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年实践的演绎向度

2022-12-27 13:32◇杨
青海社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国化中华文化共同体

◇杨 玢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1]4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精神观念、道德传承的历史积淀,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创造力和发展力,表征了中华民族价值共生的文化创造,其共享的文明传承不仅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形塑,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建构。现实性上,民族共同体范畴的实然形塑有赖于文化意义的主体阐发,因为“真正把人们维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文化,即他们所共同共有的观念和准则。”[2]在多元文化交流交锋日益激烈的新全球化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是中华文化面向未来价值创造的主题,而且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释放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回溯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年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相耦合的理论向度,中华文化发展面向和文化强国建设相协同的实践向度,时代精神赓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链接的价值向度,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年历程的演绎图景。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相耦合的理论向度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的实践要义,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1]66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应然要求,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民族国家发展的现实选择。在社会转型的复杂境遇中,基于文化品性主体形塑的理论向度研判,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年实践的演绎图景,始终指向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相耦合之历时廓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土化、民族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理论命题,更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命题。在百年淬炼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1]63新中国发展实践的具体论域充分佐证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3]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了历史前进的法则“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因而,这一过程伴随着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往往根植于具体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境遇之中。其中,民族共同体文化的历史建构和现实导引更是主旨要件。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维度上即主要指涉国外意识形态学说和中国独特的文化品格相融合的问题。[5]在此之上,如何依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的历史诘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民族共同体文化价值传统的彼此调适与相互耦合。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正向规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族群共同的文化积淀、共享的文化传统,其厚植着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凝聚了中华民族多元主体共通的心理情感,并据此支撑着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与进步前行,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与发展壮大。源于“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6]民众群体利益诉求的最大化满足是理论效力充分发挥的必然前提。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转型进程的基本实践指南,其与中华传统价值体系具有多维内在契合性,二者之视域融合在现实性上重塑着中华文化的时代机理,唤醒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自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场景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实现必须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的文化场域、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主体基础。有鉴于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基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和民族化的价值意蕴,是消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解间距和语言间距的重要方式。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典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族群共同的文化积淀和共享的文明涵养,“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7]意识形态是文化态式的核心建构,在民族共同体文化发展演进历程中,其所蕴含意识形态之价值投向也伴随着民族主体现实诉求的社会变化做着多少的动态增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底色,不仅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而且连接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规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推崇在时代境遇中之耦合交融,不仅给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通俗化表达,而且焕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实践场域中的发展生机。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8]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耦合而言,“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深刻写照着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基本立场与“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民本思想之意义投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贯秉承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初心使命与“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爱国主义情怀之现实旨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阐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生态观念之和谐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鲜明昭示着共产主义理想与“天下大同”和合理念之殊途同归;“坚持从历史中走来,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坚持改革创新、坚定发展至上”“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撸起袖子加油干”“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等无不刻写着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传统理念之实然皈依……在当代中国多元化价值思潮碰撞与博弈现实境遇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彰显不仅呈现于其话语体系的本土化转化和时代化解读之中,而且显现于其价值意涵的传统化丰富和民族化映射之中。有学者认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的飞跃”之界定体现了对党的指导思想历史定位的平衡性,也顺应了党心民意[9]。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色与价值规制,萃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意指和价值取向,并据此整合中华民族共同之利益诉求,体认中华民族共享之价值理念,融汇中华民族共通之心理情感,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理念的核心尊崇。无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抑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必须坚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0],因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构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厚植根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阶段中,必须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积极引领作用”[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永无止境,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个结合”,勇于理论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13]。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导地位,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基于马克思主义价值引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即以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价值耦合充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意蕴、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涵,以民族文化价值传统的时代阐发更大程度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引领功能。

二、中华文化发展面向与文化强国建设相协同的实践向度

文化的价值投射蕴涵着价值主体的文化创造。文化以民族为载体依附于具体国家而存在发展,“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14]在共同体历时型构的漫长进程中,作为中华文化核心内容的正向规制,承载着中华民族基因图谱和精神支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引着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形塑,引领着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迈步前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场域中,基于文化功能国家投射的实践向度考察,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年实践的演绎图景,实然指涉中华文化发展面向与文化强国建设指向相协同之共时澄明,其不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劲的思想活力。

基于民族共同体限域内,文化及其作用决不能从其自身得以纯粹诠释,文化关涉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与社会走向,文化博弈实为国家经济竞争与政治较量的辐射投影。“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15]回溯共同体历时型构的实然图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尽管在漫长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历经国家分合、民族离散、外敌入侵、国土流失以及重重天灾人祸,但从未动摇过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坚定决心,却反之愈发唤醒着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之根本质变,形塑中华民族的自我觉醒与自强不息。“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6]所以“只有坚持从历史中走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17]事实上,维系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文化多元之复合民族国家的整体认同始终是中华文化价值体系所导引的整合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价值体系是文化意涵的核心注解,在民族共同体给定限域内,其提供着是与非、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等道德标准,通过教化施加于民族成员以道德准则,内化为约定俗成的道德遵循并进而外化为行为规范,规制着民族主体的行为举止,推动着民族社会的文明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8]作为中华民族多元族群异流融汇的文化积淀和多元一体中华民族世代承续的文化血脉,中华文化熔炼于中华民族历史形塑进程中,深烙于中华民众集体情感共通中,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夙愿中充分发挥着其力量凝聚和精神导引之社会功能。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征途上,“14 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19]正是基于多元主体对中华文化精神蕴涵之自觉践行,中华文化的历史延续和现实发展才成为可能并得以实现,也正是基于中华文化所淬炼之共通情感和价值共识,中华民族在历经长期的社会变迁之后还维系着整体统一和内在凝聚。

