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批判性思维考查的深度复习探究

2022-12-27 13:36甘肃史亚军王晓玲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3期
关键词:雅典苏格拉底批判性

甘肃 史亚军 王晓玲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玉门油田第一中学)

在新高考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试题命制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更加明显,能力考查时对以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高阶思维能力考查愈发突出。本文以全国卷第32 题为中心,从“情境—知识—能力”角度分析试题对批判性思维的渗透,并基于此从试题“引导教学”的功能出发,从真题之“道”谈复习备考之“术”,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真题之道

例.(2021·全国甲卷·32)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写道,雅典某陪审员对他儿子说,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这可以用于说明,在古代雅典 (C)

A.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

B.民主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善

C.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

D.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新情境有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等类型。此题以古希腊著名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作品内容创设学习情境。

依托情境载体,该题考查的必备知识从课本的知识体系来看,呈现出“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公民陪审法庭→司法审判”从大概念到小概念的知识层级,考查最终落到“司法审判”这一概念。

对“司法审判”概念的考查,在2019 年全国卷Ⅰ第32 题中就有所体现,题目从陪审法庭的职权范围出发,说明其判决体现权力来源。雅典的陪审法庭初设于梭伦改革时期,到公元前5 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改革时,其职权范围不断扩大,对公民大会的决定都有最终审核权,因此成为雅典民主制的核心机构之一,陪审法庭的核心陪审法官(员)由抽签的方式从公民中选举产生,所以其判决体现权力来源。如果将这两道题结合起来分析,能明显看出全国卷在“雅典民主政治”考查上的连续性,即司法审判是陪审法庭的职能,而陪审法庭的权利是来源于雅典民主政体的。所以从知识角度看,2021 年全国甲卷第32 题A 选项“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的表述属于知识性错误。

从能力角度来看,徐奉先指出历史学科关键能力有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前两个能力要求在选择题的考查过程中比较容易理解,相较而言,历史探究能力可能更多的会渗透到材料题的考查过程中。但笔者认为,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同样也可以融入到选择题当中,主要以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高阶思维能力的形式渗透,此题的命制就融入了批判性思维。题目从“直接民主”的内涵展开,用阿里斯托芬的作品内容创设情境,将雅典“司法审判”这一知识纳入到评价当中,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利用必备知识,甚至一定程度上打破基于课本知识体系形成的对雅典民主政治即“直接民主”的思维定式,才能做出最终的判断,这也巧妙地考查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进一步说,如果学生在考场中过分拘泥于对雅典“直接民主”已有的固化知识,而不能结合新的情境对必备知识进行迁移进而得出新的解释,则大概率会回答错误。

笔者认为,此类题目命制完美诠释了刘芃所说的“选择题不是进行是非判断,要从历史认识的角度(高度)来分析题目”,打破了常见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式的思维模式,体现了客观题在解答时的主观思维过程,区分度明显,能达到“服务选才”的核心目的。从这个层面梳理历年全国卷第32 题,可以发现考查时对批判性思维的渗透屡见不鲜,如2017 年全国卷Ⅰ第32 题以公元前9 至公元前8 世纪希腊神话诸神形象与性情为情境,同样从时空观念角度出发,要求学生打破原有的“公元前5 世纪”这一僵化的时空观,得出“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再如2016 年全国卷Ⅱ第32 题,以奴隶拿着带有红色印记的绳子驱赶公民参加公民大会为情境,让学生跳出“参政是雅典公民权利”这一原有认识的窠臼,认识到“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二、教学之术

通过以上从“情境—知识—能力”角度对全国卷第32 题的分析,可以发现批判性思维在考查过程中已深入渗透。当前,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较多,就历史学科而言,赵亚夫赞同“批判性思维是面对相信什么而作出合理决定的思维能力”;楼卫琴认同“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良好判断的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不管哪一种主张,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具有质疑、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特点,这一过程也契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层次要求,正如吴凯琪所说,“批判性思维和《课程标准》各核心素养高阶水平的要求是一致的”。既然如此,从高考“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出发,势必要求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以学科素养为基础,涵育学生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复习。

就考查的方式,即“怎么考”而言,高考对古希腊内容考查的“综合性”特点亦非常明显,一般将雅典民主政治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考查,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将两部分必备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有批判性思维的专题复习课设计。遵循这一思路,笔者发现“苏格拉底之死”是一个很好的复习设计切入点。一方面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是公元前5 世纪雅典城邦人文精神的象征;另一方面,其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处死刑,这一判刑过程一定程度上是雅典民主政治运行的缩影。教师可进行以下教学:

