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双重价值意蕴

2022-12-27 16:07:49王晓丽张振卿
青海社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建构民族国家

◇王晓丽 张振卿

党的十八大以来,讲好中国故事进入国家顶层设计层面,成为塑造新时代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这一设计应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心力、传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需要而产生,而中国故事自觉建构国家形象是讲好它的前提基础,所以“建构”与“传播”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双重价值内涵。

一、中国故事建构中国形象

中国故事不仅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也指融入故事的价值观;不仅指零散的叙事故事,也指连篇的历史故事;不仅指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指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指中国历史上的灿烂文明,也指新中国的伟大实践。透过长短、古今、虚实的中国故事,我们能看到的是绵长历史中彰显的鲜活国家形象。故事中蕴含丰富的国家形象内涵,讲好中国故事是传播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

(一)故事是国家形象的间接源像

“国家形象”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博尔丁提出,它是指“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关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是一系列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1]。首先,国家形象是“在物质本源基础之上,人们经由各种媒介,对某一国家产生的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总体感知”[2]。学界把“物质本源”称为“源像”,国家形象就是主体加工和再造“源像”,形成自我形象和他我形象的过程。其次,国家形象分为国内形象和国际形象两种类型,国家对自己的认知形成国内形象,其他国家对其认知形成国际形象,且两者相互影响和制约构成国家“全像”。无论是形成自我意识的源像输入的复杂性,还是主体选择的源像输出的主观性,都使国家形象具有了建构的必要性。

故事是对源像再加工的结果,不同于国家本身,它是主体建构国家形象的间接源像。关于国家源像的类型,国内学者主要围绕“六要素说”和“两要素说”展开。“六要素说”把国家源像分为政治(政治制度、国家制度、政府信誉等)、经济(金融和财政实力、国民收入等)、文化(历史遗产、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社会(社会凝聚力、安全与稳定、国民素质等)、外资和军事[3]。使用“六要素说”的学者,多强调国家形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两要素说”把国家源像分为常量(地理、人口、历史等)和变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认为国家形象改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变量因素[4]。使用“两要素说”的学者,多强调国家形象的延续性和时代性。国外学术界在亨廷顿的“四要素说”上达成一致,即人种、民族属性、文化(最突出的是语言和宗教)以及意识形态[5]11,它多强调民族国家的独特性。立足新时代强国战略语境反思现有的国家源像要素的研究成果,国家源像本质上是民族因素和国家因素的有机统一。其中,民族因素铸就国家的文化血脉,如人种、地域、历史等;国家因素强调民族的时代发展,如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两因素结合起来构成国家形象的文化基础与时代内涵。与国家本身这一直接源像相比,作为间接源像的故事,因其已经实现了国家形象的文化血脉和国家发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国家形象形成过程中输入与输出的复杂性和主观性,更利于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

(二)中国故事自觉建构中国形象

习近平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6]。可见,中国故事在构建国家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被提升至国家层面,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新时代传播国家形象的国家战略。究其内因,中国故事在国家形象建构中具有自觉性、综合性、引领性等天然优势。

首先,中国故事是国家形象的综合性建构。2013 年3 月19 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通过四个“讲清楚”[7]框定了中国故事的具体内容。中国故事只要达到了四个“讲清楚”的要求,无论是“六要素”“两要素”,还是人种、民族属性、文化和政治在其中都能得到体现,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强国战略背景下国家形象文化血脉和时代内涵一体化建构的时代谋划。同时,中国故事只要按照“四个讲清楚”谋划,就是具有文化自觉性质的故事。这种自觉体现在,它是专门人才队伍依据中国国家源像创造的中国故事,它是使“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8]的中国故事。以中国故事为源像构建国家形象,既避免了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直接物质源像的单一性、片面性;也克服了多种要素融合过程中的自发复杂性、对抗性。既克服了国家形象认同中单一民族论、文化论、政治论的单调性、局限性;也克服了主观认识的刻意性、抽象性、片面性。中国故事是在克服了单一国家形象要素局限和多元国家形象要素对抗的前提下,形成的体现国家文化基因和时代内容的自觉国家形象源像;中国故事是在克服了割裂国家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关系的前提下,形成的文化基因与政治因素统一的国家形象源像;中国故事是在克服了“文化优越论”强权政治前提下,形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指导下的国家形象源像。

