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石满库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这一文件的发布,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不同社会群体从自己的利益诉求出发,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疑问和看法,其中自然包括学生家长。国家为什么要出台这样的政策?在此政策下,家长该如何做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这是每个家长需要认真思考、积极践行的命题。
同时,“双减”政策的实施势必引起一些变化,比如孩子的作业和在校完成作业的时间都会有所调整,那么回家后的自由时间肯定增多,取消校外培训会进一步增加学生的空余时间,这些空余时间用来干什么?学业质量如何保证?这些都要求家长在思想和行动上有相应的变化。
“双减”政策落地后,孩子作业少了,考试的次数少了、难度降低了,实行课后托管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就可以撒手不管了。从某种程度上讲,“双减”时代,家庭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家长更需要严格要求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自律,强化自我管理,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达到“减负不减质”的目的。
家长应该积极参加家长会、家长学校,主动与各科任教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和身心状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家校联动教育方案,构建和谐家校关系。如果对教师和学校的一些做法存在不同看法,可以通过正常的渠道和方式进行反映,决不能以偏激、错误的方式进行。
要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科学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关于孩子的学习内容,关注点不要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好分数和未来成长的关系,明白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小学只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开始,今天学习成绩不好,并不等于明天成绩也不好;考试成绩不好,并不等于孩子的每个方面都不好。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变的因素实在太多,家长不能对学习持有应试目的和攀比心理,要从居高临下的司令官、独裁者,变为充满同理心和智慧的观察者、帮助者。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一年四季,每一类花朵开放的时间都不相同。当人家的花在春天开放时,你不要急,也许你家的花朵是在夏天开;如果到了秋天还没有开,你也不要着急,更不能踩他两脚,说不定这是株腊梅,时机一到,会开得更傲人。即使你的孩子一直不开花,你也无需着急,因为他或许是翠竹,是松柏,是森林里的参天大树。
每位家长都应该了解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并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这些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智能。作为观察者,家长要有一双慧眼,要看看自己的孩子具有怎样的潜质和特长,早发现、早培养。
同时,家长需要提供孩子兴趣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这里,我们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存在要有正确的认识。国家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整顿,并不代表将其完全取缔,而是作出了一个更加科学、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的指引。我们要充分发挥它对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作用,利用节假日,在保证学生完成基础课业的前提下,让他们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艺术、科普、阅读、劳动、音乐等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多元发展的快乐和人格健全的幸福。
和睦的家庭能给孩子巨大的安全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才是最有价值的教育。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本来就少,在学校难免有同学之间的小摩擦、不愉快,家长一定要关心孩子,密切关注孩子思想情绪变化,做孩子的朋友,形成良好的家庭沟通模式。当孩子向你寻求帮助时,作为家长一定要以充分的耐心和细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他们以积极的反馈、正确的解答,让孩子体会到来自家庭的坚定支持,同时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或多或少都是习惯的奴隶。也就是说,人的一生都被习惯捆绑,好的习惯能使人终生受益。比如,阅读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运动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注意力和专注力的提高;劳动的习惯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责任感,提升其独立能力;参与家庭生活的习惯有助于孩子公民意识的培养;兴趣爱好的习惯有助于塑造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
202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作业、手机、睡眠、体质、课外读物等“五项管理”办法,山西省出台了《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十项举措》,这些文件的落实,不仅是学校的事,还需要各位家长的配合。家长需要督促孩子按时就寝,确保充足睡眠;适度地安排家务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和劳动能力锻炼;加强对孩子网络行为的监管,严格控制网络游戏的时间,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只有家校配合,才能避免“5+2=0”现象的发生。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希望,更是民族的未来,保证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家校共育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同步同向、共同发力,才能产生1+1>2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