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会会
(甘肃省平凉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甘肃 平凉)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之间的交互越发频繁,甚至衍生出很多新的业态,这些都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教育事业而言,各个学科也积极进入信息化教育改革的阶段,开始不断地将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系统与学科教育整合起来,而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自然也需要依照新时代的诉求,研判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继而进入更理想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格局。
学生的发展是当前教育价值体现的最终落脚点,因此在进行教育教学时,教师要学会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素养系统的架构,处理好不同素养之间的关系,由此保证教育改革的综合效益得以提升。在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意识到的是:教育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处理,要以整合和优化为目标,由此推动教育改革事业的持续发展。对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而言,其需要意识到未来社会对学生信息素养的高要求,继而不断地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更新,强调融入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此版块教学内容的优化,由此确保教育环境系统得以健全。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要树立信息化教育改革的理念,保证可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处理好此方面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实现优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从这个角度来看,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可以培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多数情况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会以传统讲述的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再去设定一些练习性的任务,由此从理论到实践,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创新意识比较弱,很多知识也不能灵活运用到不同场景中去,自然会影响到信息技术应用素养的发展。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要求课程教育进入深度状态,还可以在教学方法变革的过程中实现良好探究情境的架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更加理想的知识应用环境中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锻炼。在互联网条件不断改善的背景下,各种信息技术不断出现,它们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会更频繁,继而使核心素养培育环境得以架构。由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融入核心素养培育的理念,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发展素养。其二,可以使教师专业素养得以锻炼。在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或策略运用到中职信息技术课堂中去,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理论素养、教育教学素养都会得到更好的锻炼,尤其是在将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不断融入实际教育过程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度发展使中职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未来职业发展之间关联起来,教师在此过程中的教学素质也会进入新的境界。其三,可以使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环境得以改善,使教师有更多新的教学思路,使专业教育的质量不断提升。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与核心素养培育理念的整合,会将职业教育的目标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更好地实现,改变以往中职教育中重视理论忽视技能的问题,由此使中职学生的技能不断提升,这也为学生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先进教育理念不断融入学科课程的过程,中职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保证能正确理解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职学生的学情,合理地在实际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机制调整中展现出教育改革的效益。首先,关于中职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教育部门也没有下发类似的教育文件,此时教师可以依照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标准进行延展,要改变以往知识技能育人的理念,将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作为目标,切实将信息意识的培育、计算思维的发展、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进步、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培育作为重要节点,继而使实际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育能更上一层楼。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地研判学情,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继而结合专业细化调整的诉求,合理地将专业学习与科学素养培育整合起来,如此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信息技术课程与核心素养培育理念整合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能研判学情,研判专业发展,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进入更理想的格局。从微观角度来看,中职计算机课程开展中,必须要将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建设作为核心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地传授学生信息技能,巧妙使用信息化手段,确保他们可以将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运用到不同的场景中,促进教学与岗位之间的整合,接着能够在评价优化环节进行投入,使得评价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朝着良性方向进展,懂得在校企合作教育机制的框架下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整合,必须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使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效益得以提升。
