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1]可见,坚持正确的道路是我国取得系列成就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在新发展阶段,仍然要坚持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图景,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图景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涉及经济、政治、生态等各方面的现代化新道路,包括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的创造意义重大,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探索历程中的实践结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结合不同时期的中国国情和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不断推动理论与实践创新,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经济话语权日益提升,同时,在经济建设中,走出了一条既能利用市场和资本的积极作用,又能有效防范市场和资本的消极作用,即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现代化道路。正是走出了一条这样的新道路,我国在经济建设中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才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而且,中国共产党创造的这条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不仅对于中国发展意义重大,也为世界的包容性发展和引领新型全球化贡献了中国力量。如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常态化举办中非合作论坛、举办进口博览会、促进国际经贸规则变革等,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图景中,尽管带来了很多经济发展新机遇,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治理的经验更加丰富、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契机等机遇,但是也出现了很多挑战,如美国等西方大国实施的逆全球化行径、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关键核心技术的不足等问题,这就对新发展阶段对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图景、走好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带来了很大挑战。基于此,必须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百年历程中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挖掘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特征,为新发展阶段走好、走稳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提供支撑。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探索经济现代化的发展之路,致力于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经济现代化的实践历程,以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但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中国共产党人只能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将经济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与未来理想社会的图景进行结合,主张走能够代表人类发展方向的经济现代化道路,如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并把达到这一社会作为最高纲领。关于经济现代化,毛泽东同志在这一时期也有重要论述,他对于经济现代化进行了进一步细化,还提出了注重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发展,为实践好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提供了重要战略指导,如他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口头政治报告指出:“将来几十年以后,要把一切党外农民,提高到无产阶级的水平。如不相信这一条,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将来我们要搞机械化,要搞集体化,那就是提高他们。”[2]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也提出了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目标。
可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经济现代化的实践也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探索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领导经济现代化的主要经验。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现代化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经济现代化得以贯彻落实的根本,也是确保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二是坚持循序渐进的推进原则。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表述可知,对于经济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经济现代化的逐步探索过程。同时,在这一时期的探索中也取得了重要成就,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作了理论和实践准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实践经济现代化、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了由理想方案到现实方案的转变,实现了由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区域实践到全国实践的飞跃。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这一战略目标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作了深厚的理论准备。关于推进经济现代化,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进行精准的战略部署和战略安排。针对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模式,学习苏联现代化发展经验,并在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将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现代化等写入其中。随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系列努力,国民经济开始恢复,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建设高度现代化的工业大国的宏伟目标。1959 年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系统思考,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3]1964 年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不仅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还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实现的时间等。1977 年党的十一大将四个现代化写入党章。可见,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为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的创造起到了奠基作用。
同时,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如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现代化的领导,建立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坚持顶层设计和现实相结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的优势,等等,这些宝贵经验对于新发展阶段走好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意义重大。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如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巨大成就,如两弹一星发射成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筑牢了根基。
经过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初步探索,中国共产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现代化建设道路,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迎来了深入推进阶段。在这一阶段,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注重在发展中改善和保障民生,注重人的现代化,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就体现了这点。而且邓小平同志在国内外各种场合也多次强调,中国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如他于1979 年12 月6 日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4]237同时,为了实现经济现代化,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改革开放中注重借鉴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促进经济现代化,如邓小平指出:“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的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资金,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4]234同时,他还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现代化的促动作用,并对实现经济现代化进行了分阶段的战略部署,如提出了“三步走”战略。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推进经济现代化也进行了系列战略部署,他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区域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现代化。这一阶段也注重人的现代化,如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强调先进生产力,又强调人民利益的维护。同时,江泽民同志对于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也进行了论述,他指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关键在于要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5]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注重在经济现代化中人的现代化发展,如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推动现代化进程,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6]。