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江南水利建设探讨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的关系
——评《宋代以来江南的水利、环境与社会》

2022-12-26 07:02袁晓仙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21期
关键词:潮汐水利江南

书名:《宋代以来江南的水利、环境与社会》

作者:孙景超

出版社: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3789-6

出版时间:2020年4月

定价:52 元

水利建设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工程,会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态势产生诸多影响,因此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工作。而江南地区作为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之地,既是水利建设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防洪与灌溉是江南水利建设的总体目标,致力于为民众创设良好的生存环境,降低水患和旱灾对民众造成的伤害,并同时打造“经济区”,为增加国家财税收入作出贡献。从整个生态系统层面分析,尽管水利建设以利国利民为出发点,但是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由于受到技术、理念等方面的影响,造成诸多环境发生变化,进而使生态系统产生响应。此外,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力也不可忽视,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虽然缓慢但作用极为深远。由孙景超编著、齐鲁书社出版的《宋代以来江南的水利、环境与社会》一书,探讨与补充江南水利建设中的传统水利问题,并将海洋潮汐影响作用作为重点来谈论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的关系。读者通过阅读可以一睹江南水利建设的古代面貌,在领略古人智慧的同时也能进行反思,进而深入认知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的响应关系。

历朝历代在江南水利建设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从效果来看既有成绩也有不足,成绩主要表现在各种水利建筑拔地而起。以太湖流域为例,由于太湖地处平原,湖水流速较缓,加之潮汐逆向袭来更是削弱了流动速度,一旦遇到淤滞,便会水位涨高、退落速度减慢,这成为引发水患的重要原因,该情况普遍存在于江南地区,因此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关注,一方面源源不断地提供财政支持,另一方面专设水利机构实施管理,而这类机构在负责水利建设工程时不会只专注于治水,还会将“营田”作为重要内容,如塘浦圩田便是典型案例。相较于北方地区连年征战,江南地区较为和平安定,经济发展获得了巨大活力,而农业作为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会得到多方“照顾”。

参阅全书可知,宋代之后的江南地区相关圩田系统在经济高度发达引发更多水利矛盾的情形下遭到破坏,尤其到了明代时期,该情况日益严重,突出表现为湖水淤塞加剧。淤塞物会随着水的流动进入更加广阔的水域中,埋下水患危机。从源头上分析,河水流动时会携带泥沙,而当河水流入湖泊后由于流速降低,泥沙会在湖泊底部沉积,造成湖底不断升高,容积便会减小,蓄洪能力不断下降。在江南水利工程建设中,周边草原、山地等自然植被区域遭到破坏,埋下水土流失隐患,不仅会使水中泥沙增多进而成为形成淤塞物的来源,还会导致河流堤岸结构不稳定,容易出现坍塌现象,甚至引发地震等更为严重的地质灾害。而当植被遭到破坏后,生存于其中的各类生物会受到影响,为了生存选择迁徙,造成当地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冲击。在古代时期,水利建设技术较为落后,虽然诸多设计方案、水利景观等都使当代人为之惊叹,但由于技术局限也遗留下诸多问题,比如堤坝加固技术较为落后会造成堤坝不够坚固,在水流长期冲击下容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坍塌等事故,除了直接使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损失与伤害外,还会间接影响水源质量,使周边各类动植物的生存发展受到伤害。

《宋代以来江南的水利、环境与社会》一书就海洋潮汐对水利建设的影响作用展开重点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海洋潮汐会侵袭内湖内海,而常规水利建设难以进行有效抵御,且海洋潮汐通常会遵循一定规律形成与发挥作用,因此古人在抵御海洋潮汐时往往呈现出“被动”姿态,主要采取提前迁移躲避的策略。其二,海洋潮汐会将含盐量很高的海水带入内陆土地,使内陆土地出现盐碱化问题,不适于常规农作物栽种。而农田灌溉是江南水利建设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一旦农田变成盐碱地,灌溉便毫无意义,且当农田无法创造收益时,水利建设的价值也会被削弱。同时海水也会对淡水资源造成冲击,加剧民众饮水问题,使得其正常生活难以得到保障。这两个方面都会成为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影响因素,比如诸多动植物无法在海水中生存,海水侵袭会严重威胁其生存发展,甚至使其消亡灭绝。

