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亚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政治与历史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1],话语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话语体现在知识性和价值性两个方面,课堂话语是教育双方的重要纽带。知识性和价值性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整个过程中,知识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价值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知识的传授需要价值引领,价值的传递需要知识作为载体,最终的目的是入脑入心入行,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知识是载体,价值观是目的,将价值观的引导寓于知识传授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重视话语内容的知识性,也要善于彰显话语目标的价值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知识性和价值性上面临不同程度的教学困境,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实施改革,而“话语是‘课堂革命’的必然‘存在’”[2]。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使命除了增强学科知识体系,还要提升价值理念,正确认识和把握知识性和价值性的辩证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以知识的特性出现并贯穿课堂的始终,知识性话语解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的结合点,为价值性话语打下坚实的基础,适时通过价值性话语升华,实现思想理论知识性话语和价值性话语的双向转化和深度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前做到文本话语与社会话语统一,做好学情分析,以问题为导向,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内容,再经过学生头脑的加工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时指导他们的行为举止,做到真学真懂真信。课堂做到教材话语与政治话语的统一,教材的理论体系是授课的主要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再结合国内外政治热点新闻让学生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课下做到理论话语与生活话语的统一,课堂的知识不只是为了识记,更为了应用,切实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和难题,知和行合一,才真正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肩负双重使命,同其他课程一样具有知识传递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价值引领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将话语的知识性和价值性融合,在备课过程中做到文本话语与社会话语统一、在课堂的授课环节做到教材话语与政治话语统一、最终以学生的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统一达到最终的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前要重视备课过程,而备课的重要内容是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明晰思想政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关系,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涵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3],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直接关系思政课教师对教材话语的理解程度,在经过话语转换才有可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懂、讲深、讲透,把“真理的味道”讲出来。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心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关注每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写作目的、思想原貌、论证过程,从文本的字里行间理解其内在逻辑,学习其思维方式,感悟其人生价值,领略其思想魅力,汲取其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话语的第一手资料,要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读懂弄通是第一要务。教师利用原著的文本话语增强马克思主义知识储备,丰富教学设计的内容,引证思想理论的源头,准确掌握精神实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其次,通过读懂弄通原著回答和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指导实践,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敢于直面学生关心的各类社会问题,“研读经典可以更深刻而透彻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4],通过原著的文本找寻问题的解决思路,运用好唯物主义辩证法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回答时代的问卷,解决现实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经历多次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还能不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理论的穿透力,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5]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经过教学设计环节做到文本话语与社会话语统一,不但能够明确问题导向,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查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此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知识性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原著文本和社会现实相结合,从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为切入点,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寻解决国家建设的方法,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马克思主义“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6]正视社会现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特性之一,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一个无限发展的学说,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学懂读透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首要任务。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阅读文本话语提升理论素养,不断更新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在教学设计中以问题为导向设置思考,并尝试用文本话语解决现实问题,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就价值性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原著文本和社会现实相结合,可以很好地辨别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剔除错误思想干扰和侵蚀,凸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魅力。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有效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授课过程中才能深深感染学生,一改教学方式“工具化”的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虽然是完备的知识体系,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却需要根据社会现实不断丰富和创新的过程,要“因时而化、因时而进、因时而新”。通过不断持续和深入地读原著,才能将感性认识逐渐升为理性认识,融会贯通,把握精髓要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学以致用、明辨是非,立场坚定。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方式,课堂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知识的接受程度和价值的引领效果,教学过程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在教学导入、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到教材话语与政治话语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一门非常深刻、全面的学问,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任何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不断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要理清四门课程的逻辑脉络,熟悉课程之间的关联和教材话语。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打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的知识结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属性和内在特质”[7],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过程本身就是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任何片面地解读和曲解都不可能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讲清、讲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要求教师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结构不断探究,对四门课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有清晰的理论阐释,对课程之间的教材话语体系有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内容离不开政治话语,马克思主义异于其他理论的关键在于其“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思想,而社会主义中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衡量政治工作的主要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围绕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展开,密切结合中国的现实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立足我国的国情和现实,讲清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解释好最新的理论成果如何能够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需要联系国内外时事新闻深化和论证教材话语,帮助学生关心和理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坚定政治立场,确立政治导向,创新政治话语,严守政治底线,强化政治担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话语的质量直接关系受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掌握和运用,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才培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教材话语与政治话语的统一,不仅能够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性和科学性,提高培养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能够关注国家大事,涵养家国情怀,提高政治站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将国家的命运和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政治话语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是课程不可或缺的内容,教材话语也涉及不少课堂话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适时强化课堂话语,将教材话语和政治话语不断融合。