其次,中国故事是国家形象的引领性建构。国家形象经过主体加工源像形成,主体的主观认知、评判、立场是形成国家形象的重要环节。加工主体因为受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立场、感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对输入的同一国家源像会输出差异很大的国家形象认知结果。如果再加入国际因素,对同一国家源像进行“南辕北辙”解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国家形象认知一旦产生,国内主体就会遵循自己的认知展开相应的政治行为,国际主体也会遵循自己的判断制定和践行国际战略。因而,良好、健康的国家形象需要国家主动自塑和积极引导他塑实现。首先,中国故事作为一种由专业人员设计,具有内在自觉综合和价值引领功能的国家源像,克服了各类主体直接依据国家源像建构国家形象中存在的误读、偏差、垄断等风险。其次,中国故事在“讲好”中实现了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自塑与他塑的有机统一。其中,“讲”强调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好”强调国家形象建设中的方向性和价值性,“讲好”就是自觉主动地传播国家形象。立足国内,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国家形象自我塑造的过程;立足国际,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国家形象的主动他塑过程。较之国内,国际上“国家形象传播过程的链条更长,涉及包括意识形态、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国际形势在内的更多的影响因素,以至于源像和最终的形象之间会有n 个层级的变形。”[9]但是,故事中的国家形象是被固化的间接国家源像,它是以中国的价值观形成中国故事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进而减少了他者主体解读直接国家源像带来的主观见解、不同文化直接解读国家源像带来的文化不适、西方文化对国家源像的宰制性构建等。

二、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国家形象的国内价值在于凝聚中华儿女自觉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使命,跑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接力赛。为此,要讲好“我们是谁”的故事,让中华儿女知道“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问题,认同民族国家身份,并以此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纽带和行动指南。

(一)讲好中故事, 明晰“我是谁”

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明晰文化身份。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炎黄子孙受华夏文明滋养成长起来,华夏文明是生活在华夏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明。虽然56 个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论断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提出并得到确认,但56 个民族融合创造中华文明的实践却伴随民族发展始终。共同的语言文字和生活方式的延续是民族发展的基础,从甲骨文到楷体、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神话到戏剧、从汉服到中山装和旗袍、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万里长城到布达拉宫等,大好河山、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印迹。共同的民族性格是民族发展的民族精神力量。在逐鹿中原的进程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广大中华儿女民族性格的典型写照。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中华儿女民族性格的具体表达[10]。中国人的民族形象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间流动,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儿女的个人行动和集体活动中具显。5000 年的历史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汉字”文明、养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特性,廓清了“龙的传人”的族种身份,这些都是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文化符号,对其认同即生成爱国主义的时代意蕴,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力量。

讲好社会主义故事,明晰国家身份。现代中国人除去炎黄子孙文化血脉身份外,社会主义国家“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是中国人国家身份的时代表达。近代以来,中国人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身份。首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人形成了唯物主义世界观、辩证法方法论、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中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根本遵循,体现出不同于非马克思主义的个体特征和集体特质。其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文明的创造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的形象,体现出中国人的国家维度的内容。

讲好新时代故事,明晰时代身份。全面实现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国家的建设目标和中国人的国家使命,“奋斗者”是中国人的新时代身份标签。首先,讲好奋斗者的故事,彰显中国人改革创新时代形象。不同于被动的“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形象,新时代奋斗者是一种主动改革创新者形象,由大国走向强国的进程中,需要以“领头羊”的首创精神面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中的任务和风险,谱写出不同于欧美的现代化建设新模式,生成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奋斗者。其次,讲好中国人走向国际舞台中心的故事,传播中国人的开放者形象。由大国走向强国的标志之一是走向国际舞台中心,中国人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其特殊标志是炎黄子孙与马克思主义者的有机结合。如果说在近代以前我们更强调炎黄子孙身份,新中国成立以来更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者身份,那么未来我们更强调的是新时代奋斗者身份,这是炎黄子孙与社会主义者身份的有机结合,是传统文化血脉与中国特色社主义国家人格的有机统一,它既使中国人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的民族特性,也使中国人有不同于其他现代化国家国民的社会主义国家特性。

(二)讲好国家故事, 明晰“我们是谁”

民族是建构国家形象的基础要素,它框定了国家的疆域、历史、文化和精神等基本要素,它提供了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精神认同的依据。国家是民族的前提,现时代的民族本质上是国家民族,不同于种族基础上的民族,国家民族是以国家为前提建立起来的民族共同体,它决定了民族范围、民族制度、民族样态、民族价值等基本内容,它提供了民族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因而,现时代民族和国家是一体两面的存在,国家的政治一面和民族的文化一面紧紧粘连在一起,成为构筑国家形象的基石。

