微信群、QQ 群,鼓励并引导学生一同参与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经过整理、组织、提炼,讨论交流分享,初步形成思政教育元素与知识点有机结合的教案。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媒体展示案例、小组讨论案例、翻转课堂、案例式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等多种方式,适当安排临床上曾发生过的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引导学生同时从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两方面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对讨论结果进行小组互评,最后由教师讨论总结。在课后,教师一方面通过微信群和QQ 群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答疑惑解;另一方面要对教学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形成该专业典型的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的教学案例库。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以及了解学生对该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看法和建议。

例如:在讲述急性白血病章节时,教师在课前针对相关知识点收集相应的思政素材,并通过微信群和QQ 群,与学生一同参与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进行讨论分享。在课堂中,教师首先以多媒体纪录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著名医学家张亭栋教授以及陈竺院士为首的一批医学研究者深入田间地头,收集、整理抗癌中草药及民间验方、秘方,通过不懈努力成功发现三氧化二砷在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并阐明其分子作用机制的重要医学发现,充分展示中国医学研究者运用祖国医学“以毒攻毒”医理以及中药治疗癌症并获得成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思考。其次,教师再结合临床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病例讨论,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谈谈如何对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和捐献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和运用。随后,教师在讨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从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发育历史出发,逐一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主要原理、诞生和发展历史,并结合该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成不同血细胞成分的过程,以及急性白血病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等重要知识点。另外,在讨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出现贫血、出血现象时,还可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参加无偿献血的经历,在教学全程中渗透生命意识和生命伦理教育,不但使医学生获得浸入式的自主投入以及情感体验,还可使学生深刻体会救死扶伤的深刻内涵,对“生命至上”的思想观念产生强烈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最后,教师向学生发出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该课程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和建议。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将思政元素融入相应专业知识点中,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有趣,能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而且思政元素的融入,有助于将书本知识与临床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提高了其临床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思政案例的引入,也促使学生对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重新思考,加强了其对“生命至上”精神内涵的理解,建立起自己的职业担当,以及树立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责任感。

4 结束语

在内科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是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行并重,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融入内科学的教学育人模式具有蓬勃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为进一步培养医术高超、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卓越医学人才提供了有益探索。

猜你喜欢
医学生思政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