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陈朱俊
(作者单位: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
中外关联类历史试题,是指围绕某一历史探究主题,选取若干则中国和外国的历史材料为情境命制试题,运用综合、关联、比较等学科思维方式,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并获得新的历史认识或历史规律的历史综合题型。此类试题不论是在全国卷还是地方卷中,都被安排在非选择题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以凸显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综合性”的考查要求。因此,通过深入探讨中外关联类历史试题的命制原理,从中获得若干重要的解法启示,有助于提高对此类试题的全面认识和解题能力。下面,笔者以2021 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以下简称为福建卷)历史第18 题为例,拟从试题情境、问题设计和参考答案三个角度剖析,为便于说明问题,特将试题全文摘录如下:
例.(2021·福建卷·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明代最著名的彩瓷属于釉下彩,清代出现了粉彩、珐琅彩等新型的釉上彩彩瓷。珐琅器制作技术约在元代从西亚传入,明清时期的珐琅器在制作过程中吸收了中国青铜器、瓷器工艺的一些制作特点,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清代出现了画珐琅、錾胎珐琅等新型产品,不少还绘有西方神话故事。到了18 世纪,通过日益频繁的中外贸易,中国商品尤其是工艺品被不断输往欧洲。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17—18 世纪,以中国商品为代表的亚洲奢侈品涌入欧洲,很多欧洲贵族和富裕家庭以使用中国产品和效仿中国生活习俗为时尚。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英国的制造商和工匠们积极寻求仿制东方奢侈品的方法,他们对来自亚洲的商品进行研究,吸收其特点并加以改造,进而制造出了全新的、为市场所追捧的、具有英国风格的产品,白棉布印花工、制陶工和油漆匠是其中最具活力的创新群体。这类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新消费品已然成为不列颠的代名词。从18 世纪后半期开始,一股“盎格鲁热”出现了,这是一波针对英国新式商品的热潮。
——摘编自[英]马克辛·伯格《奢侈与逸乐:18 世纪英国的物质世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珐琅彩瓷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 世纪后半期英国“新式商品”的形成过程,并分析“盎格鲁热”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近代史上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现象,谈谈你的认知。
【答案】(1)注重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产品风格与品种丰富多样;适应海外市场需求。
(2)过程:从仿制、改造以中国奢侈品为代表的亚洲商品到实现创新,制造出英国的新式商品。
影响:带动了英国的产业技术创新,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世界市场(世界体系)的形成;客观上助推了英国的殖民扩张。
(3)文明交流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东西方文明都对彼此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文明交往应该在平等基础上互动互鉴。
中外关联类历史试题,通常要求以多项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事件或活动组成的复杂情境为考查载体,相比其他类型试题,它在试题情境的选取命制上,有“中外关联”方面的特殊考量。
多则材料之间要能体现“中外关联”。例题以考查17—18 世纪中英两国消费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和交往为主题,选取了两则不同的历史材料组成试题情境。材料一主要叙述了明清时期珐琅彩瓷的生产及销售情况,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材料二简要介绍了18 世纪英国新式、时尚的消费品的发明、制造及外销状况,摘编自马克辛·伯格著的《奢侈与逸乐:18 世纪英国的物质世界》。显然,材料一属于中国历史内容,材料二属于世界历史内容,将两则材料合理放置在一起,不仅满足了试题情境体现“中外关联”的要求,而且使单个材料的简单情境上升为复杂情境。
材料自身也要能体现“中外关联”。如例题的材料一,虽然主要是叙述我国明清时期珐琅彩瓷的生产及销售情况,但是也提到了有关域外历史的内容,如“珐琅器制作技术约在元代从西亚传入”“不少还绘有西方神话故事”“通过日益频繁的中外贸易,中国商品尤其是工艺品被不断输往欧洲”等叙述中就涉及多个关于域外的信息——“西亚传入”“西方神话故事”“中外贸易”和“输往欧洲”。同样在材料二中,除了简要介绍18 世纪英国“新式商品”的形成过程及外销状况外,还讲到了以中国商品为代表的亚洲奢侈品等,如材料“以中国商品为代表的亚洲奢侈品涌入欧洲”“以使用中国产品和效仿中国生活习俗为时尚”“寻求仿制东方奢侈品的方法”等叙述中也涉及多个关联中国的信息——“中国商品”“中国产品”“中国生活习俗”和“东方奢侈品”。可见,即使是单个材料,由于它在叙述过程中贯彻了“中外关联”的要求,使简单情境变成了复杂情境。
鉴于试题情境“中外关联”的命制原理,在解答“中外关联”类历史试题时应注意哪些方法呢?新高考历史问题的考查主要是基于情境材料的分析来完成的,故而解答“中外关联”类试题时必须要学会关注情境中涉及“中外关联”的历史信息,利用信息的关联性分析思考问题。比如,分析“清代珐琅彩瓷产品的生产特点”时,首先要考虑清代珐琅彩瓷生产与域外有何关联,再从材料中找出域外方面的关联信息——“西亚传入”“西方神话故事”“中外贸易”和“输往欧洲”,最后从生产的工艺技术、产品风格、产品销路等角度对关联信息进行有效整合,这样就能生成符合试题情境“中外关联”和试题问题“生产特点”二者共同要求的答案。
基于“中外关联”的历史试题情境,在问题的设计上应进行怎样的综合考量呢?
