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情社会下社会工作双重关系的伦理困境分析

2022-12-27 20:21浙江工商大学徐启隆
区域治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李叔社会工作者双重

浙江工商大学 徐启隆

一、社会工作伦理研究的基本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此时,西方的社会工作作为舶来品进入中国生根发芽。作为社会工作的核心部分,社会工作伦理不断指引着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然而,中国的人际关系和文化环境与西方有着较大的差异,在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双重关系的伦理困境似乎更容易产生,一味地遵守西方社会的工作价值观似乎不能很好地处理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下的双重伦理困境。如果不能良好地处理双重关系的伦理困境,社会工作者便无法为服务对象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收集阅读和社会工作双重关系与中国人情社会有关的文献,了解人情社会的定义、双重关系的定义,了解双重关系产生的原因,并寻找避免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与双重关系困境相关的案例,清楚地了解案例中相关的伦理困境,并为社会工作者提供解决的方法,以及对后期如何避免双重关系的出现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三)文献综述

1.社会工作伦理的研究

伦理即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德准则,并与特定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相联系。社会工作伦理在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意义在于展示社会工作专业的独特性。在社会工作者开展实务的过程中,伦理作为指导实践工作的方法论,是不可缺少的[1]。学者汪鸿波认为,社会工作伦理主要是社会工作价值观在实践中的体现和实践,是指导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确定其行动范围和目标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2]。林绮婷给出的定义是:社会工作伦理是基于其哲学信仰和社会工作的发展价值取向的道德原则,是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用来显示道德原则的特点和指导他们的行为,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做”和“不应该做”,是标准化的重要基础和指导别人的活动[3]。综上所述,社会工作伦理是指导社会工作者行为的准则,为社会工作提供了规范,职业社会工作者必须将社会工作伦理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

关于伦理困境,李侨明给出的定义是: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行动中陷入了“两难”甚至“多难”的价值选择情景当中,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成因主要是由同个原则内部或者不同的伦理原则之间于实践中发生的冲突造成的[4]。学者Reamer认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是指在社会工作服务中,由于个体因素、问题因素和情境因素,行业的核心价值观相互冲突,而社会工作者必须决定优先选择哪些价值观。学者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实践,在选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伦理决策,导致伦理困境。

不同学者对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解释都有一个共同点,认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服务过程中的价值冲突。因此,根据上述学者的定义和描述,笔者进行综合和概括,在本文中对社会工作伦理困境定义为:社会工作者在实践或服务拓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复杂的困境或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面临的各种价值冲突和两难选择的困境就称之为伦理困境。

2.双重关系伦理困境的研究

双重关系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心理学领域。1996年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借用这一概念对双重关系伦理困境定义为:社会工作者与一方当事人有一种以上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社交或商业关系,并非只有专业关系,具有双重或多重关系。双重或多重关系可能同时发生或在不同的时间继续存在。

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我们可以将双重关系定义为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受助者之间的非专业的关系。无论是在服务前、服务中还是服务后,除了专业关系之外,还存在或发展着角色关系,如经济关系、情感关系、社会关系、商业关系或其他关系。双重关系的伦理困境往往是由不可抗力因素或环境引起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更容易导致双重关系的伦理困境。

3.中国人情社会的研究

在中国农村,费孝通先生将中国的社会结构定义为差异秩序模式,并将中国社会定位为熟人社会,熟人相应的内涵由家庭扩展到人类的感情。因此,中国社会的类型是人情社会,中国社会中的人情主要是指在人们社会中进行沟通和相处的一种社会规则。这个规则的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两类:首先,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在自己周围的关系网络中,通过互相问候、互相走动拜访、互相赠送礼品等方式与周围的人保持一定的联系。其次,当有人在关系网络中遇到贫穷、疾病、困苦或重大问题时,其他人要有“难以忍受的心”,同情他、理解他,尽力帮助他,“帮他的忙”。

维持人情意味着需要进行关系的交换,并非自己单方面的给予就可以保证关系一直存在,自身一味地付出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中国的社会工作者在发展专业关系和开展服务时,人情问题往往令社会工作者不知所措,最容易产生双重关系,这对于中国的社会工作者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二、案例介绍及分析

