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历史观整合历史内容 提升复习效率的有效策略

2022-12-27 08:49浙江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1期
关键词:普鲁士德意志历史观

浙江 王 麒

在高中历史复习课中,笔者发现学生所掌握的历史内容十分零散,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较为孤立,难以构建起关联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内容整合、联系起来,成为了提升历史复习效率的关键问题。大历史观是指用高维度视角从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来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观,它倡导将历史放在长时段进行考查,强调对历史内容的整体把握,同时在意细节,并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比较现实与认识未来。教师将大历史观引入高中历史复习课,能够引导学生将分散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在一定的主题引领之下进行整体性复习。本文以德国史的复习为例,探讨在大历史观的视域下整合历史知识,进而提升学生历史复习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主题为纲串联复习考点

教学主题可以起到黏合剂的作用,能够将分散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重新整合,而不是将历史知识进行简单的堆砌罗列。以德国史的复习为例,重点复习内容涉及宗教改革、1871 年德国统一、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欧洲的联合等,分散在不同主题的学习专题中。从大历史观的角度长时段的看德国历史,便需要设计出一个主题将这些内容串联起来,以呈现出德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位于柏林的勃兰登堡门,见证了德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德国的两次统一。所以,以此为切入点可以将复习的内容有效地串联起来。而德国的分裂、统一,再分裂及再统一,则是这条主线上的关键点。在这样的认识下,笔者将本课的复习主题确立为“从勃兰登堡门看德国的分裂与统一”,以引导学生在分裂与统一的视角下来整体把握德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二、话题领航剖析历史细节

以大历史观认识历史,需要在宏观把握历史线索的基础上,对历史的细微之处进行深入剖析。创设话题情境,可以在教学主题构建的主线框架内使复习内容更加鲜活饱满。在德国史的复习中,笔者设计了三个话题,以引导学生对所复习内容的细节进行充分的探讨。

(一)被掠走的女神像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勃兰登堡门上的女神像曾于1806 年被拿破仑的军队带回巴黎,1814 年反法战争胜利后,普鲁士又将其索回并重新安装在勃兰登堡门上这一史实,并进一步延伸拓展,使学生了解这个事件给普鲁士带来的深刻影响。

随后教师可呈现史料:正如科佩尔在《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中所说,“对德意志而言,拿破仑战争的性质实际上成了一场民族抵抗战争,而对这场革命的整个斗争就成了提高民族觉悟和加深民族情感的根源”。学生通过研读史料可以看出拿破仑战争促进了德意志民族的觉醒。而当时的德意志又面临着怎样的境遇呢?此时教师可进一步呈现“德意志的统一”示意图,引导学生透过邦国林立的版图,得出当时德国政治分裂、经济分散、亟待统一的结论,进而去探讨德意志统一的历史必然性。此话题以勃兰登堡门上的女神像为切入点,整合了普鲁士参加反法联盟、拿破仑战争给欧洲特别是给德国带来的冲击及德意志统一的历史背景等内容,从而将几处原本独立学习的内容在一个主题和一个时空范围里建立了联系,并进一步探讨了它们之间更深入的内在联系。

(二)花环中的铁十字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将视角聚焦在女神所持的权杖上,会发现权杖顶端的花环中有一个铁十字架,而这正是普鲁士的前身条顿骑士团的标志。教师围绕话题进行延伸:16 世纪上半叶,普鲁士接受了马丁·路德的建议,改奉新教,从由罗马教皇控制的一支军队逐渐转变成世俗化的普鲁士王国,在拿破仑战争促进民族觉醒的背景下,最终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而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这种因民族觉醒而实现的统一又给德国带来了什么呢?

此时教师可呈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示意图”和一战、二战期间德军穿过勃兰登堡门的老照片,引导学生认识德意志的统一加速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但也使德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更为强化,并最终走向了世界大战的深渊。此话题以女神像所持权杖的铁十字图案为切入口,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普鲁士的发展史,整合了宗教改革、德意志统一的过程、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等相关内容。学生可根据普鲁士由军队转变为国家,并通过战争而完成统一的历史进程,进一步理解德意志为什么会保留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以及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由此便以民族主义与国家统一的交互关系将这几处零散的知识点串联在了一起。

(三)硬币上的勃兰登堡门

通过展示二战后千疮百孔的勃兰登堡门和柏林墙的老照片,学生可知此时的勃兰登堡门成为了东西柏林的一处边防检查站,一分为二的柏林成为了美苏博弈的牺牲品,教师进而启发学生思考:再一次分裂的德国又该何去何从呢?