信息意识需要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对信息产生敏感度,可以在不断变化的信息中形成敏锐的觉察力,形成信息的判断能力,确保在信息可靠性、信息准确性上进行识别,继而保证可以将信息运用到自己的决策中。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此方面能力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很好地使信息技术成为服务自身学习或者生活的工具[1]。简单来讲述,学生要具备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要具备信息利用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中职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以创设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实现学生良好信息意识的培育,这样才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对应的情境中,学生可以迅速地进入主动探究的状态,主动性得以激发,自然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本抽象的知识,由此使学生的理解难度不断下降。比如,在“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组成”中,教师会引入真实的学校教务系统案例,让学生去教务处寻找教务系统架构项目的相关资料,与学校系统维护人员进行探讨,还可以积极在互联网上去寻找相关的信息资料,在这样的信息收集和整理之后,识别其中的信息,继而保证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际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构成进行讲述。在这样的学习任务中,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他们会去调查、会去收集资料、会去交流、会去归结,继而使此方面的知识体系朝着更健全的方向发展[2]。再者在计算机网络设备网卡章节学习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对应的情境:在回到老家之后,发现要办公,但是家里只有一个老式电脑,打开主机后发现电脑的网卡是损坏的,上不了网,此时如果是你,如何进行联网?显然在这样的多媒体案例情境中,教师会展示对应网卡的结构,让学生思考网卡的作用,接着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对应的问题,有学生想到可以使用手机设备来进行联网,继而替代网卡,由此保证网络处于通畅的状态。
计算思维的锻炼,无疑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版块之一,因此在实际中职计算机课程开展中要尽可能地以直观的方式来呈现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思维的锻炼,使具体问题不断形象化,依靠问题特征的归结,实现对应结构模型的设定,由此进入问题解决的状态中[3],这样学生的计算思维自然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对于中职计算机课程而言,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教师要学会关注前沿动态信息,对教学内容中的信息技术逻辑与算法知识进行归结,引导学生从教材内容的角度去理解通信技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掌握新的知识,学会以计算思维来识别和剞劂问题,在建模的过程中,解决方案实际已经生成。比如,在中职“数据通信基本概念”知识点学习时,教师会鼓励学生回忆二进制的相关知识,然后给他们列举出使用二进制解决问题的场景。在课程开展之前,教师会播放对应的微课,学生在提前学习之后开始后续的课程,在课程中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际的二进制进行概述,并且将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呈现出来。再组织学生对知识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进制的内涵,有学生会想到日历中的星期就是以七为进制的。学生总结出诸多的案例,将其罗列出来,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学习内容,进入师生交互的状态,这样数据通道的知识、信道的知识[4]、信道容量的知识、数据传输的方式都可以不断融入进去,后续教师可以设定一些动态性的Flash来展示什么是码字、什么是码元、什么是二进制,由此使学生可以以更直观的方式去审视对应知识,也开始尝试将这样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培育中的重要板块,也应该被纳入实际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中。在此过程中,中职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关注如下节点:其一,注重数字化学习创新环境的架构,在课程开展之前,给学生提供大量自主学习的资源,他们可以提前进入相关资源的消化吸收中去,确保可以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氛围,还可以为课程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计算机网络设备路由器知识点学习中,教师会设定动画微课,动态呈现出家庭环境中使用无线网的场景,其中会使用到路由器,对于路由器的价值进行诠释。在引入这样的微课资源后,学生能在课堂开展之前就对生活中的路由器有一定的认知,自然可以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其二,数字化资源的采集和管理机制的构建,为数字化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比如,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的局域网知识学习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家庭环境下自主学习去架构对应的局域网,要求在建立好局域网之后尝试可以在不同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交互和文件传输[5],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技术场景中学会以创新的方式进行局域网的构建,自然可以对他们的数字化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锻炼起到良好的效用。对于在此过程中做得比较好的小组进行奖励,建立对应的激励机制,继而使学生可以在未来的各种任务中更好地将自己新学到的知识、新掌握的技术运用进去,由此使得实际数字化创新能力得以充分锻炼。
信息社会责任感的塑造,是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和判断能力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依照法律法规培育信息技术意识的过程,教师要懂得在实际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合理地将这样的诉求融入进去。为此,教师可以尝试以专题活动开展的方式来进行,继而使得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感得以塑造,确保在主题情境中学生可以正确理解网络安全的价值,以正确的价值观去理解、去实践,继而可以使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更好地实现自身行为的管理。比如,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病毒相关章节学习时[6],教师就设定了网络安全的专题课程,引导学生依靠网络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料,制作教学视频和课件形式,从而进入课前学习状态,再者在课程导入时,让学生观看导入视频,可以很好地对病毒的类型进行诠释,并且展现出其危害。最后鼓励学生站在维护网络安全的角度,撰写对应的倡导书,继而在全班学生面前发出倡导,确保中职学生可以在实际网络环境构建中发挥自身的效能。从上述的专题活动开展来看,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得以塑造[7]。
综上所述,在新一轮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将核心素养培育作为重要目标,切实地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化,无论是内容的优化,还是教学方式的优化,乃至教学目标的优化,都能因此进入理想的格局,这样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得以架构,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更理想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