通常在“中外关联”的试题情境中,存在两则材料,一则叙述以中国历史为主的内容,另一则叙述以世界历史为主的内容。而历史问题的提出,往往又离不开所提供的试题材料,需要结合已有材料来完成。因此,从试题情境所安排的中国或世界历史材料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同时考虑不同材料的考查问题。
如例题第(1)问完全考查中国历史问题——清代珐琅彩瓷生产的特点,第(2)问单纯考查世界历史问题——英国“新式商品”的形成过程及“盎格鲁热”的影响。此外,在设计单个材料的考查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事件或现象现在“是什么”、过去“为什么”和日后“将怎样”三个时序和维度提问,使各考查问题之间体现由浅及深的纵向特点。如例题第(1)问“概括清代珐琅彩瓷生产的特点”属于“是什么”中历史概念内涵之类的深层问题;第(2)问的第一个小问“说明18 世纪后半期英国‘新式商品’的形成过程”属于“是什么”的浅层问题,而第二个小问“分析‘盎格鲁热’的影响”则属于“将怎样”的深层问题。
在综合两则中外史料的前提下,可以从“求同”“求异”或“求异同”的角度,设计材料间紧密关联的问题。“求同”问题,主要设置考查针对同一时段的中外历史事件或现象彼此共性的问题。如例题第(3)问“就世界近代史上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现象,谈谈你的认知”,它由同一时段“世界近代史”、中外历史现象“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现象”和共性问题“认知”三个部分共同构成。“求异”问题,则侧重于设置考查同一时期的中外历史事件或现象彼此异性的问题。如将问题设计为“就世界近代史上东西方文明冲突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不同原因”,此时该问题便由同一时段“世界近代史”、中外历史现象“东西方文明冲突的现象”和异性问题“不同原因”三个部分共同组成。“求异同”问题,显然是设置考查同一时期的中外历史事件或现象彼此异同性的问题,比如问题“就世界近代史上东西方文明交融与冲突的现象,分析其异同点”。总之,不论以上哪种问题设置,都是考查中外历史事件或现象由此及彼的横向层面问题,相比单个纵向层面问题,更具宏观的特点。
从问题设计“中外关联”的命制原理看,在解答“中外关联”类历史试题时应注意哪些方法呢?若是解答纵向层面问题,则分析、思考、组织答案应以中国历史内容为主,并辅以世界历史信息;又或者以世界历史内容为主,并辅以中国历史信息。若是解答横向层面问题时,则分析、思考、组织答案应同时兼顾中国与世界历史内容或信息,二者大体上做到“平分秋色”。
参考答案,是试题命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中外关联”类历史试题,在参考答案的组织形成上也同样遵循“中外关联”这一命制原理。若对其分解,可从两个方面解读:
答案中不仅要有中国历史内容,也要有世界历史内容,解答时应将二者有机结合,它们可以是显性结合,也可以是隐性结合。比如,例题第(1)问答案“注重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属于隐性结合的答案,其中“(清代珐琅彩瓷生产)技术的传承”的表述说明其既继承了明代“釉下彩技术”,也有对“西亚(技术)”的吸收,而“技术的创新”则是糅合了“中国青铜器、瓷器工艺”制作特点、明代釉下彩技术和西亚珐琅器技术的优势而推陈出新的。第(2)问第一个小问“形成过程”的答案“从仿制、改造以中国奢侈品为代表的亚洲商品到实现创新,制造出英国的新式商品”,则属于显性答案,其中“仿制、改造以中国奢侈品为代表的亚洲商品”的表述,只是对材料“以中国商品为代表的亚洲奢侈品”“仿制东方奢侈品的方法”“吸收其特点并加以改造”等几处涉及中国历史内容的浅显加工;同样另一句“实现创新,制造出英国的新式商品”,则是简单整合了材料“英国的制造商和工匠们”“制造出了全新的、为市场所追捧的、具有英国风格的产品”等有关的世界历史内容。
这是强调答案内容的关联度问题 ——“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一方面,要能从中国(或世界)历史关联到世界(或中国)历史,实现中外历史的有效连接。比如,例题第(1)问答案“适应海外市场需求”,其表述正是从“清代珐琅彩瓷生产”关联到“欧洲等海外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能从小(或大)历史关联到大(或小)历史,实现大小历史有机统一。比如,例题第(2)问第二个小问“影响”的答案“带动了英国的产业技术创新,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世界市场(世界体系)的形成”,其表述是从小历史“英国产业技术”关联到大历史“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再如,第(3)问答案“文明交流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东西方文明都对彼此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表述是从大历史“文明交流”关联到小历史“东西方文明贡献”。
通过对参考答案“中外关联”命制原理的分析,在解答“中外关联”类历史试题时应注意哪些方法呢?首先答案要符合“中外结合”要求,既要含有中国历史的内容,又要含有世界历史的内容,视具体情况可以是显性的结合,也可以是隐性的结合。其次答案要符合“彼此关联”要求,可以是中、外历史的相互连接,也可以是大、小历史的相互关联。
综上所述,“中外关联”类历史试题,在试题情境、问题设计和参考答案等诸多方面有其特殊的命制理路及相关要求,尤其是“中外关联”的原理贯穿试题始终。三轮复习阶段,教师在指导学生针对此类试题进行解题训练时,若能使学生深谙其中试题命制原理,并能总结其重要解题方法,以及不断强化合理演练,学生便可在高考考场中以更好的心态应对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