在课堂活动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社会热点和时事新闻融合教材话语中,为晦涩的教材话语呈现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既解决学生面对现实问题的疑问和困惑,又能提高对教材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清醒地认识,熟悉国情民生,培养家国情怀,树立爱国报国之志,勇担民族复兴大业。《共产党宣言》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特征,正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最好条件,课堂中的政治话语讲清楚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党和国家的“答卷”效果坚定价值信仰,构建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共同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几经修改,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教材作为学生了解课程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授课中需要引导和强化教材话语的内容,体现课程的知识性。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浪潮,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断尝试适合大学生的教学模式,娱乐化思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产生了一定影响,尽管融入娱乐元素一时可以增加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直接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如果一味迎合学生的娱乐偏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体系必定会不断弱化,造成知识碎片化,更助长大众的娱乐心态,从而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在课堂中重视时事政治的讲解,在掌握知识体系基础上的深层次思考,养成自觉向书本学习,用时代发展要求警醒自己。
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单单强调课堂教学的效果,更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后的时间,教师需要在课后的教学评价、实践教学、生活世界等方面做到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的统一。首先,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受到课程评价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导向与教育目标密切相关,评价过程实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没有针对教育目标设置的教学评价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设置指向性的考核标准有利于实现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统一。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知识巩固的有效方式之一,设计有效的评价标准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的评价标准要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具体指标中需要有理论和实践两种的评价方式,在理论话语的评价指标中,需要将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能力作为考察的对象,在实践话语的评价指标中,需要将学生外化的行为作为评价的内容,尽管实践评价标准很难界定和详细的规定,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也必须将其融入到课程的评价体系。其次,学习兴趣也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教学实践旨在强化课堂教学的知识提升,帮助学生将理论话语入脑入心入行。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探索“实践感悟+合作探究+研讨反思”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体验来检验理论话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和目标的实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关键在于提升理论深度,离开理论话语的实践会严重制约教学效果。最后,“生活世界”的举止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显得尤为重要,关注他们的生活世界是开展和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先决条件。教育源于生活,本应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的价值观通过长期稳定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表现出来。一个人的信仰可以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言语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能够无形中熏陶和影响其教育对象。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自身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下做到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相统一,不仅能够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研判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而且还能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获取学生的喜爱,展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感召力,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明确指出哲学家的使命“关键在于改变世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核心使命在于“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筑牢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并通过不断变化的环境证明其科学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需要用最新的理论话语正视国家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理论一旦被人民所掌握,会成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思想政治课理论话语要尽可能获得学生深入理解和高度认同,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贯彻“三贴近”原则,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以深度人文关怀温暖情怀,用中国的实践成就激发受教育者的信心。另一方面,学生在课下做到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的统一,不仅能够回答和研判现实社会的各类问题,科学客观地评价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深入剖析社会的热点事件,还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知识性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主义,是具有批判精神的方法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性,在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以学理之基引领价值,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要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10]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筑育马克思主义信仰,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武器。大学生经过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统一,厚植爱国情,激发强国志,引领报国行,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政治立场,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以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
总之,知识性和价值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种重要元素,然而现实教学过程更重视课堂的出勤率、抬头率和互动率,却忽视理论知识的深度、广度和效度,更疏漏价值性在内容、导向和方式上的引领作用,造成知识性和价值性面临双重困境。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出现诸多弊病,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转换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11],而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不仅需要话语转换,更在于话语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将话语的知识性和价值性融合,在备课过程中做到文本话语与社会话语统一、在课堂的授课环节做到教材话语与政治话语统一、最终以学生的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统一达到最终的目标。马克思主义是知识庞大的理论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的转换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要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和认同必须多读原著。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教师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社会现实出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思维的辨别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备课环节需要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伴随社会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为导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的实质和内容,找寻解决的办法,在课后也能够掌握和运用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方法,达到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研究已由宏观转向微观领域,与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教学改革相联系,拓展国际视野,探索真正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