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年实践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发展观,其厘清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在国家发展前行进程中的目标旨归,指明了中华文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境遇中的发展面向,即是“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20]作为民族共同体历时建构意义投射之文化态式,中华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其价值蕴涵既保守又开放,伴随着民族社会价值诉求的现实导向做着增减之发展。于其动态发展过程中,既要妥善传承对待民族共同体文化机理与价值传统,坚守民族文化的基本立场,又要适当考量社会主流价值准则与时代价值需求,坚定民族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鉴于此,必须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意涵的充分挖掘和意义阐发,推动中华文化的时代传承与创新发展。

延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时代精神的现实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相系,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土壤,并在中国化和民族化的发展进程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由此构成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和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体认。就此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建设内容。

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百年实践的历史经验从价值诠释、坚守立场、展演态势和原则遵循,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作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展演图景,其发展面向立足于社会现代化转型实际,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条件,以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任务指向,并“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诠释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意识形态的文化建设,指向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44的时代要求。

思想文化的选择总是与社会道路抉择如影相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意涵和核心表达,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思想旗帜,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壮大的行动指南。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中华文化有独到的言说方式,在异质文化与多元价值强势涌入的时代境遇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即是在民族文化时代发展进程中保持其独立性、主体性和本真性,在文化国际化的发展潮流中坚定民族文化自信,而非依赖于“现代化”之攀附与盲从。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演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保持中华文化独立特性与主体属性,彰显中华文化民族特色与本真意涵。“三个面向”蕴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然态势。观照民族文化演进历程,“面向现代化”凸显其时代性,“面向世界”折射其民族性,“面向未来”则映衬其发展性。“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华文化发展面向的目的旨归,“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成了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的实践之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场景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44,逻辑性地与中华文化发展面向形成了内在关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链接。

审视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论域旨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其表征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21]。文化软实力不仅对内引领民族社会文明进步,而且对外影响国际地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夯实其传统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其实践要义,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2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基于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年实践的经验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结合时代条件,既“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23],又“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施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不仅内蕴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战略方针,而且强调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1]46这充分演绎了中华文化发展面向与文化强国建设相协调的内生逻辑。

三、时代精神赓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链接的价值向度

精神理念是文化体系的核心,在民族社会现代化转型场景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建构必然蕴含着时代精神赓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链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境遇下,基于文化蕴涵意义投向的价值向度,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年实践,表征了中国精神的时代赓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互构。“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5]有鉴于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固基中国精神的代际相传,以中国精神的时代赓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政治遵循也是实践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着中国精神历史生发的文化根脉,也承载着中国精神时代演进的价值意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集中汇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导向。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中国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多元主体团结奋进、自强不息,鼓舞着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敢于开拓、勇于创新。从精神理念的传承范式出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改革创新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要求”[26]。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体认。

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深刻诠释了民族精神的时代发展,而且彰显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坚韧追求。正因为真正的哲学必然蕴含着时代精华、反映时代发展的一般规律,时代精神的现实诠释必然昭示时代变革的方向并引领其发展。在经典作家那里,“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27]时代精神的赓续往往是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对现实的介入和对社会改造的结果,“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28]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初心使命、践行责任担当,不仅大力弘扬中国精神,而且“鲜明提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9]在此之上,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血脉构成了赓续中国精神的应然要义。在民族共同体的框架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成员的价值共识,它具有价值整合和价值导向的实然功能。因而,“我们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新的伟业。”[30]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精神的时代赓续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进行的价值整合、利益调试和社会动员,以中国精神的弘扬获取前进的动力不仅是中国精神赓续的过程而且是其赓续的结果。

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精神传递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时代精神赓续的重要指向。这不仅因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需要精神的指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深化,而且需要在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价值链接中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作为民族成员价值诉求的社会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生发于民族成员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交往交流交融中,而且生发于共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实践中。就此意义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31]作为特定条件下民族成员实践的社会产物,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价值期待、文化责任和理想诉求,以普遍的社会心理和同类价值意识形塑共同体的文化基础,诠释了共同体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指向[32]。作为时代精神赓续核心要义的集中表达,中国精神映射出民族成员的自觉认可和普遍赞同。溯源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历程,“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情感和道义”[33],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和发展的精神源泉,而且是民族精神弘扬和凝聚的价值归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共同体民族基因的精神写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价值渊源,涵养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寻向。在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所注解的时代场景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结合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强化民族价值共识的主体共享。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往往意味着充分认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31]的文化格局。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共演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一体态势,这一态势既高度凝练了民族精神的历史表达,又集中表征了民族成员价值诉求的时代意旨,形塑着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共通与心理自觉。

时代精神赓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链接,聚焦于“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31]的价值向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含民族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共同体集体推崇和思想意志的文化结晶。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相系,内廓休戚与共的社会关系、命运交融的价值共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身份认同。赓续时代精神、铸牢共同体意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场域中的有机结合,集中投射了“五个认同”的意义诠释。基于二者结合的关系维度,中华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等民族成员价值诉求的共识凝聚,不仅促进了时代精神的价值确证,而且推动了“五个认同”在铸牢共同体意识中的自觉达至。

在社会历史变革的漫长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着中华文明的生成发展,不仅是时代精神赓续的文化底色,而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与发展壮大的历史脉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中国精神赓续的时代命题,而且是引领中华民族成为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年实践,连接着时代精神赓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向律动。要“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1]2,因此,结合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时代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英勇奋斗的初心和使命,凸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与现实逻辑演绎的发展向度。

猜你喜欢
中国化中华文化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爱的共同体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