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融入世界:教育的未来转向与使命

2022-12-27 16:43:39岳伟
齐鲁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范式共同体学会

岳伟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急速变革的时代。世界复杂多变,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凸显,人类未来生存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在这样一个急速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考虑人类的未来,也需要谋划教育的未来。事实上,关于教育未来的思考和研究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一直存在,从未中断过。但是,它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关注。然而在众多未来教育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倾向是很多人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现实教育的影响来预测教育的未来,并希望通过信息技术来重构教育生态以促进未来教育的诞生。不可否认,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会持续下去。从智能技术角度来预测教育的未来发展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但如果仅从技术的角度来思考和谋划教育的未来显然是不深刻也不全面的。教育关系着人类未来的命运,在人类命运攸关的今天,为了解决人类遭遇的多重生存威胁,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以更宽阔的视野和更长远的眼光来反思和重塑教育的未来。

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全球发布了《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报告。报告指出,在人类及其居住的星球都面临严重危机的今天,我们必须紧急重塑教育以帮助我们应对共同的挑战。为此,要把教育视为一种新的社会契约,即社会成员为获取未来共享利益而合作达成的一种默示协议。报告最后还提出,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的建议仅是一个开端,关于教育的未来倡议与其说是擘画蓝图,不如说是开启思考和构想的邀约(1)UNESCO, “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 UNESO数字图书馆,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9707。。这种站在人类和地球可持续未来的高度对教育未来思考和谋划无疑是深刻的、有前瞻性的。报告的问世不仅将会对全球教育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也为教育未来的探讨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我们应该从人类危机的消解和人类文明转型的高度思考教育的未来。事实上,伴随工业文明生长起来的现代教育虽为全球的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自身也陷入了经济至上的发展陷阱,成为了生态危机问题的推手。为此,教育自身必须要改变。这种改变不是技术层面上的修补和更新,而是教育的整体性变革。教育的整体性变革应该跳出工业文明发展的框架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使命和追求。教育的这种转型是范式的转型,是从过去教人改造世界的范式转向教人学会融入世界的范式。下面,本文就对学会融入世界这一新的教育范式进行分析论述。

一、危机与使命:现代教育亟需转向的双重逻辑

生态危机日益加剧,呼唤教育转型。当前,人类正遭遇由于生态系统的破坏而导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2)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第2版。这种威胁到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态危机越演越烈,破坏性也越来越大,更令人忧心的是我们丝毫没有看出其有任何放缓的迹象。如气候变化,“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地表温度都将继续上升。除非在未来几十年里采取深度减排措施,否则全球1.5℃温控目标乃至2℃目标将无法实现”(3)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IPCC, 2021, SPM17。。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后果是现实的、灾难性的,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便是明证。面对史无前例的生存危机,人类需要反思自身,需要改变自身:改变自身的生存方式,改变与世界的交往方式。这不再是少数人或少数国家和地区的事情,它需要全人类携起手来共同努力,需要全世界各行各业的共同参与。

教育作为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重要方式,应该在生态危机消解中担负起应有的使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成立以来出版的一系列报告都明确表达了这种观点。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技术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有害结果。它已经危害着,并且仍然在破坏着人与他的环境之间、自然与社会结构之间、人的生理组织与他的个性之间的平衡状态。无可挽回的分裂状况正在威胁着人类。应付这许多危险的责任大部落在教育上面了。”(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34页。199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开篇就指出:“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页。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一书再次强调:“教育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建设美好世界的关键。教育可以,而且必须促进新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观。”(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发展委员会:《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24页。毫无疑问,生态危机不仅成了现代教育发展无法回避的时代背景,也内在地影响到了教育自身形态和未来走向。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扩大和严重,教育转型以应对危机便成了一种时代必然。