随后可呈现材料:正如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会见与思考》中所说:“一个善良的德国人,不可能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一个善良的德国人知道他不能放弃走向欧洲的决定。”学生不难看出战后德国的选择是在“冷战”的背景下寻求欧洲的联合,同时对极端民族主义进行反思。这可在20 世纪50 年代欧洲开始走向联合的努力与实践中探寻到其踪迹。而这期间联邦德国运用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也为最终实现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这一统一方式奠定了基础。1990 年10 月3 日,勃兰登堡门再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人们在这里欢腾鼓舞,德国在欧洲联合的背景下再一次完成了统一。欧元是欧洲一体化进一步深化的产物,2002 年开始流通的欧元硬币上出现了象征德国统一的勃兰登堡门。

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德国统一与欧洲一体化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事实上德国统一的背后既是两极格局即将谢幕的缩影,更是法德等国之间就欧洲未来走向问题相互博弈的结果,在欧共体内部,法国主张推进经济与货币联盟建设,而德国意在加快建设政治联盟。德国统一后,欧洲联盟于1993 年正式成立,勃兰登堡门印在了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上面,这些都说明了德国的统一加速了德法等国主张的实现,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的进一步联合,德国统一与欧洲一体化可以说是一对交互作用的关系。这个话题整合了“冷战”、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欧洲一体化等诸多考点,引导学生将视线聚焦并整体把握二战后这个时段德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围绕欧元与勃兰登堡门来探讨德国统一与欧洲进一步联合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二战后德国为追求统一而积极促进欧洲一体化,同时进一步推动欧洲一体化这层逻辑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议题搭台把握历史大势

以大历史观考查历史问题,不能局限于对历史本身的探讨,更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来整合历史内容,进而认识历史的全貌,从中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在德国史的复习中,笔者通过创立教学议题引导学生归纳、对比德国统一的历史经验,并在对议题的探讨中审视当代中国的统一问题,以此搭建起过去、现实与未来之间的联系。

(一)纵向比较德国两次统一的不同方式

这个议题旨在引导学生对德国历史上的两次统一进行整体考查,从比较中找寻德意志统一的成功经验。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归纳出第一次统一是在民族主义引领下,由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以武力方式完成统一,而统一后极端民族主义被进一步强化,推动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并最终导致了德国再次分裂。第二次统一则是在欧洲联合的背景下,反思极端民族主义,大力发展经济,最终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统一后又进一步促进了欧洲的联合。通过对比,学生能够认识到两次统一的差别。在方式上,第一次是武力统一,第二次是和平统一;在推动力上,第一次是极端民族主义,第二次是合作联合;在结果上,第一次统一埋下了战争的隐患,第二次统一则促进了德国乃至欧洲更大的发展。学生从中不难得出结论,德国历史上第二次统一的道路更值得借鉴。

(二)横向比较德国统一给祖国统一带来的启示

这个议题旨在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引导学生用从德国统一总结出的历史经验来审视当代中国的统一问题,并进一步整合当代中国的“一国两制”与“海峡两岸关系”等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看到德国坚定不移的谋求国家统一的历史大势,认识到要坚决打击台独势力、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形成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应坚持改革开放提升自身综合国力、在不放弃使用武力的前提下谋求以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坚持“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积极发展海峡两岸合作关系、营造对话协商的环境等历史认知。通过对这个议题的探讨,使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以大历史观整合历史知识,教学主题是骨架,教学话题是血肉,教学议题是筋络。教学主题的确立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线索,教学话题的设立有益于学生深化理解历史的细节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教学议题的创立有利于学生在整体把握历史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学习。大历史观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复习课,具有跨度大、范围广、认识深等特点,串联起来的知识点颇多,有助于历史知识的整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打开历史学习的思路,使学生的复习由碎片化的复习方式转变为整体性的复习方式,从而有效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

猜你喜欢
普鲁士德意志历史观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普法战争的起因及影响分析
普鲁士18世纪对华贸易银币初探
寻根消失的普鲁士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天命历史观的思想来源——兼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的天命历史观
《教师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学习教学》评介
在德意志的阳台上
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