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连晶,王利平
(1.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上饶 334000;2.中共上饶市委党校,江西 上饶 334000)
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首次提出,其目的在于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发展。而职业教育应当做好相关配合工作,从农村实际出发,找到农村发展的需求为乡村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离不开职业院校的人才与智慧,涉农职业教育同样离不开乡村振兴的实践舞台。所以二者相辅相成,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做好涉农职业教育改革,形成校村发展共同体,让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自身的巨大作用。
要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乡村振兴是必然的。而对于乡村振兴而言,做好相关教育与人才吸引,“筑巢引凤”是关键。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教育对于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当下乡村建设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做好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乡村振兴战略也能够给职业教育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所以应当将职业教育更好地融入到农村地区的建设中,充分利用其在技术和资源方面的优势,做好农村人才输送的同时,也做好“新农民”的培训工作。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全的,乡村振兴需要职业教育的技术和智慧,而职业教育需要乡村的实践舞台,二者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做好乡村振兴事业。纵观我国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当中涉及农村农业的方面,围绕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从职业教育和地方经济的联合出发进行办学研究,到实践教学区的创建,再到乡村振兴方方面面的融合与实践,职业院校的探索和研究之路走了十余年。
就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现状而言,涉及到农村发展的骨干专业在定位方向上出现了偏离。校村之间存在脱离的情况,针对性较弱,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容易出现偏离。针对这种情况,对其服务实践存在的问题剖析如下。
就现代职业教育学校而言,在实践方面更加看重校企合作,在实际的乡村服务当中职业教育是缺位的。这种缺位导致了职业教育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没有融合新的业态和新农业的实际需要,对于当下农村建设的实际趋势和现实生活的实际需求也并不了解,可以说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相应的服务缺乏更深度的融合[1]。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与总结可以发现,新农村在建设当中会存在很多问题,单纯依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联合职业院校,否则将难以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所以学校需要先明晰农村发展的产业情况以及实际的农业需求,对于农村建设需要与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和要求都有清晰的了解,以便于职业院校精准对接和融入,给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和支持,同时也实现自身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事业当中,校村发展各自有相应的机制,所以造成了信息沟通方面的问题,,所有的设计与建设都是独立发展的,没有进行共享和共建。而且职业院校也没有将乡村建设划入自己的教育责任当中,乡村发展更没有将职业教育的振兴纳入到自身发展当中来,对其关注度不够。职业院校在服务新农村方面略显薄弱,相关服务平台和资源都十分分散,校村共同体的组织架构更没有形成。而校村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政府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实现学校、政府、企业等方面共同发展的架构,将校村共同体塑造成为产教融合与资源聚合的相关平台。对于职业教育而言,需要集合教师、基地与课程这些方面的优势资源,为乡村地区做好相关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同时也提供技术方面的服务,甚至是文化传承。对于乡村来讲,要给学校提供的资源当中要进行主动的对接和融入,共同做好平台搭建、组织创设、考核评价以及项目开发工作,真正实现校村共同体。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动力不足,同时还存在资源短缺以及路径较少等方面的问题,所以职业院校很难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当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在乡村振兴工作当中一般是处于缺位或者是功能窄化的状态,可以提供服务的项目也仅仅停留在社会培训方面,不但形式和途径都比较单一,而且能起到的作用也十分有限。所以职业院校在服务的路径上要遵循共治的思路,走产教融合的路线,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人才与资源,以更加主动的方式融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当中去,帮助乡村地区发展创意农业、特色的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业,打造一批更加懂农村、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以技术和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战略的规划与构想必须有相应的理念支撑。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能够主动介入其中,实现校村对接、整合与互助,构建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校村发展共同体,在实际的服务与发展过程中构建协同发展的平台,共同寻找更加多元的服务方式。同时乡村也要主动构建互动服务,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有项目一起研究,有产业一起发展,有家园一起建设,汇聚乡村与学校的力量并使之形成合力,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3.1.1 与政府对接
