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鑫 樊启象 曹树琦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金华中医院,浙江 金华 32100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炎症性肠病的主要类型之一[1]。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为主,具有起病缓慢、易复发、迁延难愈等特点[2]。流行病学统计表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较前攀升,随着炎症性肠病发病率的增高,UC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在世界范围内UC的发病率为0.5~24.5/10万人,而我国的UC患者比例为11.6/10万人,呈逐年攀升趋势[3]。关于本病的治疗,西医主要以激素、磺胺类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为主,但缺乏特异性,临床疗效不佳,且易产生副作用[4]。因此,针灸等替代疗法治疗UC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工作者的青睐。本文将从UC急性期的病因病机、急性期的治疗原则以及针灸在UC急性期的应用等方面做以简要论述。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包括病因、病性、病位、邪正关系等。明辨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基础,病机的正确认识,可以使医者准确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为立法组方指明方向[5]。《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6]中指出:气滞、湿热、血瘀、痰浊是UC发病的基本病理因素,湿热蕴肠、气滞络瘀是UC发生的基本病机。共识中还指出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标实主要见于UC急性期,其病机可归纳为湿热蕴结于肠,久之郁而化热,损伤肠络,致使气机失调,血运不畅,肠道传导受阻,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便血等症状[7]。
魏永辉等[8]认为湿热瘀阻证是UC急性期最为常见的,主张急性期以清热化湿、调气行血、通络止痛为主。通过对78例UC急性期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发现,清化通络方可使UC急性期(湿热瘀阻证)炎症因子水平下降、肠黏膜组织得以恢复,从而抑制病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张娇娇等[9]认为湿热之邪乃致病之标,是局部痈疡形成的原因所在,虚中有实,虚实夹杂。陈树山等[10]也认为湿热内蕴为UC急性期的主要病机,在该病机指导下,运用清化肠宁汤治疗UC急性期患者,临床疗效满意。王师英等[11]认为湿热之邪是产生溃疡,导致UC发生的主要病机,其运用清热除湿法治疗本病,能减轻UC急性期患者的疼痛,缓解临床症状,同时还能促进溃疡的愈合,临床效果明显。
辨证论治是中医在把握病机的基础上将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是中医临床上对疾病认识和治疗的基本原则,亦是治病之关键。王庆国等[12]提出UC急性期的治疗应视具体病变特点,兼顾脾肾二脏,以清热化湿、疏肝理气为总则,治以祛邪为主,同时不忘顾护正气。马亦旻[13]通过对97例急性期UC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毒邪是急性期UC的重要致病因素,且毒邪易兼夹外感六淫之邪毒(如风、寒、湿、热、瘀毒)而致病,因而指出清热燥湿、凉血化瘀解毒应贯穿本病急性期治疗的始末,同时也强调应因人制宜,对病邪进行针对性处理。朱成慧等[14]对80例急性期UC患者进行研究发现,UC急性期采用清热化湿、祛瘀通络、健脾温中的治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升。黄娟等[7]运用具有清热解毒、止血化瘀的青白灌肠液对180例急性期UC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该法能使急性期UC患者的不适症状得以明显缓解,进而使该病的活动指数下降。屈杰等[15]提出了UC急性期的病理关键为湿热内盛,导致UC急性期的重要病理因素是瘀血阻络,主张清热化湿、活血化瘀,强调从湿热夹瘀论治。董筠等[16]认为湿热壅滞、脾胃不足是UC急性期的主要病机,在治疗上主张以清热化湿为主,顾护脾胃为辅,擅用黄柏、石菖蒲、苦参等,兼以收涩固护肠黏膜,促进溃疡的吸收、愈合。
综上可以看出,UC急性期的治疗首当明辨病机,UC急性期的病机多以标实为主,主要表现为湿热瘀滞,气血亏虚。因此在治疗上遵循“急则治其标”的治疗原则,予以清热化湿、祛瘀通络之法。
UC临床表现复杂,UC的病名在中医学尚未明确记载。因此,临床上很难将其与某单一的中医病种相对应,只能根据其临床症状的侧重程度将其归为“腹痛”“便血”“痢疾”“肠癖”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发现,中医学关于本病的病因主要从外感六邪、饮食内伤、情志不畅、素体本虚等阐述,而针灸治疗UC的疗效已在相关临床试验研究中得到初步佐证,这也为中医药治疗UC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3.1 针刺为主 针刺疗法以其简便易行、适应证广且副作用少的独特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的推崇。温学民[17]采用针刺合谷、足三里、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上巨虚、三阴交等治疗85例UC患者,取得满意疗效,总有效率为91.8%。王建英[18]认为针刺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肠蠕动的同时,使得肠黏膜得以修复和改善。其选用水分、曲池、足三里、中院、天枢等穴针刺治疗UC患者6例,有效率为100%。张勤良等[19]据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针刺治疗UC不仅能够调整异常的系统免疫功能,还能抑制局部炎性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纠正异常的免疫功能,降低免疫细胞对炎症的反应性作用,从而达到消除炎症,修复组织的目的。王允娜等[20]将70例脾肾阳虚型UC患者随机分为平补平泻针法组35例,温通针法组35例,治疗4周后,温通针法组总有效率为88.6%,明显优于平补平泻针法组68.6%,且温通针法组患者血清IL-6、IL-8改善更明显(P<0.05)。
