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联盟的探索

2022-12-27 08:47高世博文高士凯
高教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土木交叉学科法学

鲁 正,高世博文,高士凯

(同济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上海 200092)

一、前言

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更新与提高的当下,掌握多种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不仅可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工作需求、解决跨学科复杂问题,还可以更好地激发自身创造力,利用自身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进行多方位自我提升。各所大学紧跟时代需求,探索并深化不同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开拓出以下几种培养模式:开设各类选修课、设置交叉学科课程、双学位及辅修学位、建立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实验区以及跨专业研究生推免等。几种培养模式中交叉人才培养实验区正是复合人才培养的创新点及热点。笔者从自然科学(土木工程)和社会科学(法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入手,通过分析交叉学科的困境和发展方向,提出建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联盟的设想,参考国内外成功的人才培养联盟案例,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联盟构建思路、目标及具体措施。

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联盟的意义和必要性

交叉试验区及其代表的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两个优点。首先,交叉实验区可以使高校教学科学化。交叉实验区是由多所学院联合进行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打破了专业界限,由学科中心型转变为学科综合型,具有人才培养体系化、学科关联性强、培养计划合理等多种优点。交叉实验区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知识的碰撞,推动学术思想交流与融合,使受教学生知识结构改善,创新研究能力提高。其次,交叉实验区还可以促进学科自身发展。交叉学科的科研问题需要具有广博知识和开阔眼界的复合性人才来解决处理,本质上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整体性的变革[1]。交叉实验区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在该领域继续深耕,推动交叉学科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学科内部良性内循环。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至今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如何将某一所高校的交叉学科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到全国其他高校;第二,如何持续推动交叉学科发展,促使其自身不断良性优化,保持学科活力;第三,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综合能力的高端专业人才。不同高校及不同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交流与碰撞正是解决以上三个问题的突破口。

建立高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联盟,符合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各大高校间应打破较为封闭的传统教育体系,实现开放性的教育模式及成果的交流,依托各自已有的交叉学科培养模式,共同搭建高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联盟平台。交叉学科培养是依据一门以上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及应用上的特点彼此结合形成多学科双赢。通过交叉学科教育联盟平台,更多的学科及学科培养模式得以相遇并充分展示自身特点,孕育出新的交叉学科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三、国内外人才培养联盟的构成

国内外的众多高校联盟和行业联盟在组织结构、运行策略以及构建目标等方面各有特点,成功应对了自身领域的教育问题。笔者从高校联盟与行业联盟两方面分别探究国内外教育联盟的构成及特点,通过分析不同联盟在自身领域采取的有利于信息互通、资源整合、增强声誉和整体实力的特色性制度和方案,探索高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联盟的建设路径。

(一)高校联盟

德国高校在线教育起源于1971年开始的“教育摄像”项目,其中,以成立于2000年的“巴伐利亚虚拟高校”为代表的12所高校在线教学联盟,目前仍在接受政府资助并开展在线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对高校学科交叉联盟有以下三点借鉴意义。

一是完善的管理结构。巴伐利亚虚拟高校联盟内部的核心架构为主席团、计划委员会和成员大会,共同管理联盟日常事务。主席团是联盟的决策和管控核心;计划委员会主要协调各高校间的教学活动,并为主席团提供建议;高校代表参加每年一次的成员大会,讨论联盟发展战略,修订规章制度。

二是服务多种受众及建立教学资源库。虚拟高校联盟,针对在校生及社会公众提供三种不同的在线教学类型。传统型在线教学在性质和地位上与线下课程一致。智慧型在线教学,将成员高校的专业课程进行知识内容模块化定性,同质化模块整合,推动资源库的及时更新。开放型在线教学针对社会学习者,开设课程的教师可以获得来自基金会的项目拨款,以提升开课积极性。

三是成员密切联系、包容创新。联盟内部高校教师对资源库的更新实现了群体智慧凝聚,共同提升教学效果;多元教学评价方式促进了不同类型的在线课程,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实现教学目标。

