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相娜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尹相娜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实验学校,山东日照276800)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则更加强调改变学生碎片化、浅层化的教学现状。基于此,深度学习理念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为此,笔者对深度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并立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展开了研究。而本文将结合笔者在研究中产生的认识,具体阐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并思考如何在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有效组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深度学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为了顺应这一要求,教师需要充分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知识创新能力。而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弥补机械、被动的浅层学习的缺陷。在初中语文课程中,深度学习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深入挖掘知识内容,并将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指出的是,深度学习并非否定和排斥浅层学习,而是强调在浅层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征,并结合阅读教学的内容设计具体的教学手段。这样能够逐步优化教学过程,使阅读教学更加契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阅读效果的提升。具体来讲,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意识缺乏主动。主动学习意识是帮助学生有效获取知识并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仍处于发展过程中,其自制力较差,并且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导致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甚至使阅读成了学生的负担。长此以往,必然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力。
第二,学习过程缺乏体验。语文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要素,这意味着在阅读中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的组织方法是比较单一的,导致学生只能接受比较枯燥的知识内容,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体验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学习过程缺乏发现。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依然在沿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当中,学生更习惯进行被动式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被告诉的多,主动发现的少。毋庸置疑,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必然难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理解。
第四,学习过后缺乏应用。“举一反三”是学习过程中的重点,而“举一反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迁移应用的过程。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过程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堂教学的完成即意味着阅读活动的结束,所以导致学生在阅读中缺乏深入地反思。
激发学生阅读热情是提升阅读效果的起点。尤其是在深度阅读中,更需要利用恰当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意愿。因此,在阅读教学起始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此改变文本内容的呈现方式,从而增强阅读活动的趣味性。同时,相对于单一的文字内容,情境化的阅读材料可以给学生提供直观性的指导。这样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以《智取生辰纲》为例。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出自《水浒传》,尽管学生了解与原著有关的文学常识,但很多学生并没有阅读过原文内容。所以对于选文,学生并没有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播放了一段多媒体视频,以此进行了教学情境的创设。具体来讲,这段视频出自1998年版的电视剧《水浒传》,在这部经典的电视剧中,通过演员精湛的演技将故事内容完整地呈现了出来,并且直观呈现了小说中的环境背景。毋庸置疑,影视剧是学生非常喜欢和易于接受的内容,所以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样化的,所以教师需要合理选择,以此来促进深度阅读的开展。
每一篇文本都蕴含了作者的情感,而作者的思想表达主要是通过语言符号实现的。也就是说,文本中的语言不但需要符合科学、规范的表达原则,更蕴含着作者独特的思想。尤其是在文学作品当中,作业更需要通过语言进行情景的描绘、情感的抒发、人物的塑造以及感悟的表达。因此,在初中语文深度阅读当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文本,以此帮助学生进行语言品味,这也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重要步骤。
在语言审美活动中,教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替换对比,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精准美。在一些经典的文本中都蕴含着精巧的字词与精妙的句段,而这些内容都是文本中的点睛之笔,沉淀着作者的情感与用意。以《天净沙·秋思》为例。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将文中的“昏”和“瘦”两个字进行替换,从而在对比朗读中感受这两个字中蕴含的情感。替换字词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原文的表达效果,领悟语言的魅力。第二,发生想象,感受语言意韵的美。借助想象可以将语言营造的画面进行还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和作者的深层对话,并体会其中深刻的情味。为此,教师可以借助想象填补画面或者延续结尾,从而将作者的创作意图尽可能地还原出来。而在想象还原的过程中,学生既需要注重表达的准确性,也需要进行语言的审美创造,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是深度学习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师一直沿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应避免教学活动中的“一言堂”,而是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问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点拨,使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以《故乡》第二课时为例。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时,笔者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文本意义的建构:(1)这篇课文中描写的主要人物有哪些?采用了怎样的人物刻画手法?(2)为什么杨二嫂、闰土的变化会这么大?(3)“我”在文中的情绪变化是怎样的?(4)“我”在文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但是文中的“我”并不等同于作者,那么“我”在文中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呢?这些问题可以给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供一定的线索。因此,学生依据文本对问题展开了思考与探究,在形成自己的独特想法之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与交流,以此使学生交换了自己的思路。最终,通过这一过程,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并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相对于教师的直接讲授,学生在自主思考与交流讨论中无疑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与思考,从而对文本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
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传统的单篇阅读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的抑制。在单篇阅读中,文本的容量是有限的,无法使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因此,在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文本的联动,通过文本组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多文本的对比阅读和赏析。通过这一过程,能够使学生在文本信息的全面处理中得到思维能力的锻炼。