需要职业院校积极联系当地政府,充分了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的国家政策与地方的教育政策,让职业院校能够切实参与到乡村建设的规划,从全局着眼来做好乡村振兴的工作与服务。另外还要做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科学规划,做好农业与旅游结合的新业态规划,实现国家对于现代农业的新要求。而这些都需要职业院校能够走进乡村,走近农户,更加了解田园和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实际需求,助力农村地区建立复合型农业。
3.1.2 做好与乡村的合作
跟农村合作社进行对接,了解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通过不同周期、不同类型的培训来满足农民对于新发展模式的学习需要。职业院校需要主动前移深入到农村地区,培养出高素质的新时代农民。在农村大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当下,需要与职业院校共同努力打造一条旅游发展的产业链条,给乡村振兴技术赋能[2]。
校村共同体是基于乡村振兴的基础之上的,需要学校和乡村地区的需求进行相应的结合,整合相关资源与功能,进行实践与互动,让校园和田园接合的关系。所以在战略架构的设计上,要实现平台、基地、产教等方面的共建,实现人才与师资的共享共育。简单来说,就是学校和乡村之间实现人员的相互聘用,资源平台的互通共享,机制方面的共同构建,实现乡村建设上的共同体,打破校园与田园之间的壁垒,让师生、农民实现全时空无障碍实践,将乡村振兴贯彻到底。
涉农职业教育只有切实深入广阔的农村地区,切实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联合发展与帮扶,实现蓬勃发展。从这方面来讲,乡村振兴给职业院校发展提供了展示设想和能力的舞台,带动了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也给职业教育院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前景,在此前提之下为了配合农村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涉农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从本质层面来看,培养人才、发展人才、完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而乡村振兴说到底是乡村地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本质上来讲,二者是有共通点的,可以进行融合。职业教育融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为建设美丽新农村、打造活力新农业、塑造幸福新生活而努力,回馈与反哺职业教育本身,实现涉农职业教育与乡村共同发展。基于此,“校村”之间在机制方面的脱节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只有解决了才能够实现需求、功能以及实践互动等方面的合作,构建校村发展共同体。职业院校从乡村振兴中汲取营养,乡村发展则从职业院校中获取改革发展的技术力量。
院校与乡村各有发展机制,二者之间存在壁垒形成了各自发展的孤立格局,可以通过三级联动的方式来打破当下的格局,实现学校与乡村联合与资源共享。职业院校可以在乡村地区开设分校,与乡村地区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其分校和学院也可以与乡镇中心讲堂和村里讲堂联合起来,三方面联动共建平台,内部人员相互聘用。其中学校相关专业可以与农村直接对接开展项目,专业师生直接与农户联系,在人力资源等方面实现共享,校长可以出任科技村主任,村支书同样可以出任实践教学校长,校村在人才资源上互通有无,共同促进。
基地共用可以按照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执行。一方面做好基地整合,共建平台。实际的教学在乡村展开,以田园为校园,将产业作为专业进行研究,搭建以旅游产业为核心的田园实践基地,从讲解员培训到旅游打卡再到相关网校都需要配备相应的场地;另一方面,要在功能上实现资源共享。从产业的实际需求来构建实践区和专业区,做到产教融合,其功能区不但能够拓展兴趣,同时还能进行实践操作,能实现创业孵化更能进行对外服务,是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校村功能实训区域。
实现乡村振兴,构建校村共同发展机制,要做好产教融合。需要做好专业集群,将相关产业与专业联合起来,延长产业链并且提升其产业链的价值。比如说,推进生态旅游与其他业态的融合,推出相应的特色娱乐,结合特色娱乐的需求培育复合型的技能人才[3]。而这一构想的实施需要产教融合,依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与乡村的独特资源塑造特色乡村旅游胜地。
要实现校村发展共同体,就需要打破教师与农民之间的身份壁垒,教学服务二者可以和而发展,所以教师与农民之间的身份也可以进行转换,既可以是进行专业学习与实践的学员,也可以是指导示范的导师,还可以是正式上岗的员工,真正实现产学结合。所以需要在田园实践教学区开发相应的课程,实行双师共享,在乡村孵化创业实体,提高乡村地区的创业水平。
综上所述,只有深入了解和梳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困境与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校正职业教育的偏离问题,将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让其全方位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际建设当中。通过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给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产业与技术和文化的支持。而乡村也给职业教育拓宽了发展理念,深化校村融合的战略机制。通过对战略架构以及发展机制的制定和研究,驱动职业教育与乡村之间形成发展共同体,让乡村振兴成为学校发展的实践舞台,让学校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达成校村共进的理想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