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军 张福运
在外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艺发展与本土文艺传统因素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但是,如果一个国家遭受外来势力或其他民族入侵,那么文艺也自然而然地由传统意义上的演变转化为多方位适应接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文艺在遭受外族入侵和本民族文艺演变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革命文艺,这种文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极具影响力,因此,探究革命文艺的发展就显得很重要。
盲目机械地照搬复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救亡的主旋律环绕华夏大地,我国文艺工作者开始翻译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较早的革命文艺著作,是国人启蒙的重要思想文献。1899 年《万国公报》首次提及了马克思主义,《大同学》期刊对马克思的生平作了简要介绍,但其目的并不是为解决实质上的救亡问题。文艺工作者简单地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救亡思潮,但这一思想潮流能否使中国摆脱苦难命运,在当时仍是一个未知数,也只是一种探索。如郑振铎与耿济之翻译的歌曲《国际歌》,以及20 世纪30 年代左右一大批苏联音乐家来华演奏、教学,让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潮流,这种潮流对开阔民众眼界起了重大作用,当然由于没有具体结合中国国情,后来出现了诸如“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等一系列完全照搬苏联经验的错误文艺作品。
实践中的摸索与改造。1917 年,无产阶级革命在俄国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向导和丰富的革命经验。苏联社会主义文艺的传入成了中国革命文艺发展的重要基因。革命文艺的基因源于国外革命文艺,是反对压迫、反对剥削的革命文艺,更能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外国革命文艺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团体对其早期的认识是感性的且不深入,他们只看到了外国革命文艺所产生的重大作用,故而就将这种文艺原封不动地传入中国(翻译题材文学作品较多),以期获得与外国同样的作用。但是这种传入,对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仅仅起到了一个启蒙或参考的作用,未能解决中国革命文艺的实际问题。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艺的主要作用是其为谁服务的问题。是为个人服务,还是为封建团体、资产阶级服务?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没有被文艺工作者所深刻认识,仅仅停留在反映自身所受的迫害或压迫上。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指导,这个时期,文艺出现了与资产阶级文艺、封建主义文艺、小资产阶级文艺、社会主义文艺等各个阶级的论战。因此,这一时期的革命文艺吸纳了各个阶级有益的文艺基因,可以说是革命文艺的启蒙或初始阶段。
创作主体意识的觉醒。推动革命文艺的主体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但由于在早期的革命文艺发展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或者说还未完全发挥自己的作用,广大工农群体识字率不高,因此社会动员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民主主义初期社会思潮复杂多样,既有维护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的文艺理论,也有宣扬保护封建主义的思潮和推翻封建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潮。当时,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清醒地意识到文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也意识到要改变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就必须有正确的思想理论作为指导。如李大钊在这一时期举起了革命文艺的大旗,他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一系列作品,清醒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这一时期的一些文学艺术作品是介绍社会主义的,是带有革命基因的文学艺术作品,在阶级属性上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内含革命文艺的基因,发挥了介绍和启蒙的效用,唤醒了先进文艺工作者的主体创作意识。
外国革命文艺的传入为中国文艺发展敞开了革命的大门,但仅仅依靠国外革命文艺,摒弃中国本土文艺是不切实际的,传统文化观念在民众思想深处根深蒂固,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文艺发展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国家民族危亡意识的觉醒。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处境认识是一个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由前期的批孔反孔逐渐意识到不能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这是革命文艺需要考虑的根基问题。这当中就存在一个“保”与“反”的问题。革命文艺“保”什么?革命文艺“保”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观与国家观,传统的国家、民族观为革命文艺的形成提供了精神源泉。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中国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中国不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主权国家。因此,必须增强国民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并为之不懈奋斗。革命文艺又应该“反”什么呢?“反”国人狭隘的国家观与民族观。在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和不断奴化的殖民压迫下,清政府在面对战争失利时,为维护其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签订众多不平等条约,放弃主权以维护统治的所谓国家观、民族观均失信于国家、失信于人民,应坚决“反”之。这一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革命文艺作品大肆披露维护狭隘国家观、民族观的不正之风,在民众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并为树立正确国家观、民族观提供思想引导。