(一)案例介绍

1.案主基本情况

案主李叔,73岁,患有近视眼,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经常抽烟,并患有咳嗽、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目前居住在重庆,17岁时来到重庆工作,在重庆生活了一辈子,但始终觉得自己无法融入这座城市。李叔没有亲戚,老伴去世后,一个人独自生活了20几年,性格内向,不常与朋友交流。李叔有一个女儿,一个外孙,女儿长期在外地工作,会在节假日探望老人,对老人较为孝顺。外孙大学毕业后步入社会,目前收入稳定,有女友。外孙和其女朋友都很孝敬和尊重老人。外孙在老人的抚养下长大,与老人关系较为亲密,由于在外地工作,与老人见面机会较少。老人的爱好是收藏眼镜、品茶和喝酒,家中收藏有十几副眼镜和各种茶具。有一辆电动车作为交通工具,日常买菜会使用。不喜欢养宠物,家里养花,种一些蔬菜,与周围邻居联系极少,空闲时间除了收听广播和新闻,只有看电视和睡觉。

2.服务过程基本情况

社工小王在走访社区时发现李叔这样的独居老人,便尝试邀请他参加空巢老人小组活动。李叔起初对小王有些警惕,他对社会工作完全不了解,甚至差点误认为小王是骗子,他表示对社区活动并无兴趣,婉拒了。为了建立二人之间的信任,小王开始挖掘李叔的兴趣爱好,主动与李叔接触,表示自己对品茶和收藏感兴趣,愿意和老人一起聊天探讨。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二人的关系开始破冰逐渐走向熟络,小王也为李叔介绍了什么是社工以及自己将提供的服务内容。一段时间后,李叔同意参加小组活动,并开始对社区活动表现出兴趣。在参与小组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李叔的情况相对小组其他成员更为特殊,因此社工小王在进行活动服务的时候对李叔格外关照,积极运用倾听、鼓励、支持等方法帮助李叔融入小组。李叔虽然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面对小王显得格外热情,他认为小王和自己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年纪虽小却成熟稳重,经常和小王聊家常、说知心话。因为社工小王年纪小,生活经验不足,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李叔也对其进行热心的教导,这使得二人的关系比一般服务关系更加亲密。

(二)案例中双重关系伦理困境分析

1.双重关系伦理困境存在的原因

(1)助人的文化价值观因素:西方社会工作的雏形如里士满高度认同的慈善组织会社,其理念是帮助困难人群,解决人口贫穷问题。社会工作虽从西方传来,但在中国古代,助人思想已经存在,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倡导“仁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助人思想。在这类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人们在面对弱势群体时,往往会带着同情和感性的态度去对待。当社会工作者为弱势群体开展专业服务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对服务对象进行更多地考虑。在本案例中,面对孤独内向的李叔,社会工作者小王难免会加以更多的关心和照顾。笔者认为社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和举动不仅仅是工作的内在要求,更重要的是小王自身助人价值观的推动。

(2)服务因素:在部分特殊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为了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打破自己与案主之间的隔阂,就需要建立一种朋友关系。尤其是在实务开展的初期阶段,案主对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机构以及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完全不了解时,社会工作者需要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社工在建立和维护职业关系时表现出的友好行为,很容易让服务对象误认为与社会工作者是朋友。虽然对于服务流程的推进具有促进作用,但也会使服务对象对社工产生其他类型的情感。社会工作者小王作为服务的提供者,而李叔作为服务的接受者,二者从陌生人到建立信任关系,并非一纸契约就可以完成。面对长期处于孤独状态的李叔,小王从日常生活入手,并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李叔沟通接触,通过密切两人关系的方法来取得李叔的信任,建立专业关系。在年龄阶段上,案主李叔处于人生的老年阶段,社会工作者小王处于青年阶段,因此在建立过程中,便出现了移情和反移情的现象。案主李叔对小王投射的不仅有朋友的情感,还有自己对子女照顾和教导的情感,对他给予更多的指点和经验传授。社工小王也将自己对长辈的情感投射在案主李叔身上,这就导致社会工作者无法为服务对象提供客观的服务。