1.出示“苏格拉底之死”图片(图略),并指出该画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材料一1789 年,法国画家路易·雅克·大卫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油画《苏格拉底之死》,画家的代表作还有《马拉之死》。

【设计意图】图画本身是史料的一种,但在利用于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知道画作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因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受自身所处时代、立场情感的影响很大,而使作品主观意识明显。所以介绍作者与背景,主要是达成史料实证水平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和“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的要求。

【教师说明】关于苏格拉底的文献多但证据少。目前对他的了解,主要是根据其弟子柏拉图和色诺芬的回忆录、其朋友阿里斯托芬的剧本《云》、及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记载。对于苏格拉底的审判,当时没有留下法院案宗及任何其他正式记录,也没有留下起诉方正式的诉状。有关审判的全部情况都是其弟子的转述。

2.出示柏拉图和色诺芬对苏格拉底的记载

材料二指控他的第一条罪行是:信奉异端邪说……这一罪名很难成立……指控他的第二条罪行是:苏格拉底“腐蚀青年人的心灵”,这一蹩脚的捏造有一定的政治背景……这样,他们对苏格拉底的指控主要依靠宗教和政治上的反对势力的强有力的结合。他们也利用了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人对苏格拉底的不满并希望苏格拉底的不妥协的态度会引起陪审团反感,因为陪审员最喜欢听的是阿谀奉承和哀求乞怜。

——摘编自柏拉图《苏格拉底最后的日子》

材料三我常常感到奇怪的是,那些控诉苏格拉底的检察官们究竟用了一些什么论证说服了雅典人……苏格拉底的违犯律法在于他不尊敬城邦所尊敬的诸神而且还引进了新的神;他的违法还在于他败坏了青年。他从来没有说过或做过对神不敬虔的事……他并没有败坏青年,因为他的全部教训都是劝诫他们不要犯罪并勉励他们培养自制和各种德行,他劝勉他们遵守法律……教导他们成为高尚有德之人。

——摘编自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设问:请结合画作和材料二、三,说出他们给苏格拉底塑造了一种怎样的形象,对于这种塑造你有怎样的认识?

【设计意图】文字史料同样有较为明显的主观倾向,这一环节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进入史料实证水平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并达到历史解释水平2“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的要求。

【教师过渡】从材料来看,苏格拉底并未腐蚀青年,而是有对青年的教导之功,且陪审员有不称职之嫌,那他被判处死刑合理吗?

3.出示学者研究材料

材料四(雅典在)公元前411 年和公元前403 年发生了两次政变,贵族寡头建立集权统治。再加上历时多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失败,给雅典民主制以沉重打击……当时雅典人的首要任务便是恢复巩固民主制……此时苏格拉底的思想自由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人们已经不能容忍有悖于民主的不同政见,只要多数人认为他对城邦造成了威胁,按照多数人的意志为正义的民主制度,苏格拉底就是有罪的了。

——摘编自徐琳《苏格拉底之死与雅典民主政治》

材料五在公元前5 世纪末雅典城邦政治动荡之际,苏格拉底开始了他的教学活动,鼓吹国家应当由精英统治的理论。公元前403 年雅典民主政治再度恢复后,摆在民主派面前的一个根本任务,是如何医治因对斯巴达战争失败和三十僭主以及内战造成的创伤,重建雅典公民对民主政治的信心。

——摘编自晏绍祥《雅典民主政治的危机与民主信仰的重塑》

设问:根据材料四、五,概括公元前5 世纪末雅典城邦的现状,结合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分析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入学术观点,根据时空观念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和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的要求,将苏格拉底之死放置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中,以及结合史料实证水平3“能够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的要求,对苏格拉底之死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同时,在此过程中融合了雅典民主制度、陪审法庭、人文精神等内容,体现“综合性”。

4.出示教材中对苏格拉底介绍的部分,并引导学生分析

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如苏格拉底之死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污点吗?

【设计意图】以上述对苏格拉底之死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为基础,制造思维冲突,引导学生对教材“正确答案”式的结论产生质疑,打破传统结论,用批判性思维形成新的解释或评价,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总之,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重要的考试评价标准。从高考改革引导教学的功能出发,复习备考时加强对其的研究渗透可使学生应对更加从容;更重要的是,“批判性思维决定历史教学的质量”,教学过程中进行思辨型设问,激发批判性思维,更利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定思维能力基础。

猜你喜欢
雅典苏格拉底批判性
雅典人书店:建在歌剧院里的书店
苏格拉底的信仰
雅典学院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苏格拉底的回答
穿着防弹衣去雅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