摆脱双重危机,教育自身亟需转型。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人们既把希望寄托在教育上,希望教育释放出强大的变革力量以化解危机,同时又对现代教育在制造和加剧生态危机方面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对此,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对于现代教育,有学者批评它是一种为现代工业文明服务的疏离自然、远离生活的“离土教育”,现代教育需要转向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以地方共同体的共同福祉为旨归的“热土教育”(7)王治河、樊美筠:《生态文明呼唤一种热土教育》,《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12页。。有学者指出,现代教育的危机在于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危机,“现代化进程中主体性的过度张扬,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以至人的生存危机;唯科学主义和技术至上造成了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从而导致现代性危机”(8)杨小微:《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有现代性反思意识》,《中国民族教育》2021年第3期,第19页。。还有学者认为,现代教育的弊病是丢失了自然之维,我们需要基于“新自然观”进行教育改革,把丢失的自然找回来,促进教育由现代向当代转型,开创教育与自然内在关联的新阶段(9)叶澜:《溯源开来:寻回现代教育丢失的自然之维——〈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续研究之二(下编)》,《中国教育科学》2020年第2期,第3页。。更有学者直接指出:“现代教育追求经济至上是直接导致今日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关键。”(10)樊淑燕:《现代教育目标的反思——小约翰·柯布博士“生态文明教育”哈尔滨巡讲侧记》,《绿色中国》2019年第7期,第66页。无疑,这些关于现代教育的批评是深刻的。的确,与工业文明发展相匹配的现代教育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起到过巨大的作用,但以人类为中心、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现代教育无疑也在制造和加剧危机。“教育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否则教育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11)Common Worlds Research Collective, Learning to Become with the World: Education for Future Survival (Paris: UNESCO,2020),6-7.为了消除生态危机,教育需要改变;为了摆脱自身制造和加剧生态危机的窘境,教育需要改变。为摆脱双重危机的教育改变不再是一种旧有框架内的修补,而是一种方向性的根本变革,是一种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转型。

二、学会融入世界:教育未来转向的理念使命

现实多种危机裹挟和逼迫着人们不得不思考教育的未来向何处去这一时代难题。有学者从当下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背景出发,提出教育的未来转型就是要重建教育生态,“对后大流行时代教育生态的恢复、重建与发展的思考,需要从儿童教育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意义这一前瞻性视角进行思考,实现从适应工业社会的制度化学校教育向适应智能社会的教育生态转变”(12)范国睿:《后大流行时代的教育生态重建》,《复旦教育论坛》2020年第4期,第20页。。有学者提出后疫情时代教育的范式转型是迈向“生态正义”的新人文教育(13)彭正梅等:《迈向“生态正义”的新人文教育:论后疫情时代教育的范式转型》,《开放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第4页。。很显然,教育的未来肯定不是单一的线性发展,对其未来图景的判断肯定也是多元的。如果从生态危机这一时代背景来看,教育未来转向的多元化思考也流露出教育生态化转向的共识。

(一)学会融入世界是教育范式的转型

谋划教育的未来转向要从现代教育弊端着眼。现代教育之所以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自身反而成了问题的一部分,其根源在于它是一种改造世界范式的教育。改造世界范式的教育在理念上奉行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对立的世界观的支配下,教育把培养控制自然和改造世界的人作为目的,并通过机械化、标准化的模式向学生传授向外获取资源和财富的知识,通过人的培养来满足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把满足人类经济利益作为主要价值尺度的功利化教育在割裂人与世界的关系,加剧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为了人类的未来生存,教育需要从学会改造世界转向学会融入世界。

为了人类的未来生存,教育要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要教人学会融入世界。可以说,学会融入世界是教育面向未来、为了人类未来生存的深层次变革,是教育范式的转型。学会融入世界的教育范式实质上是未来教育的生态化趋势,“未来教育将按照生态学观点及其精神,致力于解决教育过程中人类与自身自然之间的时代性矛盾,并积极参与解决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与身外自然的矛盾——生态危机,从而推动生态文明的形成和发展”(14)刑永富:《世界教育的生态化趋势与中国教育的战略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第73页。。学会融入世界其实就是教授学习者要与世界和谐相处、同生共存,教育不仅仅是为人类自身着想,而且是为整个生态系统健康服务,因而未来教育是生态化的。另外,学会融入世界的教育不再把人与世界、身体与心灵、自我与他者割裂开来进行机械的灌输、训练和控制,而是秉承有机联系、动态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采用自主合作、协商对话、情景体验等方法来培育生态化的新人,未来教育的过程也是生态化的。学会融入世界之所以被理解为一种新的教育范式是因为它不只是一种新的教育内容或方法。它主张整个教育都要围绕学会融入世界来展开,教育的理念、教育教学目标、课程知识体系、教育过程、教与学的方法、教育生态环境等都要服务于学会融入世界的要求,因此,学会融入世界是未来教育的方向指引,也是内容要求,同时也是评价的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融入世界的教育就是一种新的范式。

