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维娟,冯秋霞,杨忠思
(青岛市中心血站,山东 青岛 266021)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20多亿人曾接触过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2.57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78万人因HBV相关疾病而死亡[1-2]。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5%~6%,输血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之一[3]。在开展核酸检测(NAT)后发现,输血传播HBV的残余风险明显高于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传播风险主要来自于血清转换前的窗口期、变异病毒株和隐匿性HBV感染(OBI)等3个方面[4-6]。 OBI成为输血界研究的热点话题,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 OBI 的认识也日趋完善[7]。本文就OBI定义、OBI在献血人群中的流行状况和输血传播HBV的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
早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报道了1例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HBsAg阴性的献血者,受血者在输入其血制品后感染了HBV,称为“隐匿性”或“沉默性”HBV感染[8]。2008年,在意大利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上,将OBI定义为:应用现代试剂检测血清HBsAg呈阴性,肝脏中HBV DNA呈阳性,不论血清中HBV DNA检测是否呈阳性。根据OBI的定义,肝脏内HBV DNA表达是最准确的诊断依据,大多数OBI病人肝内存在HBV DNA。但通常情况下,由于肝活组织较难获取,且其采集、冰冻、检测各环节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故目前人们通常将OBI定义为血清(浆)中可以检出HBV DNA而HBsAg 阴性的个体[9]。RAIMONDO等[10]在对OBI进行生物学研究时将其定义为:受感染个体血液中检测不出HBsAg或抗HBsAg抗体(HBsAb),肝脏中存在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或血液中可检测出HBV DNA。目前根据血清学特点,OBI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即血清学阳性OBI,指血清中HBcAb呈阳性和(或)HBsAb阳性;血清学阴性OBI,指血清中HBcAb和HBsAb均呈阴性;两类病人肝内HBV DNA均呈阳性,而血清HBV DNA阳性或阴性[10]。
OBI作为全球性健康问题,其分布与HBV感染率及研究人群相关,流行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人群特征。流行率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受血清学和NAT方法的灵敏度影响,现商品试剂盒HBsAg检测下限为50 U/L,研究发现采用更敏感HBsAg试剂盒(检测下限为5 U/L)对前者阴性样本再次检测,有1%~48%结果为阳性;另一方面商品试剂盒检测S区逃逸变异能力的不同,导致流行率差异较大[11-13]。不同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不同(血清学和病毒学)、诊断的样本不同(肝组织和血浆)以及研究人群不同,不同NAT试剂HBV DNA检测下限的差异以及宿主特征(年龄、性别、获得HBV感染的危险因素等)和存在其他肠外感染(HCV、HIV感染)差异,均会导致流行率的差异。
已有研究显示,西方国家献血者中OBI流行率为0~22.7%[14-16]。最近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OBI流行率与HBcAb的血清学状态有关,HBcAb阳性受试者OBI流行率(51%)明显高于HBcAb阴性受试者(19%)。而对HBcAb阳性人群结合HBsAb状态进行分组评估的结果显示,176名HBsAb阴性-HBcAb阳性受试者中OBI流行率为43%,而257名HBsAb阳性-HBcAb阳性受试者中OBI流行率为51%[17]。西班牙研究发现,OBI阳性率为1.5%,27例献血者中3例为HBsAb阳性-HBcAb阴性,4例为HBsAb阴性-HBcAb阳性,其余20例为HBsAb阳性-HBcAb阳性,为减少OBI的危害,HBsAb阳性-HBcAb阳性的献血者应强制进行NAT[18]。
2008年,CANDOTTI等[19]对所有来自欧洲的献血者进行了多中心队列研究(欧洲5个血液中心和南非2个血液中心),在2 003 974名受试者中,74名被确诊为OBI,其中72名为HBcAb阳性,40名为HBsAb阳性;74例OBI病人的病毒学特征:HBV DNA载量介于不可量化(13例)和5 640 kU/L之间,14例为A2基因型,43例为D基因型,17例未分出基因型。2014年,KILEY等[20]在澳大利亚进行了类似研究,在2 673 521名献血者中检测出42名OBI。英国在近10年内共检测出655名HBV感染的献血者,其中25名为OBI,研究者认为采用24混样的NAT模式每年至少有13名OBI漏检,OBI已成为英国传播HBV最大的危险因素[21]。而喀麦隆和日本两国献血者中OBI的感染率分别为0.10%和1.94%,都远远低于苏丹的16.48%[22-24]。