(二)行业联盟

1997年,全美体育协会下设的学校健康部与国家教育协会下设的体育部合并,组建了美国学校健康与体育教育联盟( American Alliance of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AAHPE),制定和通过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两个领域相互合作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使卫生健康领域的工作人员与学校体育工作者共同合作,协同提升美国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养与运动能力[2]。AAHPE的特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多渠道传播自身理念。AAHPE提出学校体育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健康而非教育和社会动机,通过制作宣传片及资助体育研究者的方式,提升民众对健康的关注,用户外运动和自然游戏取代学校原有的体操活动。

二是极具包容性,为受众提供针对性服务。AAHPE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法律援助,确保优质的体育教育可以充分考虑不同群体需求并适合所有参与者。AAHPE鼓励残疾学生参加体育与健康运动,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鼓励体育教师与特殊教育教师、健康教育教师、健康辅助人员合作,创设既适应残疾学生的体育学习但又不会降低教学效果的体育教学情景[3]。

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联盟的构建路径

(一)构建思路

建立高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联盟应充分引导政、校、企合作,由政府组织牵头,高校、企业积极响应加入,各成员共同签署人才培养联盟章程,确定符合联盟实际情况的目标导向、管理结构以及运转模式。联盟内部加强成员合作,建立联盟自身的数据信息平台,推进各成员之间资源共享;推广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复合人才培养理念深化发展;定期开展论坛和竞赛等活动,推动各交叉学科的碰撞和发展。联盟向外部积极吸纳新设立的高校交叉学科成员,通过宣传推广已取得的交叉学科培养成果,确保其得到实际应用。谋求与国外设立交叉学科的高校的多方面合作,提升交叉学科人才的国际化视野。

(二)构建目标

形成学习和沟通机制。高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联盟是各高校自身交叉学科之间各取所长、合作共赢的组织。通过建立高校间的交叉学科核心课程、培养计划以及质量评价体系的全方位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可以打破高校原有的教学信息壁垒,加强高校间、学院间、教师与学生、用人单位与学校方面的沟通与合作,借鉴彼此的成功经验与发展规划,集全体成员的力量推动我国高校交叉学科的稳步发展与积极创新。

建立优秀培养方案移植机制。部分高校已经在自己擅长的学科领域完成了部分交叉学科的先行实验及成果总结反思,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成功构建交叉学科典型知识体系框架,提升了培养模式的可推广性和可移植性。通过高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联盟,可以更好地宣传和展示自身人才培养模式各阶段成果,达到在专业科目重合性高的兄弟高校间共同推广和实践相似交叉学科培养模式的目的。

包容开放、具有国际化视野。不同高校、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会存在极大的培养模式差异性。高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联盟应秉持包容开放的态度,积极吸纳新建立的交叉学科并开放自身平台及资源库,在多方面助力新成员发展。同时,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提出对复合人才的国家化视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交叉学科教育联盟为主体整合我国交叉学科教育信息后,可以为高校或组织更加高效地与国外交叉学科培养在信息交流、人才交流、访问调研等方面进行战略合作。

深化质量保证制度建设。建立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保障制度,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正常运行以及人才高质量输出的基础。高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联盟通过分析归纳不同高校在特定科目上采取的具有学院特色的人才保证体系,归纳出提高人才质量的普遍途径与特色途径,供成员高校根据自身需求建立或改善自身人才培养保障制度。

(三)具体措施

设立交叉学科论坛。通过定期开展交叉学科学术论坛,可以使各成员了解交叉学科的学术前沿及培养模式发展,推动学术和培养模式双轨提升。以论坛的形式更好地促进学科沟通和信息交流,让参会成员吸收同质化学科和差异化学科的培养经验。邀请外国交叉学科高校参与论坛,逐步提升联盟的国际权威性。

通过多媒体手段宣传推广。培养模式较为成熟的交叉学科,可以总结和梳理自身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记录自身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在改革探索和实践中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通过高校交叉学科教育联盟官网进行共享,便于联盟成员直观了解人才培养和交叉学科建设的特色和经验。

