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重复针刺法联合芒针透刺治疗桡神经麻痹案

2022-12-27 02:01于艳玲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3期
关键词:曲池经颅进针

金 泽,于艳玲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5)

桡神经麻痹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周围神经疾病,若治疗不佳会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不利影响。西医治疗该病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或专业康复训练,但药物服用过久会引起肝肾功能损伤,而后者则可能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

笔者在临床出诊时曾遇见1例桡神经麻痹的患者,应用经颅重复针刺法联合芒针透刺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分享如下。

患者,男,20岁,2019年9月6日就诊。主诉:右侧前臂麻木无力伴腕不能背伸2 d。患者2 d前军训劳累,且与同学晚间饮酒,导致夜晚睡觉枕压右侧上肢麻木而不自知,清晨醒后出现右前臂麻木无力沉重感,未在意,后逐渐出现手腕不能背伸、手背侧皮肤麻木感、拇指活动较困难,遂来就诊。查体:右上肢肌力3级,握力减弱,右手腕不能背伸,手指活动困难,第1、2掌骨间皮肤浅感觉减退,右侧肱二头肌腱反射降低,桡骨膜肌腱反射降低。舌偏红,苔黄腻,脉沉滑有力。查颈椎X线示:颈椎曲度变直。查肌电图提示:传导速度降低。西医诊断:桡神经麻痹。中医诊断:痿证(湿热浸淫证)。治则:清热利湿,舒筋活络。给予经颅重复针刺法联合芒针透刺治疗。取穴:病灶对侧运动区中2/5、病灶对侧感觉区中2/5、C5~T1颈夹脊、肩髃、肩髎、极泉、臂臑、手五里、曲池、尺泽、手三里、阳溪、阳池、外关、偏历、合谷。嘱患者取坐位,刺手和穴位常规消毒后,取华佗牌0.30 mm×40 mm毫针于对侧运动区中2/5、对侧感觉区中2/5斜向下成15°角刺入25~30 mm,捻转稍加提插,由徐到疾至200 r/min以上,连续3~5 min,休息5 min后再重复刺激,一般施术3次。夹脊穴取0.30 mm×60 mm毫针于椎旁0.5寸直刺进针50 mm;针刺极泉时,嘱其大臂向外上方展开,用华佗牌0.30 mm×125 mm芒针在极泉下1寸避开腋动脉,采用单手进针或夹持进针法,朝肩髃方向刺入75~100 mm,勿刺入关节腔,施以轻度提插捻转以患者手部有触电感为宜。芒针在肩髃处进针向下透手五里、曲池透偏历、阳池透四渎,并在手五里、偏历、四渎加刺毫针。芒针进针时,刺手与皮肤成30°角用力快速进针,随针尖深入,押手紧随针身逐步下移,与刺手相互配合,边进针边调整深度和角度,使针尖抵达或指向被透刺腧穴深部,此时刺手提按针柄,获得针感。其余穴位进针13~35 mm,施以提插捻转使之得气。得气后在3组芒针(肩髃和手五里、曲池和偏历、阳池和四渎)透刺穴位和被透刺穴位上加用电针,近心端穴位连负极,远心端穴位连正极,给予疏密波,以前臂有轻微震动感且患者耐受为宜。芒针在出针时应轻捻缓退,用无菌棉球压住针孔1~2 min,防止出血或疼痛。鼓励患者积极活动患肢,减少后遗症。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经过经颅重复针刺法、芒针透刺、毫针、电针配合治疗12 d后,患者右侧上肢肌力恢复至5级,手腕可背伸,手指活动自如,第1、2掌骨皮肤感觉较前明显恢复。

按语:桡神经是臂丛后束的主要神经,由C5~T1的神经根组成,支配肌肉主要为伸肌,主要功能为伸肘、伸腕和伸指。桡神经位置表浅,是臂丛神经中最易受损的神经[1]。桡神经麻痹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周围神经疾病,多由外伤、酗酒、肱骨骨干骨折、感染、颈椎病及手臂长时间放置位置不当引起,主要表现为不能伸腕和伸指,前臂不能旋后,桡骨骨折、前臂屈曲力明显减弱,前臂背面和拇指及第l、2掌骨间隙背面皮肤的感觉减退或消失,典型症状为垂腕[2]。目前西医治疗桡神经麻痹时根据致病因素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有骨折则处理骨折[3-4],如有神经断伤一般需神经缝合,有瘢痕压迫时行神经松解术等。药物治疗以营养神经为主,可口服B族维生素类药物如甲钴胺等或肌内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等;若由炎症导致且为早期,可应用地塞米松或泼尼松以减少神经水肿。疼痛明显者加用扶他林等药物以镇痛。该病后期多采用微波、红外线、肌电生物反馈配合手功能康复训练等,但医疗费用较为昂贵,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且长期口服药物对患者肝肾功能损害较大,而针灸不失为一种治疗该病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