3.2 针药结合 李红波等[21]将120例UC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结合组,每组各40例,其中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中药组给予芍药汤加减治疗,而针药结合组则给予针刺联合芍药汤加减治疗。治疗2个月后,对临床疗效比较,针药结合组总有效率为95%,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0%,结果表明针药结合治疗较针刺治疗以及中药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且远期疗效良好。黄海军等[22]对120例UC患者进行随机分组,针刺组40例,中药组40例,针药联合组40例。治疗8周后,结果显示针药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5%,明显优于针刺组67.5%、中药组72.5%,得出结论针刺联合芍药汤加减方可以抑制机体免疫反应,保护肠黏膜,改善肠道运动功能,调气血、化瘀滞,进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谢文松等[23]将130例UC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中药结合针刺组,经治疗中药结合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2.3%,显著高于对照组78.5%(P<0.05),得出结论针刺联合中药可有效提高UC患者Hb、Hct水平,改善肠道菌群和炎症因子,提高临床疗效。
3.3 针刺配合中药灌肠 刘丽花等[24]运用针灸结合中药保留灌肠的方法治疗UC患者1例,疗效显著。刘焕予[25]将96例UC患者随机分到对照组(西药治疗)及观察组(针灸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每组各48例,经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优于对照组81.25%,结果显示针灸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UC,疗效肯定。陈世芬等[26]将96例U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美沙拉嗪肠溶片)和治疗组(美沙拉嗪肠溶片+针灸+中药保留灌肠)各48例,经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 揿针治疗 揿针作为一种特色的针灸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方便,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纪岳军等[27]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揿针组(52例)和针刺组(48例),揿针组取双侧腹结、关元、天枢、阴陵泉及左下腹部压痛点、条索状反应物进行揿针治疗,针刺组取天枢、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治疗,分别治疗2个疗程。经治疗2个疗程后,揿针组总有效率为94.23%,明显优于针刺组75%(P<0.05),表明揿针治疗及取穴方案能够改善UC临床症状。
3.5 艾灸 谭琳蓥等[28]采用免疫法加局部刺激制备UC肠纤维化大鼠模型,发现艾灸能够调节UC肠纤维化大鼠CFB细胞内胶原的合成。葛维[29]研究发现艾灸天枢和足三里均能改善UC大鼠症状、体征和结肠组织形态学损伤,且艾灸天枢的治疗效果优于艾灸足三里;同时艾灸对UC的治疗作用可以通过控制MMP-1和TIMP-1的mRNA表达量来实现。罗廷威等[30]将60例UC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艾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隔日艾灸章门穴1次,每次30 min。治疗后,艾灸组在改善UC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理状态方面优于对照组。
3.6 温针灸 梁世娇等[31]将60例UC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30例,普通针刺组30例,连续治疗4周。发现温针灸在改善患者腹痛、腹泻、脓血便主要症状方面明显优于普通针刺。李冰[32]将60例UC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30例和常规针刺组30例。结果显示温针灸组总有效率89.66%,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刘芳芳等[33]将16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例(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口服+温针灸治疗)和对照组8例(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口服),治疗45 d后,结果表明温针灸对治疗脾肾阳虚型UC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目前,关于UC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多数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各种诱发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遗传、精神、情志因素的刺激、不规律的饮食、过度的劳累以及继发于各种感染之后。由于本病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等特点,世界卫生组织将UC列为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34]。阻断炎症反应和调节免疫功能是当下西医药物治疗UC的主要手段,但复发率高、副作用大,患者痛苦大。因此,为寻求更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中医药、针灸治疗本病成为我们研究的方向,以期运用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UC的治疗上寻找突破口。针灸治疗UC有针刺、揿针、温针灸、艾灸等多种治疗方式,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其临床疗效肯定。针灸治疗UC能改善肠道菌群和炎症因子,帮助肠黏膜愈合。
关于针灸治疗UC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关于针灸治疗手段的探讨多局限于个案报道和简单分组对比观察中,样本量相对较小,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是今后UC针灸治疗的方向;二是由于本病的病机并非十分明确,中医药、针灸对本病的研究相对局限,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针灸及针灸结合其他治疗方式对于UC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层次的探讨和挖掘。综上所述,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针灸治疗本病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信随着生物医学及科技水平地不断发展,UC的治疗会不断深入和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