成立交叉学科资源库。针对交叉学科的基础课程和交叉核心课程,联盟按不同的学科类型收集并整理成员高校的在线资料。其内容导向性和组合性更强,更易于根据教学需求组合性融入专业性的教学设计中。此外,推动联盟教学资源的交互功能,教师从资源库中获取所需的各种教学资料和信息后,根据教学需要对资源进行修改和补充,并将新的教学资源上传至资源库中,供其他教师使用,促进教学资源高效共享,推动资源库内容与时俱进。

建立多方合作平台。联盟中丰富的科目种类及多样化的学科交叉方式是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联盟可以在其官网为学生、教师、企业、高校建立多方合作平台。多方通过平台发布需求,促进学科交叉研究高效合作及应用型转化。

五、土木-法学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联盟双向推动

以同济大学土木-法学交叉科目为例,分析某一具体交叉学科可以与联盟构成的双向推动关系。论证交叉学科与联盟得以共同促进、共同良性发展的积极效果,进而讨论联盟设立的可操作性。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联盟能够成为孕育新生交叉学科的温床,并推动已有交叉学科稳步发展和持续优化;不断丰富的交叉学科类别也可以提升联盟的丰富度及影响力。

(一)土木-法学专业对联盟的推动

同济大学从2013年创立“工程(土木)-法学”双学位复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经过六年的探索实践,已形成一套卓有成效的、具有可复制性的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同济大学正在以土木-法学专业为试点,探究交叉学科在跨校同学科及跨学科的移植和改进工作。

土木-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课程结构体系简要精炼、可操作性强,专业知识联系密切、互补性强。课程设置上侧重专业基础的扎实锻炼、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发掘、知识能力的实践性训练。专业实习上增强学校、企业、法院的多方合作培养,进行职业适应性训练[4]。同济大学广泛展开国内外调研,梳理和总结土木-法学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脉络,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联盟发展。

首先,向联盟提供“学制时间不延长,学生负担少增加,交叉学科双获益”的双学位复合人才培养要素。其次,通过联盟平台开展经验分享活动,推送工程-法学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成果宣传视频,提供成熟的工程-法学培养模式复制方案,并为有土木和法律交叉需求的企业及科研团队提供兼具土木和法学能力的复合创新型卓越人才。最后,依托平台加强各工科类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和科研交叉方面的交流合作,在“工程+法学”的共性知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添加各高校各工程专业的个性元素,探索形成多元化的“工程+法学”复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联盟对土木-法学专业的推动

联盟的交叉培养模式分享为土木-法学的推广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也增强了各个工科学校在人才培养和科研交叉方面的合作力度,加快了“工程+法学”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进度。联盟与外国高校的合作使土木-法学有了更多前往国外调查访问、人才交流的机会,依托国外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计划的进一步升级。联盟的成立可以促进“工程(土木)-法学”双学位复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在以下三个方面长足发展。一是在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推广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工程(土木)+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总结归纳其他工程类学科的核心培养方案并与法学有机结合,在广泛的工科领域推广与法学进行融合的双学位培养模式,探索更为广泛的“工程+法学”的双学位培养模式;三是吸取国外优秀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经验,培养具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专业人才。

六、结语

当下,社会对解决跨学科问题的复合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高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急需经验互通以实现优化升级。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成熟的人才培养联盟的案例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联盟构建思路、原则及具体措施方面的可行方案,并以土木-法学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联盟的双赢设想展现了联盟自身具有的体系优越性。希望可以通过本文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联盟的探索,深化各高校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交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对交叉学科的发展起到良性推进作用。

猜你喜欢
土木交叉学科法学
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法学学科简介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浅谈开放教育法学思维的培养
畅通法治人才的培养端与需求端——深化法学继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法学视角下分享经济可持续发展探析
浅析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
哈佛大学《Harvard gazette》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