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行 “史”中见美
——高中历史课堂中艺术史教学策略初探

2022-12-27 08:49广东胡家广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1期
关键词:艺术史艺术作品美育

广东 胡家广

随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和“五育并举”理念的提出,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与思路。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美育教育,成为一线教师新的课题。在过往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中艺术史部分的内容经常被简单化处理,甚至被“一带而过”。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教师觉得自身的艺术修养不足以撑起高质量的艺术史教学,二是觉得这些内容无关高考大局,不值得花费精力。但美育教育是培养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必备要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必要途径。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美育就是以审美的方式育德。艺术史的内容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从历史的角度切入,让学生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历史。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美的历程”,艺术作品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曾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每一件艺术作品背后,都表现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特点,而且很多艺术作品中含有大量的文本资料,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对于历史教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历史教师不仅要盯着那些“主干”知识,还要利用艺术史部分的内容进行历史教学。

一、尺度:是历史中的艺术还是艺术中的历史?

在设计艺术史教学环节之前,首先应对历史与艺术进行科学的定位,艺术作品是历史中的艺术还是艺术中的历史?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艺术史教学就是美学教育在历史学科专业中的有机渗透,即在同一教学过程实现多重育人价值和教学目标。毫无疑问,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达成应占据主导地位,美学素养的培育是次要目标。例如,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 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以及第12 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在内容方面与艺术史联系密切,非常适合渗透美育教育。但是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尺度,有部分教师在讲授类似艺术史内容多的课程时,会过分追求艺术赏析而忽视历史教育。艺术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应是“艺术中的历史”,艺术审美属于第二位,历史信息居于第一位。艺术作品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是历史的素材,是呈现历史多面相的一种方式。教师应避免越界而破坏历史学科教育与美学教育的主次关系,艺术史教学在培育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更应结合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笔者以《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课为例谈谈高中历史课堂艺术史教学的实施策略。本课有大量涉及书法艺术的内容,如隋唐时期书法的发展演变、代表作品艺术赏析。笔者在教学中简单地梳理了书法发展的历程和代表人物后,选用了颜真卿的《祭侄稿》进行深度教学,力图把艺术审美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在授课中,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请同学们观摩这幅书法,谈一谈自己直观的感受。

(2)你知道这幅书法作品的历史吗?这幅字甚至有大量的涂抹痕迹,却为何能被称为是“天下第二行书”?

(3)通读完这篇祭文,你有何感想?

《祭侄稿》这幅书法作品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前两个问题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去谈自己的直观感受。这种个体的主观“直觉”,类似于我知道很美,但是不会用语言形容。其实就是对美的一种洞察与主观体悟,笔者引导学生尝试去描述这种艺术之美,然后再从这幅字的书法技巧与特点推进教学。

笔者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解读这幅书法作品存在涂抹痕迹的原因,了解它的历史背景。笔者带领学生阅读整篇祭文后,引导学生感受颜真卿激愤难平的心情,感受他对侄子颜季明的深厚感情。正是因为内心情感的激荡,才出现涂抹痕迹。这幅作品的历史地位并不在于其书法技巧,而是作品内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多数学生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都能体悟到这幅作品背后厚重的历史,它书写了安史之乱背景下的家族惨剧,体现了颜真卿悲怆欲绝的家国之痛。

在《祭侄稿》赏析的教学设计中,笔者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又把这幅书法作品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利用书法的文本材料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一教学过程实现了历史核心素养与美育培养的双重教学目标。艺术作品往往承载了厚重的人文历史,所以笔者把历史课堂中的艺术作品定位于“艺术中的历史”。只有在艺术史教学过程中确定好学科的边界,把握好历史学科知识与美学知识之间的尺度,才能让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二、效度:拓宽使用艺术作品的边界在哪里?

艺术作品多指书法、绘画、雕刻、雕塑等实物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艺术的边界大大拓展了,艺术作品的样态极大地丰富了。比如,经历时间沉淀的优秀电影、摄影作品等同样被认为是艺术作品,这对艺术史教学来说是件喜忧参半的事情,喜在艺术作品数量、类型丰富,教学资源充足;忧在使用艺术作品容易走进标新立异、泛化的误区。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艺术史教学的时候,既要灵活地运用各种的艺术作品,又要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更好地服务历史课堂教学。

笔者在讲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3 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笔者选取拍摄于1935 年的电影《风云儿女》中的精华部分,作为学生观察、了解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社会思潮变动的样本。这部作品带给学生的除了电影美学之外,还承载了厚重的爱国主义感情。电影的主题曲正是《义勇军进行曲》。笔者在讲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9 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时,鉴于很多学生对于物质匮乏、贫穷很难有切身的体会。在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借助“影像见证40 年”改革开放摄影作品艺术展的照片,瞬间把学生拉回四十多年前的中国社会,通过震撼人心的视听美学,更能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进而达成教学目标。类似的艺术史素材还有很多,比如涉及世界现代史内容的影像素材等。借助电影、摄影作品这类视听类艺术作品,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理解。

在艺术史教学中应遵循几个基本的原则:一是以服务教学目标为宗旨,艺术作品的选取一定是围绕核心目标进行的;二是以效度为前提,如果不能有效地运用在教学中,再新颖别致的素材也不建议使用;三是以效率为抓手,选取的素材能进行多角度的深入挖掘,从一个艺术作品素材出发,能设计出落实教学目标的一系列问题,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取舍:是“谋全局”还是“攻一点”?

艺术史教学的另一个前提是对教材内相关内容有清醒的认知。从岳麓版的教材编写体例来看,必修三中尚有两个单元内容专门涉及东西方文学、绘画、书法、戏曲等内容,这些内容有助于艺术史教学的开展,但是部编教材采用通史体例,内容安排上有了很大变化,尤其是艺术史的相关内容散落在各课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单元主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有必要对艺术史的内容做好取舍安排。

艺术史在考试评价体系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是客观现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真的把艺术史内容当“边角料”处理,教学实践中教材的主干知识理应居于核心地位,但在讲解主干知识的时候,艺术史内容的引入可以起到引发兴趣、活跃气氛、深化理解等作用。因此,笔者认为一般情形下不宜过分追求用艺术史的内容统筹教学全局,而是可在一些恰当的地方引入艺术史的相关内容,“攻”其一点即可。比如,在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 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其中关于民族关系的讲解就可以利用两幅艺术作品来展开,即《步辇图》和《职贡图》。这两幅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对少数民族人物身体形态刻画传神,从身体的姿态中看出他们对唐王朝、“天可汗”的态度,学生通过对这两幅画的观摩、探究,可以更直观地看出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方式能大大加深学生的理解。

所以,艺术史教学的内容要适当取舍,以服务核心知识讲授、理解为目的,在核心素养落地的同时兼顾艺术审美的培育,不拘泥于形式,可以是新课导入,也可以是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等。总之,艺术史教学的策略总体上应是锦上添花,而非喧宾夺主,但在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时刻不忘灵活运用艺术史材料,以更好地达成智育与美育的教学目标。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只要把握好艺术史教学的尺度,注重效度,取舍得当,多元选材,即可将这个看起来有些冷门的知识领域活化运用起来,在教学中实现审美素养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双重目标。

猜你喜欢
艺术史艺术作品美育
艺术史研究的锚点与视角
——《艺术史导论》评介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毛扎扎艺术史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