讲好国家民族故事,明晰国家的民族身份。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文化灿烂,是镌刻在世代中华儿女心中的民族形象。中华民族的历史是追求“大一统”的历史,历史上中华大地虽有分裂,但统一是主流,追求统一是中华儿女奉行的民族观。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为追求国家和民族统一不断奋斗,谱写出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自先秦开始,中华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沿着三个维度建构:一是以汉族为核心,形成各民族交融的民族基础;二是以中原为地域核心,形成全国一体化的疆域基础;三是以炎黄华夏为核心,形成各民族文化融合的中华文明基础。中华民族语境中的国家内涵的三个维度,在历史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国家发展史。近代以来,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华儿女共御外侮、同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儿女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征程,实现了国家空前发展,中华民族空前统一。追求民族融合、疆域统一、文明一体是中华民族的国家观,是历史镌刻在中华民族身上的国家基因符号。

讲好民族国家故事,明晰社会主义国家身份。近代救亡图存的征程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也随之成立,两者结合解决了中国救亡运动迫切需要的思想引领和组织凝聚革命力量问题,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命运开始改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开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建党100 年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辩证来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并使其日益强大,反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就也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发展和成熟。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在近代探索出的民族独立之路,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建设征程中验证的民族复兴之路,是百年实践确证的中华民族国家身份。

讲好新时代故事,明晰未来趋向。新时代是中国由大国变强国的时代,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强国路上不能忘记初心和使命。首先,讲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奇迹故事,夯实中国国家形象基础。21 世纪,中国经济稳步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并行被称为两大世界奇迹,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完成了生活富裕的阶段性任务,国家经济实力稳步增长,国家形象由弱变强,经济强大自然推动国家形象建设。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长期向好,共同富裕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旨故事。其次,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故事,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一种经济制度和一个民族或宗教一样,不仅仅靠面包生存,而且还依靠信仰、观念和白日梦而生存。”[11]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故事,特别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三者间的关系;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讲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故事。再次,讲好人民至上的故事。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党的执政党地位依赖人民来保障,国家的政权稳定需要人民来保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和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了人民作亡国奴的命运;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使人民翻身作主人;社会主义改革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新时代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百年历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党是人民的代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的国际价值在于,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体系,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际形象,为世界提供可借鉴的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方案,进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12]改变现状,搭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性质的国际平台,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是传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前提。

(一)讲好中国故事 ,批判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他性”思维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全球扩张的历史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文化全球传播的历史。发达国家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解读发展中国家,并把这种“他性”解读奉为客观真理。然而,随着发展中国家不断崛起和西方制度移植产生的“后遗症”反蚀,西方文化塑造的秘密被日益揭示出来,批判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他性”思维成为国家形象传播的首要任务。

简单地讲,国际形象塑造中的“他性”思维,是现代主客两分思维在国家关系中的具体运用,强调西方发达国家是国际关系建构的主体,其他发展中国家是国际关系建构中的客体,发达国家按照自身的价值标准塑造发展中国家形象,发展中国家按照发达国家塑造的国家形象模塑自身。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文化输出的绝对优势,作为超级大国形成了体制化的“我们”-“他们”国家形象塑造模式,整个世界被纳入这个系统中不停运转,形成了世界文化图景。在“他性”思维中,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由发达国家塑造,且纳入发达国家世界发展体系中,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国情和国民主观需要被忽略,他们强调:“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13]。更甚之,打着“为人类更好”的幌子,发达国家在世界各地攫取自身利益。如美国入侵伊拉克得到美国社会的一致同意,他们认为这不是“入侵”而是帮助他们建立更自由民主的国家[5]218。又如以美国为首炒作的“中国威胁论”,苏联解体后美国一直把中国作为其“假想敌”,一厢情愿地认为中国是他的威胁者,且认为是真理,并按照这种认知制定对中国的策略。还如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把日本侵华战争写成正义的战争[14]。究其原因,日本依据自身的价值观杜撰战争本质,认为他们的殖民是有利于落后国家发展的,殖民是对落后国家的民主性解救,其本质是挽救而不是战争。西方发达国家“他性”思维蕴含的理论逻辑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受到所依附的利益牵绊,并且依据国家实力来对世界做出判断、评价和解释,这是一个普遍真理[11]74。国际关系中,“他性”思维在实践中结出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之恶果。

