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思宇,黄胜楠,李承彧,章 云
(沈阳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增加,对于如何高质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是研招单位需要思考的问题。近几年,有学者提出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提供创新创业平台、筹建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等方法,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1-4]。但是,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在培养模式、管理机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高等教育界对此展开了研究[5-7]。本文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培养模式,着眼于提升农艺与种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探索更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成长且具有战略性、前瞻性以及动态性的培养模式,以满足产业发展对于高层次农业人才的需求,为实现乡村振兴培养优秀农业专业硕士。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规定,国家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能满足行业实际工作要求的应用型、综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已经大于单一的学术型人才的需求量,专业学位硕士也必然成为硕士研究生的主体。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应用研究为指导原则,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强调职业性、实践性、应用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8,9]。在这个背景下,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成为了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最有效途径[10]。
产教融合是企业和院校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的深层次协作,有着提高院校办学品质、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保障、拓宽学员就业范围、助力农村振兴、促进农业现代化等诸多现实意义。产教融合培养模式遵循了校企合作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思路,已成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最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产教融合更加注重教育与产业发展形势的结合,也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6年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将“农业硕士”研究领域由原有的15个调整为8个,其中一个领域名称为“农艺与种业”,涵盖原有的作物、园艺、种业和草业4个领域。农艺与种业专业领域园艺方向的研究生培养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面向农艺与种业领域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等方面,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服务于园艺产业相关的技术研究、应用、开发、推广和职业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实践创新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同时,培养模式要符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需求,即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能服务于农业农村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是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宗旨和目标[11,12]。
沈阳农业大学是全国最早建立农艺与种业专业的学校之一,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农艺与种业专业依托园艺学学科所设,现已建立起了4个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观赏园艺、果蔬园艺、蔬菜园艺以及设施园艺。通过长期实践和摸索,学校形成了完善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并初步建立了面向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教育管理模式和办学特点,并总结了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经验。另外,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也注重于教育、研发与产出的整合,沈阳农业大学和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或创新性研发人才,强调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主攻方向、课题设置、课题研发以及培养方法上都具有产教融合的共同特征。但是受到教育环境和体制机制的约束,我国农艺与种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始终发展迟缓。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借鉴了比较成熟的学术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产教结合的深度不足,专业化程度也不高。
由于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原因,全国各农林类高校普遍存在招生困难或者考研分数线较低的情况,导致了高校在招生上存在很大的被动性,一方面因为报考考生难以满足招生数量,另一方面会有很多非农学相关专业背景的考生报名。这些学生中极少有和农业有关的成长经历,使得学生们缺少对“三农”问题的基本了解。
高校在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方式上区别不大,但学术型研究生以理论知识基础训练为主,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则应当以技能训练为主。但在课程安排上,能够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基础理论课程较少。在教学安排上,由于比较偏重基础理论方面训练,而实践环节较少,所以学生在对课程上学到的理论内容和实践能力的理解与灵活运用上尚有较大距离,降低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大多采取双导师负责制。但是实际的研究生培养则以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兼职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很小。虽然校内导师都有很高的学历,但是缺乏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学术型研究人员。而工作在生产的第一线兼职导师恰恰能够弥补校内导师的不足,因为他们生产实践经历非常丰富,能够满足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要求。但是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之间往往缺乏合作,导致部分校外导师省略了指导环节,只负责签字盖章,不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学生只有在实践锻炼中才能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是高校缺少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不能给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场所,实践几乎沦为形式,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
沈阳农业大学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调整有关政策,形成了“产教融合、项目绑定、过程控制”的研究生教育实践模式,并形成了校企协同培育应用型人才的新机制。学院还积极引导农艺与种业专业学生同科研院所、企业等进行深入协作,确立了合作创新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资源共享,与企业共同进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为涉农高校农艺与种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借鉴。
由于目前农业相关专业领域招生困难是一个普遍且长期存在的问题,农业院校等招生单位在招生过程中应该设置相应要求,招收一些与本专业相近或是有一定农业相关工作经验的生源。在招生形式上要重视质量与数量的平衡。即使提高招生门槛会影响生源数量,但是从培养效果来看,提高招生门槛对于农艺与种业专业领域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学校在学科建设上也要形成特色和优势,吸引优质生源。沈阳农业大学立足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建设有特色的的招生管理制度,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并形成了专业特色。2017年—2021年,农艺与种业专业全日制学位共招收了281名研究生,学生在园艺植物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新品种培育、高效种植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国家精准扶贫、农民脱贫致富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理论课程是学生培养的必要环节。但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科设置必须以实践应用为核心,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理论教学与实际运用教学比例,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在课程设置上,沈阳农业大学选出优秀的科技特派员、扶贫专家和优秀企业家作为课外老师,定期开展报告交流,使研究生了解、掌握生产一线的现状,让学生及时了解专业内的热点问题和前沿技术。在教学体系上,沈阳农业大学采用基础理论与实际生产结合的方式,校内导师主要讲授基础理论知识,校外导师针对理论进行相应的实践,将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以学分制作为毕业考核标准,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26学分,实践学分不少于6学分,学分标准充分体现了以园艺基本理论为基础与突出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
指导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所以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虽然在高校中有大量具有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师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导师,但是校内导师的实践经历往往较少。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必须采用以校内理论教学为主、校外实践教学为辅的双导师机制,以适应当前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满足企业对高层次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沈阳农业大学以项目合作为抓手,通过学校、学院和学科与校外单位、导师建立更紧密的联系。目前学校本专业共有校外兼职指导老师共47人,主要来源于20余家企事业单位,重点帮助指导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研究和毕业课题研究,并形成制度上的保障措施,开展创新实践系列活动,实施“课堂+基地”的教学模式、“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实践环节是检验理论课程掌握程度的最好方式。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实践基地,通过建立实践基地,高校可以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同时在实践基地的兼职导师可以现场指导学生。以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纽带建立的实践基地,既为企业解决了实际的生产技术问题,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得到了培养。沈阳农业大学经过多年探索,总结出了一套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路和方法,即与企业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场地充足、生产经验丰富等优势,学生发挥专业人才的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生产技术指导,既促进了企业的良好运转,又保证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为农艺与种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根据我国教育“面对现代化发展、面对当今世界、面对未来产业”的特点,严格落实教学质量第一位、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指导原则,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领域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具有一定园艺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实际运用和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体是要符合当前园艺产业技术发展需求,能够从事园艺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工作,能够为农村发展、园艺职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及管理部门提供专业服务的高素质人才。沈阳农业大学以培养实际出发,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制定了《沈阳农业大学学位授予标准》。该标准完全符合《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中对一级学科授权点的相关要求。从政治思想素质标准、基本知识及技能素质标准、基本能力素质标准、科技创新研究素质标准、学位授予基本要求5个方面提出了农业与种业具体学位授予标准。
本文结合沈阳农业大学实际,针对农艺与种业专业领域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通过产教融合,深化企业、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实践平台,构建灵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进一步建设“双师型”导师队伍,不断提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国家输送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农业技术人才。根据近5届毕业生调研显示,农业与种业专业毕业的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较强,连续多年研究生初次就业率96%以上,且多数在园艺领域内就业,社会用人部门反映学生业务能力强、团结协作精神强,在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推动区域园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