桡神经麻痹可归属于中医“垂腕症”或“腕瘫风”范畴,以肢体软弱无力、不得随意运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为特征,中医认为该病属于痿证,一般由气血虚弱或感受湿热外邪或因跌打损伤导致瘀血阻滞,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遏,使宗筋失养弛纵,不能束骨而利关节,致使肌肉软弱无力。《七松岩集常见病证辨治》载:“痿证在里,属精神气血之不足……由气血不得充周之故。”《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指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认为湿热也是痿证致病因素之一。根据中医辨证理论,结合患者体质与发病原因,临床常以补益气血、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疏通经络等为痿证的治疗原则。本案结合患者湿热体质,以清利湿热、舒筋活络为治疗原则。

近年来临床多用针灸治疗桡神经麻痹,各家均有特色。殷博涵等[5]采用靳三针(痿三针包括合谷、曲池、尺泽;挛三针包括尺泽、极泉、内关;肩三针包括肩Ⅰ针即肩髃,肩Ⅱ针在肩髃同水平前2寸、肩Ⅲ针在肩髃水平后2寸等穴位)联合补阳还五汤(黄芪15 g,当归15 g,桃仁10 g,红花10 g,甘草泡地龙15 g,川芎10 g,赤芍10 g)治疗桡神经麻痹患者1例,治疗2周后,患者右手及前臂的力量均明显改善,且肌力大致恢复正常,腕下垂症状消失。朱雪梅等[6]研究显示,阳池穴合谷刺法治疗桡神经麻痹疗效确切,优于传统针刺法。张盾盾等[7]发现,在常规治疗(口服甲钴胺,并配合康复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基础上加用循经皮下留置针及温针灸治疗桡神经损伤,疗效更优。尤明惠[8]发现,经筋结点加电针治疗桡神经麻痹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加电针,患者手指运动及伸腕功能恢复更显著。

《素问·痿论》指出:“治痿独取阳明。”桡神经的分布与阳明经走形重叠[9],故选穴多以阳明经穴位为主。肩髃、臂臑、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偏历、阳溪、合谷可激发阳明经气,同时这些穴位大都分布于伸肌或伸肌肌腱,针刺可达到益气养血通络之效。极泉、肩髎、尺泽、外关、阳池为局部取穴,可起到疏经活络、濡养经筋的作用。C5~T1为在现代解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经验效穴,有治病求本之功。

经颅重复针刺法由国家名老中医孙申田创立,是通过一定的手法,如快速捻转头针至200 r/min,连续3~5 min,以达到一定刺激量,使积累刺激强度穿过高阻抗颅骨而作用于相对应的大脑皮质,从而激活和调节大脑神经细胞而起到治疗作用[10]。该案通过针刺刺激患者手部运动区和感觉区,并施以经颅重复针刺法,使刺激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激活大脑皮质运动区和感觉区的神经细胞,从而使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经颅重复针刺法是一种治疗脑及周围神经疾病的方法,简便、价廉、操作方便、无不良反应,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该法虽有轻微创伤,但这种创伤患者完全可以接受。如李昌鑫[11]采用经颅重复针刺法治疗卒中后抑郁,连续治疗4周后发现,疗效与口服盐酸舍曲林片治疗相当,均可缓解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情绪,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经颅重复针刺法起效更快。李晨阳[12]研究发现,经颅重复针刺法在远期疗效、改善偏头痛患者症状及情感功能方面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灵枢·官针》言:“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能弗移。”指出需要根据病情选取针具。对于邪气入络较广或某些顽固性疾病,用芒针针刺可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芒针透刺在临床可治疗不同疾病,如贾泽坤等[13]用芒针透刺治疗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疗效优于口服普瑞巴林;杜茜茜[14]应用芒针透刺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庞金榜等[15]证实芒针透刺在治疗妇科子宫疾病方面也有很好的疗效。正如《针灸大成》所言:“有病远道者,必先使气至病所。”施术要求方向准确、轻捻徐入,方能使气至病所[16]。

综上,应用芒针透刺治疗桡神经麻痹是因其神经分布比较薄浅且以局部肌肉瘫痪为主,利用芒针一针透刺多穴、刺激量大等特点,激发经脉之气,进一步提高治疗疗效。杨兆刚认为,芒针要在主穴上施行不同的手法,同时变换针刺方向、深度,可使感应向不同区域放散,可以反射地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及大脑皮层功能,从而达到增加机体抗病能力、治愈疾病的目的[17]。同时借助电针疏密波,能加快新陈代谢,促进气血运行,提高神经细胞的氧利用率,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和再生[18-19]。总之,经颅重复针刺法联合芒针透刺、电针治疗桡神经麻痹,可通过激发手阳明大肠经气血,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有助于桡神经麻痹的恢复。

猜你喜欢
曲池经颅进针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认知功能的影响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经颅磁刺激问与答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小穴位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