当人类社会发展至21 世纪,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5]。中国改革开放40 年的实践向世界证明,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垄断地位开始被撬动,国家形象塑造中更多地出现了发展中国家的“我性”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国家战略被提出恰恰发生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形象建构中的“我性”思维,是主体间性思维在国际关系建构中的具体体现,它强调每一个国家都是国际关系创造的主体,每个国家都有权利依据自己的民族、文化、政治、经济等特点塑造自身的国家形象。在主体间性思维中,中国国家形象是自己建构的,它是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的反映;它植根于中华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同时,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依据自身的民族、文化、国家特性等塑造自身形象,在各自独立前提下在国际关系中结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进入新时代,中国全方位打造“我性”形象建构平台,以实际行动摧毁西方发达国家的“他性”思维霸权。2013 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理念,这是一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全世界人民和平发展之路,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推动各国“我性”形象的建构与生成。2014 年中国首倡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为更好地发挥新兴国家在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治理中的作用提供了平等合作平台,缓解了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全面垄断局面,提升了中国和新兴市场在亚洲地区乃至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中国在国际组织、国际交流、国际事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地位、话语权和形象,展示出了不同于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民主化国际关系诉求。如新时代推动国际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的创新发展,主动地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和“我性”中国形象建设。

(二)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我性”中国形象

建党百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有了飞跃性发展,中国的文化有可能也有必要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我性”中国形象将代替“他性”中国形象。同时,依托现有国际组织和自建国际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我性”中国形象成为可能。

1.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传播民主化的全球化理念。

讲好中国全球化理念,传播中国“世界观”。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打破了“历史终结论”的魔咒,习近平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启了民主化国际关系建构的序幕。“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6]433它强调,“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一副药方不可能包治百病,一种模式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国家的问题,生搬硬套或强加于人都会引起水土不服。”[16]458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前提下,设计中国故事的内容,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安全世界的故事、繁荣世界的故事、包容世界的故事、美丽世界的故事等。

讲好中国现代化道路故事,传播中国“国家观”。第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不同于第一批现代化国家的殖民掠夺道路。如果说两者对人类财富增长的贡献是一致的话,他们的不同在于道义上的不可比肩。马克思讲,“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7],而中国现代化建设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目标和动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劳动者第一次实现了劳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机统一。第二,中国的经济建设中,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体,分配方式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奋斗目标以共同富裕为追求。西方的经济建设中,生产资料以私有制为主体,分配方式以按资本分配为主体,奋斗目标以资产阶级垄断财富为追求。经济运行中,西方遵循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守夜人”角色理念,实践中形成“大市场,小政府”经济运行模式;中国强调政府和市场在经济中的共同作用,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内在结合,实践中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运行模式。第三,中国的政治建设中,我们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公民国家主人的地位,各民主党派之间实行民主协商制度,党内革命、人民监督是保障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手段;而西方发达国家以议会民主作为政治制度,以“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作为保障民主的手段,以“多党制”作为政党先进性的保障。中国的政治建设中形成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有机统一;而西方的政治建设中政党、国家并不能代表人民,人民不相信国家和政府,三者是对立关系。第四,中国的现代文化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实践结合的产物,西方文化以强调宗教为共性、以各民族文化为个性。在文化政策上,中国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与世界其他各国文化的独特性共存;西方强调文化输出政策,以西方文化宰制其他国家文化。第五,中国的社会建设以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社会是一个中性概念,它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公共生活领域;西方社会建设强调社会与国家的对抗性,社会是一个政治概念。

2.讲好中国发展的故事,呈现真实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讲好中国维护世界安全的故事,树立世界和平维护者形象。一方面,讲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开展独立自主发展的故事。讲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等原故事,还原发展中国家遭受殖民的本质和取得独立的必然途径。讲好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梦的原故事,还原发展中国家在面临发达国家不平等对待背景下独立自立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原故事。另一方面,讲好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故事。讲好中国的抗美援朝、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原故事,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如何艰苦卓绝为捍卫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贡献力量。讲好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派驻维和人员的原故事,还原中国贡献和维护世界发展所做的一切努力。

讲好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故事,树立世界造福者形象。一方面,讲好中国发展故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借鉴。讲好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治理三者协同发展的故事,还原14 亿人口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给人类减贫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讲好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故事,还原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责任担当。讲好中国支持世界发展的人力、物力故事,讲好中国支持世界发展的共同发展故事,展示中国造福世界发展的决心和能力讲好中国贡献世界文明的故事,树立世界友好者形象。一方面,讲好中国的文化观故事。讲清文明冲突原故事、文明优越论原故事,揭露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本质;讲好中国文明交流故事、文明互鉴故事、文明共存故事,建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另一方面,讲好具体的中国文化故事。既要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要讲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讲中国特色的实践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建构民族国家
我们的民族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建构游戏玩不够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