笔者结合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明清云南基层组织与乡村治理研究”(21XMZ077)研究成果认为,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江南水利建设发展过程中要通过积极作为予以应对,比如海塘工程便是以抵御海潮侵袭为目标。参考相关史料记载可知,海塘工程在唐朝之前便已开始建设,并形成较为完整的海塘工程系统。诸多海塘工程采用“以竹盛石”方法进行筑堤,加之江南地区由于盛产竹子,能够就地取材进行修筑,但由于费工费料,后来逐渐改为薪土贮塘,这种方法对“以竹盛石”之法进行拓展,除了依旧使用竹子外,还会使用土石进行层间夯筑,既节省了竹子使用总量,也提升了抗冲击能力,尤其适用于地基偏软而潮水强劲的河段。但是其需要年年维修。从生态系统层面分析,这种均和混用筑塘之法有利于保护植被,对于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海洋潮汐也在不断自我发展与变化,究其原因,自然层面的气候因素、地质变迁等占据主导,人为力量会对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只是周期较长,比如唐宋时期太湖流域不断被开发,从最初的全面整治为“治水”向局部圩田为“灌溉”转变,地质由于太湖东平原的高地得到重点开发而不断降低,既可以获得良好灌溉以带来更多收益,同时逐渐形成太湖以东为泄水主干的新局面。此外,本书探讨分析江南水利新局面下出现的潮汐灌溉技术体系、地域范围等方面的变化,反映江南感潮区水利生态的变化趋势。整体来看,江南地区农田灌溉面积与实际受益总量不断增长,成为周边市镇兴盛发展、经济实力排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推动力量,而这些市镇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会在水利建设方面产生冲突,表现为争夺更多水利资源,在此过程中,“地方式”的私自开发水利工程行为普遍存在,既对整体水利工程系统造成不良影响,也使得水利环境在诸多微小“漏洞”积累壮大后有所恶化,如漫无目的地开垦农田会破坏植被,进而加重水土流失程度,使得水中淤塞物增加,久而久之会造成河床升高,使原来的农田也跟着遭殃。

《宋代以来江南的水利、环境与社会》一书系统阐述江南水利历史建设与发展情况,并引入实际案例进行具体说明,加强读者对江南水利建设中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关系变更、背后诸多因素的深入解读。江南水利建设中的诸多经验具有较高借鉴价值,当今水利建设者需要从血与泪的教训中认识到水利建设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获得长远价值,才能维持水利生态系统稳定,即便未来环境继续变化,也要保障更好地予以应对,而不是完全陷入被动。

其一,水利建设必须走系统规划之路,确保相关因素得以充分考量,不因过分追求某一目标而造成不同因素之间的恶性作用。比如,土地开发是构筑堤坝时的必经环节,而要想避免这一开发之举对土地、植被等造成破坏,相关负责部门应清晰划定具体区域,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开发方案提供指导,一方面确保开发行为按标准、按章程切实进行,另一方面做好生态补充工作,如周边区域通过扩大植被规模、改善空气环境等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使修筑成的堤坝能在更加安全的环境中运行。生态系统囊括多种多样的内容,每一分子的改变都可能引发重大影响,反过来,如果能够做到切实维护力所能及的每一分子,也能降低不良影响的发生几率。

其二,水利建设要融入古人智慧,并借助现代技术得以彰显。水利建设是一项大工程,要想建造完成,除了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外,还必须依托坚实的整体构筑理论与技术理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利工程应有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宋代以来江南的水利、环境与社会》中详细论述了江南水利工程中的古人智慧,如潮汐灌溉体系、圩田景观等皆渗透出古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时能够积极应对并通过实际经验不断积累行之有效策略的“主动性”。对此,当代水利建设者应该视若至宝,在水利建设过程中保持思想清晰与意志坚定,与此同时,也要借助现代技术来弥补古代水利技术的不足,比如对于气候监测达到更高精确度后,能够提前做好防备举措,最大程度降低极端气候对水利事业的冲击,进而降低人民群众的受伤害程度。

其三,水利建设要以长远眼光视之,将其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当某个环节发生改变后,虽然可能当下难以直观感受,但从长远来看其作用是深刻、巨大的,因此水利建设应将目光放长远。《宋代以来江南的水利、环境与社会》一书在分析感潮区环境变化所引发的生态响应时着重提到“江海之变”,这反映出“变化”才是整个世界发展向前的不变节奏。具体到水利建设中,必须要留下“弹性”空间,通过调整与创新推动水利工程更加适应新的变化,如此形成的水利生态系统才能更加灵动、更加具有活力与生命力,进而在不同环境中切实发挥应有功能。

《宋代以来江南的水利、环境与社会》一书系统阐述了宋代以来江南水利建设情况以及与环境、社会等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读者从中了解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的关系,并能为日后水利建设提供多种借鉴。但受限于研究视角,某些方面难以全面涉及,在一定程度上局限视野,因而读者在阅读该书时可以多参考其他视角知识,从而在更广阔的视野层面获得深层次理解。

猜你喜欢
潮汐水利江南
潮汐与战争(上)
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水利规划的作用研究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绝美海滩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潮汐式灌溉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