可见,这一时期,为了推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深入探索,这些探索为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的创造,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一时期积累的宝贵经验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现代化的领导,继续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的优势;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经济现代化道路;三是既制定宏观目标任务,又接地气,制定切实可行方案;三是坚持在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四是坚持独立自主和积极利用国际先进技术推进经济现代化发展;五是以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现代化;六是注重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及各种关系的和谐。这些经验为新发展阶段走好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重要借鉴。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现代化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如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始终保持高速增长,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也显著提升,经济治理效能也不断彰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高质量推进经济现代化进程,进行了系列战略部署,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加。这一阶段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如围绕党的十八大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四个现代化目标进行了系列经济现代化探索和实践,而且这一时期,更加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与西方不同的现代化,西方的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在西方的现代化逻辑之下,必然造成全球发展失衡、贫富两极分化、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着眼于人类永续发展的战略规划,不仅立足于当前的发展,也着眼于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有发展的空间,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还充分关照人类整体利益,为了人类整体利益的维护,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如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深入推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了系列战略部署和安排,如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新“两步走”战略安排,以及对于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也进行了战略安排,如提出了五大发展新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及“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倡议等,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图景下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规律性认识。正是由于这些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经济现代化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的质量显著提升、数字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迎来发展新契机,创造了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1]可见,这一阶段我国在创造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一阶段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除了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现代化的集中统一领导,如成立了中央财经委员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等机构,以加强党对经济现代化的集中统一领导;继续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的优势,如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推进重大科研、重大项目等的科研和攻关;推进经济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彰显经济治理效能;等等。这些经验在新发展阶段仍然要继续坚持好。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的理论,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是以人民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和追求的理论,这一人民性立场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的经济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共同富裕的经济现代化,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资本主义制度下主导的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具有无限增殖的扩张本性,这一本性决定了实现价值增值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唯一动力,这种动力也决定了西方资产阶级为了实现价值增值,必然会加重对普通劳苦大众的剥削;在这一过程中也客观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对于劳苦大众的剥削和压榨更加激烈化,尤其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国家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开始和权力共谋,以国家权力的方式更大力度地追逐剩余价值,不仅对国内普通劳苦大众进行剥削,还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财富掠夺,当然这种发展也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因为其自身存在的矛盾已经越发不可调和。可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现代化,不可能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富裕,只会加剧贫富两极分化,而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实现了人与物的高度统一,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类现代化的最高层次的价值追求,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可行方案。
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推进目的是为了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即经济现代化是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一直坚守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成果惠及人民。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小康目标等都充分体现了这点。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体现了既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又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也是强调生产力发展要惠及人民。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如何做到以人为本,也是强调在科学发展中惠及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也高度重视经济现代化发展惠及人民,如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等。而且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优越性的彰显。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7]364因此,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共同富裕的经济现代化。
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实践主体和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建党百年来,尤其是新中国70 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经济现代化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其关键在于坚持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在经济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推动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力量,也是加速经济现代化进程、拓展中国式经济现代化道路的有力支撑,更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图景的重要力量。
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不仅立足于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建设,也充分关照世界的共同发展繁荣,即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是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结合起来的经济现代化。
一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经济现代化。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史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近年来高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等,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济现代化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的现代化。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高科技的自立自强能力。在这方面党中央也进行了系列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 2035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8]邓小平同志也有相关论述,他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7]29因此,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所具有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显著特征中,还包括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经济现代化的内涵特征,这种高水平自立自强是中国走好经济现代化新道路的关键,也是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平经贸交往的底气。