国外曾报道输注OBI献血者的血液制品传播HBV的病例,该情况非常罕见,OBI经常表现为低水平的病毒血症期与血清中HBV DNA缺失期交替出现[25-27]。因此,OBI病人潜在的感染性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波动且感染性很低,这取决于输入的病毒剂量(病毒载量×输血浆量)、献血者和(或)受血者体内是否存在HBsAb以及受血者的总体免疫状况[27-30]。CANDOTTI等[31]发现3名来自斯洛文尼亚的HBsAg阴性重复献血者,通过NAT没有检出HBV DNA,导致9名受血者感染。这推翻了先前的认知,原认为最小HBV感染剂量为20 kU/L。WEUSTEN等[32]认为,接受大约3 000 U/L HBV DNA的血液就可感染HBV,为防止HBV通过输血传播,需要降低目前核酸试剂的最小检出限(3 400 U/L)。TONZIELLO等[33]报道1例免疫抑制病人,因输注HBsAg阴性但HBV DNA阳性的血液(约50 kU/L)而被感染HBV。2015年,在意大利发现了2 例输血后获得肝炎的病例,且供受者HBV 序列高度同源[34]。
为进一步降低HBV输血传播风险,我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2015年就要求全国血站对献血标本全面推广NAT,目前采供血机构采用酶免和核酸检测相结合的筛查模式。莫艳萍等[35]对湖州地区献血者OBI的感染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在对60 107人份血液标本进行实验室筛查中出现52例HBsAg阴性-HBV DNA阳性献血者, 经随访后27 例血清学未见显著变化, 确诊为OBI,OBI 检出率0.04%。徐利强等[36]研究结果显示,45 551份无偿献血者样本共检出44份HBsAg阴性-HBV DNA阳性样本,42份为OBI,2份为窗口期感染,OBI检出率0.90‰,32份OBI样本HBV DNA定量小于20 kU/L。陈丹[37]对平顶山市无偿献血人群OBI情况分析时发现,当地 OBI 发病率为 0. 09%。国内多名研究者发现,OBI感染者病毒载量低,以HBcAb阳性为主要血清学表现形式,ELISA法检测献血者血清结果呈假阴性是导致受血者感染HBV的主要途径,经NAT后HBV残余风险可显著降低[4,38-39]。余占娟等[40]采用风险评估模型计算HBV的输血残余风险,发现ELISA检测后的输血HBV残余风险为28.2×10-5,NAT为13.0×10-5,NAT检测可大幅减少HBV输血感染残余风险,部分OBI献血者HBV核酸浓度较低,这对NAT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表明,选用灵敏度更高的单人份NAT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 OBI 标本的检出率,降低经输血传播 HBV 风险[41-42]。条件允许下可进行多次重复试验,增加样本提取量以提高检测灵敏度,亦可利用巢式PCR或者实时PCR技术进行DNA测序[43]。
积极响应WHO输血安全战略,从以下方面有效预防和减少OBI等输血相关疾病的传播。
(1)对献血者在献血前进行精细化健康征询及相关知识讲解。BEYKASO等[44]报道,在有多个性伴侣、有肝炎家族史和纹身等人群中OBI比例明显增高。通过健康征询,对献血者的健康进行初步判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高危人群进入下一个献血程序。
(2)应加大重复献血队伍的组建力度。与初次献血者比较,重复献血者接受无偿献血的相关知识相对丰富,懂得如何规避风险,重复献血者的血液HBV检测合格率较高[45]。
(3)加强和提高血液检测工作质量是提高输血安全、减少OBI传播的有力措施。实验室应建立一系列的质量监控指标,以监控和评估检验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从而建立本实验室的质量监控指标体系[46]。
(4)为了避免输血传播OBI的风险,应积极提倡合理用血,正确使用成分输血,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在严格加强血液筛查工作的基础上,及时有效地对血液及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处理。
(5)重视新生儿HBV感染的母婴阻断及婴幼儿疫苗接种,对HBsAb阴性人群的健康教育,及时补种乙肝疫苗。邓雪莲等[47]在对血清学阴性HBV感染献血者研究时发现,成年人预防发生HBV感染的重要措施仍是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目前OBI是输血感染传播HBV的重要因素,提高血液筛查试剂灵敏度是检出OBI的关键,应考虑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献血者归队血液筛查时可增加HBcAb检测项目,对OBI献血者建立定期随访制度。OBI对于血液安全的影响及其程度目前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分析,各地区应对OBI献血者及受血者进行详细的临床调查及长期的跟踪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