反抗精神的传承。新民主主义时期对于中华民族反抗精神的传承较为关键的是工农两个阶级。工人阶级的反抗精神是对千百年来农民阶级反抗精神的传承或借鉴。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虽然有传承关系,但却有本质的区别。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阶级反抗精神无外乎表现为对自然界的反抗;对现有统治下道德伦理的反抗;对生存现状的反抗以及对统治阶级政治压迫的反抗等。而这种反抗的本质在于自身遭受到某些不公正待遇后的防御式反击。在中国历史上有诸多文艺表现形式,如《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梁山伯与祝英台》《水浒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他们阐释了自身遭到不公现状时的反抗精神。但此类文艺作品所反映的只是封建统治下个体分散式的反抗,这种反抗精神很难形成完整系统的,具有主体领导、分工协作、针对性、目的性的无产阶级反抗体系。因此,反抗精神的传承应该有完整反抗体系,这种反抗体系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遭受空前打击,国仇家恨促使工农阶级尽快完成反抗精神的传承与飞跃。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被压迫民族中间参加革命的阶级、党派或个人,是何种的阶级、党派或个人,又不管他们意识着这一点与否,他们主观上了解了这一点与否,只要他们反对帝国主义,他们的革命,就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他们就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同盟军。”(1)《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版,第671 页。这种反抗下的团结为工农联盟指明了出路。革命文艺集结了中国传统反抗精神的相关因素,而在这相关因素当中,又融合了一些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革命文艺发展的动力在于工人阶级的力量推动。当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工人阶级在其认识过程中也产生过激进或偏差,即便如此,反抗自身压迫和反抗民族压迫的精神,在各类革命文艺作品中也始终得以传承和发展。
革命真理的传颂。对于传统文艺的改良主要应该解决农民革命主体问题。因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在地域构成上相对比较分散,加上时代特点的影响造成信息传达不畅。很大一部分农民阶级对于传统文艺均保有习惯性思维,这不利于革命基因的发展壮大。这种对传统文艺的认知其本质在于,农民阶级思想上遭受蒙蔽,导致“三座大山”的压力始终背负在农民阶级身上。中国共产党在其艰苦斗争的过程当中,逐渐清醒地意识到,农民阶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思想上解放农民阶级。这就有了从早期对中国传统文艺的彻底否定态度转变为遵义会议以后的初步了解局面。各种反映大众心理和反抗优势的文艺作品深入农村、深入农户、深入农民。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政治理念的传播,有效地搭建了与底层农民政治意志传播的桥梁。通过全方位、多元化、针对性的改造传统文艺,使之更好地成为革命文艺的有效发声载体,实现了传统延续与革命需求完美融合。使广大农民阶级真正意识到如何在思想上实现自我革命,如何在行为行动上完成阶级革命。如改编《空山计》这种歌谣,正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歌颂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对于革命根基的巩固和革命信心的树立以及革命激情的燃烧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革命理念的传播也起到深远意义。而正是在一次次思想和行动上的革命实践,更加坚定了农民阶级对中国共产党政治理念的真理性认知。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艺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即便解决了外来革命基因吸收问题和对中国传统革命因素的改良继承,但终究没有找出中国革命文艺发展的有效路径。在国难危亡的关键时期,毛泽东高瞻远瞩发表了重要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各类革命文艺基因全面剖析,进行了极为有效的系统性革命基因整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发展革命文艺,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强调到错误的程度,但也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估计不足。文艺在发挥作用时应该注意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而寻找这个恰当位置的关键点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好文艺的关系问题。
文艺为谁服务。习近平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 年版,第13 页。每个阶级的属性不同,他们代表不同的利益及不同的政治方向,更代表不同的阶级群体。革命文艺所吸纳的是拥有共同政治目标的阶级群体,在这些阶级群体当中拥有较高文艺水平的文艺工作者能够更好地为本阶级发声和服务。这种服务不但能够激发起相应的群体斗志,同时也能为表达政治目的或政治目标而发热发光。革命文艺是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工人、农民、军士及城市小资产阶级服务。虽然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同盟,但同盟在没有完全被改造之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因此要对他们有一个深入的改造,而这种改造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他们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了解人民,服务人民。摘掉小资产阶级本身所具有的弊病,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同盟。
革命文艺如何为人民服务。革命文艺的发展的问题及如何使现有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这就涉及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群众普遍不识字、不认字,有些地区思想闭塞,个别不明事理的顽固分子对于传播到身边的革命文艺作品拒绝、排斥,甚至举报、打压等。因此,革命文艺作品的传播应特别注重方式方法,通过邻里传播、乡民传播、地区小规模权威传播等,刻画出良好的政治形象,让人民群众接纳、消化。同时在文艺作品上大下力气,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这种文艺作品不同于以往展示封建帝王歌功颂德和崇洋媚外的内容形式,表现的是人民群众生活、生产、革命的蓬勃朝气。通过一系列的普及宣传,革命文艺革命队伍不断壮大,革命文艺受众全面扩展。当然在实际的普及当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普及效果的好坏还应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剔除那些封建残余的、国外腐蚀的、以及人民反对的劣质作品和糟粕文艺。精存那些有益革命、有益人民、有益发展的优秀革命文艺作品。同时要注意对先进文艺的经验总结,使这些先进文艺得到进一步提高和更广阔的普及。
革命文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毛泽东指出,“文艺是为政治服务的”。我们的革命文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是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服务的,在当时革命文艺是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服务的。因此,在革命文艺的这种属性下,文艺并不是文艺家的个人喜好或是其他阶级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载体。文艺的专家们,必须深入到群众当中,了解人民群众,做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而不是其他阶级的代言人。对于中国革命而言革命文艺具有政治烙印和时代烙印的,体现的不仅仅是政治意志,也反映了被压迫阶级一部分的心声,体现了人民意志,凸显了为人民服务的主旨。