二是坚持互利共赢发展,推动南北国家经贸交往“逆不平等性”的经济现代化。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还充分关照世界各国的发展,走出了一条互利共赢发展的经济现代化新道路,超越了西方的国强必霸逻辑,坚持和平的“强起来”,如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舞台积极促进国际经贸交往规则向凸显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发展,为促进南北国家经贸交往的“逆不平等性”贡献了中国力量。
三是坚持中国绿色发展的同时,积极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力量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充分重视绿色发展,坚持“两山”理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而且中国共产党也积极为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力量,例如提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倡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美好世界建设、积极参与联合国节能减排目标等。可见,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具有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结合起来的显著特征,这一显著特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方案。
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各方力量的共同促进和推动,各方力量的共促和推动也是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的显著特征。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世界各国经济现代化的实践史表明,政党对经济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是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坚强保障,而且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实践史也证明了这点。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可知,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加强对各项事业的领导,才能顺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此,在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的推进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领导经济现代化的能力。而且,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能够凝聚各方力量,共促经济现代化建设。
二是具有依靠政府力量、彰显经济治理效能的内涵特征。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充分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经济现代化发展效率,又要防止市场的消极作用,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好有为的作用,既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市场效能提升助益,又要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消减市场的消极作用。这一显著特征,是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走好的重要保障,因为中国的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纵观改革开放40 余年来,我国经济治理效能不断彰显,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具有发挥政府作用的特征。
三是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具有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市场化和城市化协调联动的内涵特征,这种协调联动是推动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内涵特征。这种特征具体表现为市场化的发展推动工业、农业农村和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市场化的发展倒逼工业产业的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作用也有利于各主体之间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在客观上促进了工业的现代化。市场化发展也有利于农业农村和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如市场化发展有助于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市场通道保障,促进城乡市场的大循环,如此也为城市现代化提供了契机。而且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又能够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可见,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具有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市场化和城市化协调联动的内涵特征。
新发展阶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国内外形势和我国发展实际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这一阶段也是奋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图景的重要阶段,基于此,在对标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的基础上,必须在走好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中立足于新发展阶段这一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在走好走实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中,要看到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如一些西方大国实施逆全球化等行径、新冠疫情的影响等不利因素;要看到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国呼唤中国有所担、在国际舞台发挥重要作用等积极因素;要看到我国国内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经济发展质量还有待提高,城乡二元凸显,收入分配差距在一定程度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突出等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看到国内发展的一些机遇,如经过70 余年的发展,我国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14 亿人口的大市场,等等。在走好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中应准确把握上述几个方面。同时,还要准确把握当前我国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必然趋势,在走好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中坚持高质量发展,对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两步走”战略目标,精准提出和实践经济现代化实践方案。
贯彻新发展理念,对于走好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意义重大,即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走深走实。第一,应把创新放在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走深走实的关键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步伐,把科技创新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第二,加快推动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二元问题在一定程度存在,直接制约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走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必须从中央层面进行相关顶层设计,加快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各地方政府应针对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等问题建立常态化的政府领导会晤机制,协商出台有利于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举措。第三,深入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绿色发展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空间、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举措,必须通过有效的顶层设计和奖惩机制落实好绿色发展。第四,通过“一带一路”等重要平台,加快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开放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五,加快推进共享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第三次分配,建立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收入分配新格局。同时,加快有利于共享发展的体制机制的建立,形成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共享发展新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国内外实际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既立足于当前,又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走好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持久动力。基于此,一是加快推动国内市场循环、商业循环、产业循环、物流畅通、城乡循环、区域循环等,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形成提供助益。如中央相关部门应加快相关顶层设计,为国内大循环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并建立国内大循环推进机构,建立市场循环、金融经济循环、产业循环、物流畅通和城乡区域循环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同时,还应建立行动落实机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等,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二是加快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快建立有利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支持体系,主动建立相关平台,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如以“一带一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合作机制等为平台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并利用中国的高铁技术等加快国内国际的道路畅通。三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满足国内外居民的高质量消费诉求。强大的国内外市场的形成有赖于高质量产品供给,中国产品物美价廉,一直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信赖,但是近年来由于美国等西方大国实施逆全球化行径,造成我国产品的一些生产环节出现断供和出口困难等问题,这就需要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科技含量,破解西方大国的逆全球化行径造成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