教育的这种范式转型,除了具有直接的客观现实依据之外,还有坚实的生态哲学理论基础。生态哲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引发的环境保护运动,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人与地球上的非人生物共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之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地球生物圈的健康,人类不可继续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待大自然;二是人类应该承认,非人自然物也有内在价值,人类应该在尊重人权的同时,尊重非人物种的生存权。”(15)卢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兼论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理论探讨》2021年第6期,第101页。生态哲学是哲学发展的新形态,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用生态哲学的观点看世界,就是把世界看作一个以‘生命形态’生存着的‘活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是一个具有自组织性、秩序性的巨大系统”(16)刘福森:《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意蕴》,《光明日报》2021年5月24日,第15版。。世界是一个生态系统,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也不是游离于自然之外,人原本就生活在世界之中,人与世界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哲学是观照生态现实的实践哲学,它指导着人类实践的转向。如果说早期的生态哲学偏向于关注研究对象的确立和学科体系的构建等理论问题,后来的生态哲学则出现了实践性转型的倾向,“20世纪90年代,生态哲学家开始更多地在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政策制定领域发挥作用”(17)郝栋:《美国生态哲学的体系构建与实践转向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年第3期,第54页。。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教育也吸引了很多生态哲学家的关注。如美国生态哲学家小约翰·柯布对现代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的反生态性进行过深刻的批判,并对教育的生态化转型寄予了强烈的期望。他说:“目前最负盛名的大学的组织结构、教学内容以及对价值的拒绝都是与生态文明背道而驰的。如果他们能够相信‘人类的健康生存’是值得称道的价值,并相应地重新思考大学的作用,那么,我们可能不会在自我毁灭的状态越陷越深。”(18)小约翰·柯布撰,胡蓉译:《对学校与教育观念的反思: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世界教育信息》2021年第2期,第10页。马克思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21页。。生态哲学是生态文明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教育未来发展的基础。生态哲学为教育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基于人与世界关系的重新认识,教育的范式必须转变,教育要从人类中心主义的桎梏中摆脱出来,建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从过去的教人学会改造世界转向教人学会融入世界。

(二)教育范式转型的深层目的是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未来

如果把教育范式的转型仅看作是为人类自身的生存,那是不够的,也是做不到的。教育的未来转向是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未来。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是首要的,只有对地球有益的行为才能对人类有益,地球的未来应优先于人类的未来。学会融入世界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地球优先的教育。

当今的地球已进入一个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世即人类活动作为主要的外部地质营力对地表形态、地球环境和地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使地球系统演化改变原有速率,地球系统演化进入自然与人类共同影响地球未来的地质历史新阶段(20)刘宝珺等:《地球历史新阶段:人类世》,《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第1期,第5页。。人类世的提出并不仅仅是划分一个新的地质时期而已,它意在表明人类活动对地球造成了巨大的变化,“人类已经变成了破坏地球系统的主要地质力量”(21)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撰,何山青译:《人类世时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演进》,《国外理论动态》2017年第7期,第93页。。人类不应该为能够改变地球历史而沾沾自喜和盲目自信,而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人类活动使自身及其居住的地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人类应该为人类世的到来负责任,同时也应该为消解人类世的危机反思过去、审视现实,并以自身的革命来重塑未来。

人类的命运与地球的命运息息相关。“任何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继续将人类与世界其他部分分离的企图即使其出发点是好的,但结局是妄想和徒劳的。”(22)Common Worlds Research Collective, Learning to Become with the World: Education for Future Survival,3.因此,为了应对全球性危机,教育只为人类利益着想是不够的,教育要从整个地球出发,要以维护地球的健康和可持续运转为中心来作出调整和改变。学会融入世界的教育,是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未来所作的变革。

人类与地球上的其他物种命运相连。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的共有家园。每一种生物都有在地球上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与其他生物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人类世时代,都面临着共同的命运。践踏地球上的生命最终伤害的是人类自身,珍爱地球上的生命实质上就是珍爱人类自身。但是,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启蒙运动“人的解放”,人类已经把自己塑造成了无所不能的地球主宰者。在人类主体面前,地球与地球万物都变成了纯粹的资源和资料,仿佛完全是为了满足人类物质欲望而存在的。这种对地球资源肆无忌惮的控制、支配和利用的占有式生存使人类与地球危在旦夕。为此,教育必须要立即行动起来,让每个学习者都认识到人类与地球正处于危机中,号召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拯救人类和地球的行动中。

然而,在工业化社会,建立在追求个人和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现代教育,还在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授人如何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控制和改造世界。由于受经济理性的影响,教人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变成了教人如何拥有占有和剥夺地球资源的知识和能力,人与世界二元对立的思想在被付诸行动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改造世界的行动进一步加深了人与世界的对立,使人类的生存处境也急剧恶化。学会融入世界,就是教育为重塑人类和地球的未来所作的变革。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未来最终要依赖人自身存在方式的改变,占有式生存是以依赖和占有为特征的,是不健康和不可持续的,生态性生存才是人面向未来的存在方式。为此,教育必须转向教人学会融入世界,在一个彼此相连的地球上过一种生态性生活。

