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双联或三联抗栓治疗的对照研究

2022-12-26 11:37潘清雷
健康之友 2022年22期
关键词:抗栓房颤经皮

潘清雷

(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山东 德州 253100)

心房颤动又叫做房颤,属于常见心律失常疾病。有40%左右患者并发冠状动脉疾病,如需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治疗,有10%左右采取PCI治疗的患者伴有房颤[1]。并发ACS或者采取PCI手术治疗的房颤群体,理论上需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避免缺血事件发生,取抗凝药物口服治疗,可将房颤相关脑卒中/体循环栓塞风险降低,因三联抗栓治疗TAT计划会使出血风险增加[2]。因此经多个随机对照研究得出,OAC与抗血小板药物双联抗栓DAT治疗,可使大出血风险降低,同时不会使缺血事件风险增加。相关研究显示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属于基础的抗栓治疗药物,相比华法林与抗血小板抗栓治疗计划效果好,会降低出血事件发生率[3]。根据相关结果显示,有关共识、指南推荐房颤合并ACS/PCI患者采取NOAC抗栓治疗,将TAT治疗时间缩短[4]。因此临床上需依照患者的实际病情,选取合理的抗栓治疗方法,并分析对预后造成的影响,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相应选择。

1 一般数据与方法

1.1 一般数据

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时段纳入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108例,需依照抗栓药物种类联合治疗情况进行分组,分为DAT和TAT组,各组54例。全部患者的抗栓治疗计划均依照患者的真实病情、自身意愿、医师经验等决定,次研究不影响院内任何治疗。DAT:男性28例、女性26例,年龄实际值域为31~72岁,均值(52.31±2.15)岁TAT:男性30例、女性24例,年龄实际值域为32~73岁,均值(53.24±2.21)岁。详细分析病例、年龄、性别等指标数据,统计学软件比对后无显著差异(p>0.05)。此次研究患者均经诊断,确诊为房颤,且耐受ACS或PCI治疗者。

1.2 方法

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收集,并对患者进行随访,主要包含主要、次要终点、用药情况。主要终点事件为安全性终点,随访时间为1年,掌握所有出血事件,并根据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标准对大出血、小出血、轻微出血等进行定义。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比对所有患者的基础资料

对资料进行收集比对,对相关评分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比对所有患者的基础资料

2.2 比对DAT、TAT两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

DAT组患者治疗大出血、小出血、轻微出血发生概率为1.85%(1例)、9.26%(5例)、20.37%(11例),TAT组患者治疗大出血、小出血、轻微出血发生概率为3.70%(2例)、12.96%(7例)、35.19%(19例),整体事件比对结果有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对DAT、TAT两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例(%)]

2.3 比对DAT、TAT两组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

DAT组发生次要终点事件(支架内再狭窄、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复合终点、非计划血运重建等)较TAT组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表3 比对DAT、TAT两组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例(%)]

3 讨论

经相关临床研究显示,针对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给予TAT、DAT抗栓治疗,在随访1年后,DAT出现主要终点事件的概率较TAT少,但两组出现次要终点事件的概率比对无差异(p>0.05)。DAT小组患者具有较高的年龄,且伴有心肌梗死、大出血、冠心病等疾病,显示临床医师对出血风险存在明显估计,针对病情复杂高危的患者,主要采取双联抗栓治疗。相关指南显示,针对出血风险评估内容,可有效逆转出血风险因素[5-6]。

在用药治疗方面,剂量会影响患者的病情和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相关资料显示合理的剂量可有效避免房颤患者出现脑卒中疾病。针对房颤相关脑卒中保护作用方面不是十分明确,因此此种措施不适合应用在房颤患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7]。因此相关指南表示,联合进行抗栓治疗计划,NOAC使用剂量主要遵循相关批准预防脑卒中疾病。在此次研究中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方式和就诊与临床医师存在一定关系,进而影响研究结果[8]。

在研究中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中,将NOAC方法作为基础,实施DAT治疗,在出血风险防范方面具有显著优越性,且缺血事件尚未出现。其与相关研究相似,华法林、氯吡格雷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相比于三药联合治疗,出血风险相似,但脑卒中、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发生概率方面无明显差异[9]。现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华法林或者NOAC治疗,对出血、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较少。相关资料显示,NOAC、P2Y2受体抑制剂双联治疗比三联治疗发生出血的风险较少[10]。因此在现今相关指南中显示,针对血栓栓塞、支架内血栓形成具有较低的风险性,需考虑是否去抗凝药、氯吡格雷药物口服代替TAT计划。因此针对复杂PCI方法,以往支架栓塞形成具有血栓风险较高,需考虑TAT治疗时间需控制在30天以内[11-12]。

综上所述,针对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DAT、TAT策略相比,出血风险明显降低,且会使死亡、栓塞事件发生概率得到控制。

猜你喜欢
抗栓房颤经皮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低抗凝强度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的抗栓疗效观察
预防房颤有九“招”
AC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
聚焦心房颤动基础研究和上游防治中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