通常来讲,深度阅读中的文本组合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现行的语文教材采用了主题式的编写方法,即将主题相似的文本放在同一个单元中,这也给文本的组合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以《春》《济南的春天》这组文章为例。从文本内容来看,作者都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进行了情感的抒发,具有写景抒情散文的共同特征。因此,对比阅读这组文章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写景抒情散文的一般表现方法。第二,联动文本,对比不同风格文本。毋庸置疑,不同体裁的文本特点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通过对比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特征文本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第三,对比同一作者的不同文本。以《孔乙己》为例。结合这篇课文,可以引入几篇相关的文本。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议题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的思考,比如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鲁迅描写的底层人物有怎样的共同之处?为什么?”总之,在深度阅读中,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是极其必要的。
深度阅读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为了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情感要素,需要调整以往单一的文本阅读方法,组织丰富的阅读活动。这样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和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在阅读活动的组织过程中,编演剧本是一种极具语文特色的活动形式。尤其是随着课后服务模式在义务教育学校的推广,更是给编演剧本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皇帝的新装》为例。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童话,文中包含皇帝、骗子、大臣、小男孩等具有特色的人物。从内容来看,这篇文章十分适合用于剧本的改编。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文章自主设计剧本,以此创作戏剧性的语言。学生可以站在角色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并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对话。这样能够将故事内容转化为一种具体的情境,从而加深学生对故事的印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在语文课程中引导学生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并促进学生的成长。毋庸置疑,缺少文化润泽的语文阅读必然会脱离语言文字的根本,容易使学生在机械行为的应答与训练中走向浅薄。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阅读目标进行拓展,深入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利用这种方式,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出阅读教学的育人功能。
为了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组织主题教学。具体来讲,专题化的深度阅读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专题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内容更加集中,学生围绕专题可以通过相关的阅读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与情感经验。另一方面,在专题阅读当中,学生始终是阅读的主体,这可以使阅读活动的深度得到有效的保障。如古诗词中的酒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为此,笔者以“初中古诗文‘酒文化’意蕴探寻”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了阅读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主搜集含有“酒”字或者隐含“酒”的诗文。接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整理和感知酒在诗文中的意味。最后,开展分组阅读与合作学习,并自主整理综合酒文化的认知。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整理出了“酒之愁”和“酒之乐”这两个部分,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酒是一种超越其物质意义的事物。即古诗文中的酒不仅仅是指饮酒,更多是一种情怀的展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原则。从两者的关系来看,阅读是一种吸收,而写作则是一种表达的过程。在深度阅读视角下,文本阅读的结束不是终点。运用读写结合模式,可以进一步对阅读活动进行延伸,使学生在写作中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性的思考。这不但可以拓展阅读活动的深度,而且能够促进知识的应用。
以《背影》为例。引导学生完成文本阅读之后,笔者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了几个问题:“文中描写了很多关于父亲的情节,但为什么要对父亲买橘子这件小事进行详细的描写呢?作者是如何将父亲买橘子这一场景变成一幅特写画面的?你是否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对生活中自己印象深刻的小事进行详细的描写呢?”然后,笔者鼓励学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了写作活动。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除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思考原文的写作方法之外,还可以学习文本的结构、取材等方法,或者可以在阅读中进行写作素材的搜集。总之,读写结合模式的应用对于阅读深度的拓展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
从学科特点来看,语文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极其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同时,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对于学生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教师应该结合阅读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实践,并给学生提供更加开放的阅读思考空间。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在生活背景下充分体会语文知识的现实意义。
以《苏州园林》为例。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毋庸置疑,中国建筑文化极具特色,并且类型十分丰富,所以每个地区都有本地特色的建筑。为此,笔者鼓励学生进行了课外实践,对本地标志性的建筑或者民居结构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学生要依据课文中对建筑结构的描写方法,记录自己的观察重点。最终,利用这种方式,不但使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反思,而且在实践中加深了学生的感悟。
综上,在新时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阅读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组织方法。从教学内容来看,由于语文课程是动态复杂的,所以在深度阅读的组织过程中,既要关注深度学习的普遍特点,也要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要明确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步骤。同时,随着学生的发展变化,还需要及时对教学策略加以改进与调整。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深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1] 林明月.深度学习视野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境的优化设计[J].散文百家,2020(35):75-76.
[2] 王乐菲.浅析深度学习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0(24):116.
[3] 龚颖丽.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初中语文阅读文本细读探究[J].文存阅刊,2020(32):118.
[4] 宋磊.浅析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文理导航,2020(4):33-33.
[5] 刘新梅.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散文百家,2020(16):146.
G632
A
1002-7661(2022)29-01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