三、学会融入世界的教育实践路向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未来,教育要转向学会融入世界的范式,要教会学生融入世界。融入世界既是一种理念的变革,同时又是新理念指引下的行为革命。因此,未来教育要把培养学会融入世界的意识和行动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并据此展开实践行动。

(一)变革人类自我中心的观念,树立生命共同体的指导思想

教育的发展是需要方向指引的。工业化社会的教育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践行人与世界对立的原则,学会融入世界的教育要抛弃这种信条,树立生命共同体的指导思想。事实上,人是在世界之中,是与世界融为一体的。但伴随着工业化发展,人与世界的对立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物质需求,人类对自然的改造采取了急功近利、肆无忌惮的掠夺方式,这严重破坏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世界万事万物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想真正融入世界就要变革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树立生命共同体理念。“‘生命共同体’不是在‘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下认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内涵是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共同发展,有着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诉求的共同关系模式。”(23)穆艳杰、于宜含:《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当代建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3期,第170页。生命共同体理念应该成为未来教育的指导思想。学会融入世界的未来教育也要培养学习者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因为,生命共同体意识在很多人那里并不是不言自明的,它面临着被遗忘、被否认、被拒绝的现实承认困境,教育需要纠正人们对地球生命的错误认识,引导人重新认识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引导人深刻理解整个地球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只有真正意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园,只有真正意识到人与世界万事万物共生共存的关系,人才会舍弃自我中心的幻象,才会真正愿意融入这个世界。生命共同体意识被人类丢弃的时间太久了,把它重新找回来自然不是件易事。因此,教育要从小培育学生的生命共同体意识,把生命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孩子的心灵深处。另外,也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唤醒公众的生命共同体意识,让所有人都参与到生命共同体的构建中来。

(二)摒弃机械主义倾向,以生态学的视角重构课程

自工业革命以来,受机械主义思想的影响,人们过于强调分割和标准化,知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被忽视,学校非系统化的课程隔断了学科间的联系,也阻断了人与世界的联系。为了让学生拥有世界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意识,学会与世界融为一体,我们必须摒弃机械还原论的错误倾向,从生态学的角度重构学校课程,实现学校课程的生态化。学校课程的生态化一方面是指以整体和关联的生态学理念重构课程体系。注重整体和关联是生态学的核心理念,用这一理念来指导学校课程体系的重构就是要减少过细的门类划分,加强学校课程的综合性和联系性。生态化的课程体系不仅内部有机统一,而且与外部世界也有机联结,所有的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共同服务于未来生态新人的培育。学校课程的生态化另一方面是指课程内容的生态化。生态化的课程内容是促使受教育者生态意识全面觉醒进而学会融入世界的关键。为了人类可持续的未来生存,我们需要教授人在地球中的地位、地球的生命历程、维护地球健康、人与地球万物的关系等生态内容,同时也需要把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危机的现实和根源告知学生。未来的教育应该把这些人与世界共生共存的生态内容作为一种主流的和普遍性的知识向学生传递,而不能受眼前短期利益的干扰将其边缘化。

(三)超越主客体的对立,采用情境化的体验式教学

现代人遭遇的生态危机并不是一种自然和偶发的事件,生态危机是人自身的危机,是现代性的必然产物。“现代性最核心的一个假定是经济的假定,依据这一假定,自然被视作毫无价值的、有待开发的资源,人生的意义则是与自然作斗争。所以,现代性设立了人与自然、肉体与精神、自我与他人等诸多的二元对立,使之相互分离和对立。”(24)汪霞:《从生态后现代主义的视角理解课程》,《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0期,第41页。追求功利和迷信主客对立的现代性危机在教育上同样存在。为了人类未来生存的教育除了要改变功利主义的教育目的观,还要超越主客对立的教学方式,采用情境化的体验式教学。体验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也是消解主客对立的认知方式。在体验中,人不再是独立于客体之外的认识主体,而是沉浸于对象之中,把对象纳入自身之中,并把自己变成了体验的对象,从而与体验对象融为一体。这样,主与客、身与心、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的对立就在体验中达到了同一的境界。体验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是教育的本体。为了让受教育者学会融入世界的知识和能力,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以主客体对立的方式对其进行灌输和填鸭,而应积极创设情景,开展体验式教学。学校开展情境化的体验式教学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进行真实的生态体验,让学生在自然体验中学会融入世界。另外,师生还可以自己创设虚拟的生态情景,通过模拟、对话、角色扮演等参与性活动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学会反思自我、敞开自我,向世界开放。

猜你喜欢
范式共同体学会
爱的共同体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学会分享
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