中国化的革命文艺,首先必须要解决的是谁领导的问题,指导性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革命文艺的领导者必须是中国共产党,这种领导地位不是谁册封的,而是中国人民自己所选择的。谁领导的问题解决了,自然也就解决了方向性的问题。革命文艺的方向是为人民服务,这种服务不是标语口号式的服务,而是实实在在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为人民考虑,为人民奋斗的服务,而这种服务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做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为人民服务目标发展壮大。
革命文艺中国化反映文艺的先进性。习近平指出“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3)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5 月4 日。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下,革命文艺的先进性体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国情,指明了中国人民革命和斗争的方向。例如由“白毛仙姑”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白毛女》正是揭露旧社会统治下的人民悲惨现实生活及新社会人民的幸福生活。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就有反映共产党政治主张的歌谣:“红军纪律真严明,行动听命令;爱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遇事问群众,买卖讲公平;群众的利益,不损半毫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在延安时期,三五九旅大生产运动中,一首《南泥湾》为广大人民所熟知,歌曲反映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断在政治上寻求光明的道路,在经济上同样着力发展生产,反映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反映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制度。革命文艺的宣传,最本质在于通过中国共产党政治革命建立人民执政的新政权和符合人民发展的经济制度。
革命文艺中国化反映文艺的传承性。传承是文艺的最高境界,是一个伟大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文艺作品只有经历了历史的检验才能真正被传承下来。革命文艺中国化的传承性表现在两个层面:国外优秀革命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国外经典革命文艺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绞刑架下的报告》《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青年近卫军》等广为传颂的经典都是经过历史检验并不断传承下来的。国内革命文艺作品,如《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等也同样被历史检验而经久传承。在新民主主义文艺发展初期,虽然一些革命文艺工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甚至否定,但革命文艺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性没有彻底磨灭,因为即便是某些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家也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这一点在很多文艺工作者的一生历程中都有反映。同样的外国的文艺工作者来到中国也会受到中国传统文艺的影响,因为他们要创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国情及人民需求的文艺作品,只有这样,他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被民众所认知,被民众所推广,被民众所传承,这种革命文艺作品实际上也是蕴涵中国传统文化的。
中国化反映革命文艺的群众性。列宁指出:“只靠共产党的双手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幼稚的、十分幼稚的想法。共产党只是沧海一粟,不过是人民大海中的一粟而已。”(4)《列宁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682 页。中国化的革命文艺有别于封建统治下为王侯将相歌功颂德的文艺。恰恰相反,革命文艺服务的是旧社会不可能反映的广大人民,是人民政权领导下反映人民革命、建设、生活的优秀作品。革命文艺的群众性是他的根基,为什么称之为革命文艺,是因为这种文艺作品能够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他所反映的也是共产党领导下劳苦大众的集体心声。革命文艺作品不但能够启迪人们的心灵让民众有更广阔的眼界和视野,更重要的是能够起到教导民众、组织民众,让他们能够觉悟到自身所处的恶劣政治和生活环境,对于这种黑暗现状,有反抗意识和革命意识。革命文艺只有将人民群众的心灵情绪和生活需求反映到实际的文艺作品当中,才能够真正地与人民群众成为患难与共的真心朋友。
革命文艺中国化反映文艺的科学性。中国化的革命文艺在内容与形式上,反映的是现实生活的题材,这一点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已经有明确论述。也就是说,革命文艺所反映的是现实生活而并非虚无的超越现实生活的空想理念。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层面的抽象的艺术表现,更重要的是反映社会实践的艺术形式。革命文艺历来重视民众科学性的培养,其相关作品着重提升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精神道德素养,不断去打破封建社会时期一切牛鬼蛇神的虚假政治人设。例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阿Q 正传》等作品揭露旧时期人民悲惨生活的现实真相,破除了对封建政治生活的虚假宣传。革命文艺在与其他文艺的表现形式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也运用了相关的虚构、夸张等艺术表达形式,这种表达形式在外在上看起来具有非科学性的表皮,但当我们透过现象去追寻革命文艺的本质时就会发现这种文艺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去创作的,它结合了中国实际国情,具有科学性,这种科学性能够宣扬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治主张,引导广大人民走向光明之路。当然,革命文艺的科学性重要表现则是反映当时当地的现实客观情况。例如1943 年,古元的《减租斗争》版画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感表现出当时共产党人领导下的减租斗争。这样的文艺作品更加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现实性,对于提升抗战士气和当地民众精神文化素养都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化的革命文艺反映的是国家、民族危亡之时,人民奋起反抗的革命精神,它赞扬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倡导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的传承。在这种价值观的引领下,中国化的革命文艺也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