(3)中国人情社会的本土文化因素:中国的人际关系与国外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作为人情社会,熟人好办事的理念和处事方式深入人心。社会工作者在前期在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服务对象可能会将专业关系上升到私人关系,以对待朋友的方式对待社会工作者。如互赠礼物、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等等。在本案例中,李叔认为小王是个成熟稳重的知心朋友,就送自己种的蔬菜、请他吃饭等,如果小王果断拒绝,对二人的信任关系会产生一定的破坏,会让李叔产生“你不愿意接受我的东西,看来你就没把我当朋友,还是把我当外人”这种思想。但是如果社工接受,就会产生专业关系外的朋友关系,在后期可能会涉及金钱利益等甚至更加棘手的问题。

2.双重关系伦理困境的影响

在中国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社会工作者在开展专业服务的过程中更容易被带入“人情”“自己人好办事”等情景,对多重关系的伦理行为进行判断时,其敏感度会大大降低,更容易产生双重关系,最普遍的就是朋友关系。显而易见,作为与人打交道的社会工作,单一的契约关系显然并不容易打破服务对象与案主之间的隔阂,朋友关系对于两个陌生人来说无疑是良好的润滑剂,通过沟通和交流,社会工作者有了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的基础,从而更方便与社工建立信任关系,倾诉自己的焦虑和问题。在后续的服务过程中,服务对象也会配合社工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样的工作方法其矛盾点在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朋友关系只是为了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建立友好的、专业的信任关系,更好地提供服务。这种朋友关系只是社会工作者用来取得服务对象信任的一种方法和策略,并不意味着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成为非常亲密的私人朋友。所以,在进行专业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也很容易导致移情和反移情。一方面,服务对象很容易把社会工作者当成自己的精神寄托,社会工作者一旦对服务对象表现得冷淡,可能会导致信任关系破裂,后续的服务难以推动。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也会因为关系变质导致无法客观对待服务对象,可能会站在服务对象的立场看问题,这也会影响社会工作者接下来的工作。一旦处理不当,社会工作客观的服务性被打破,社会工作机构的权威和信誉也会下降,使得社会大众质疑社会工作这门专业。

三、双重关系伦理困境地避免和处理方法

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中,双重关系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在社会工作领域,学者们将双重关系的概念称之为一种伦理困境,它必然弊大于利。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层面提出了避免和处理双重关系伦理困境的建议。

(一)制度层面

要对现存的社会工作伦理制度进行改善和修正。在我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对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可操作性弱,在处理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伦理困境时没有实际指导意义。在中国人情社会,一方面,对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和价值守则,我们要取其精华,另一方面,也要吸收本地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制定一套适合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具有极强操作性的伦理价值体系和守则,并将其内化到实践中,内化到社会工作职业者的意识中。

(二)机构层面

社会工作机构应重视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伦理道德规范培训,开展社会工作伦理道德的继续教育。设置社会工作督导,教导社会工作者在建立专业关系和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如何避免伦理困境,当社会工作者正处于伦理困境中,应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并告知违反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会受到怎样的惩罚。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方式,增加社会工作者的伦理道德知识,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伦理道德意识和面对伦理困境时的应变能力。

(三)高校层面

高校应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设和伦理道德教育。各个高校在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增加社会工作伦理课程。目前,很多高校缺少对社会工作价值的教育课程,要重视其伦理课程的教学,帮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理解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和伦理守则,使其树立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念,并在教学实践的课程中重视出现的伦理问题,帮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将自己的所学所得运用于实践。

(四)社会工作者层面

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要严格遵守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以及社会工作机构的各种规章制度,始终明确自身服务的目的,以专业为本,严格规范服务过程中自身的行为。要主动学习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知识,并将自身所学知识运用于服务过程中。中国的人际关系与西方不同,要学会根据现实的伦理困境,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适当处理现实中的伦理困境。与此同时,要将实务中处理伦理困境的经验总结起来,形成本土化的伦理困境处理模式。

猜你喜欢
李叔社会工作者双重
基于双重预防机制创新化工企业管理模式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为父母减轻外部压力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角色理论下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困境研究
浇地
走后门
化解“双重目标”之困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