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启标,黎旺星,占亚剑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与通信学院,广州 510550)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以《意见》为指导,国内各高等院校、教育研究机构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主要包括:(1)双创师资队伍建设[2-3]。比如王志鹏等(2017)针对当前双创教育中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双创师资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基于政策落实、理念革新、来源拓展和健全培训平台的双创师资建设路线。(2)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进行专业技能和创新素养的联合培养[4-5]。(3)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在就业指导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全面铺开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就业指导理论教育与实践来唤醒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锻炼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6-7]。(4)通过改革教学方式提升受教者的双创能力[8]。(5)通过构建教育生态圈[9]或课程生态圈[10]的方式,打造多层次的双创培养体系。(6)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实现多要素协同互动,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11]。(7) 基于产教融合,打造“政、校、企”多主体协同的创新创业支持平台,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12-13]。
这些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有益尝试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自主式发展。但整体而言,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师生技术技能薄弱”“创业方法不对”“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师生创新理念不足,创业素养匮乏”“校企合作难持续”等关键问题还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结果——自主创业成功率仅在2%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只强调育人,没有强调培育项目,没有构建起一个既能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又能构建具有创新性的创业项目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由此导致创业的项目大部分缺乏创新性,容易复制,失败率高。
针对高职双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团队从2015年开始以“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进行了“一基四线”立体式双创培养体系的研究和实践。该体系以“风险我担,利益均沾”为原则构建校企长效合作机制,解决校企合作难持续的问题。在校企稳定持续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教师、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两条培养路线,提升师生的专业技能和双创信心,达到“育人”的效果;通过建立项目孵化路线,培育优质创业项目,达到“培育项目”的效果;通过双创专业课程体系和课外实践平台的结合,将人和项目结合培育,改变学生创业思路,推进专业创业,达到“培育方法”的效果;通过专业课程项目的再思考,达到“培育双创理念”的效果;通过在项目中引入进度管理等项目管理知识,达到“培育创业素养”的效果。整个培养体系将育人、培育项目、培育方法、培育理念、培育素养等“五育”综合实施,有效提升了双创教育质量,并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全过程向学生灌输双创理念、植入创业素养外,还要注意在育人过程中培育优质创业项目,内外结合,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欲望并付诸创业实施,即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将人、项目、理念、素养、方法融合一起,进行统一培养而不是割裂进行。
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为此,在双创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想创新”。比如:针对每一个课程项目,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这个项目能够应用于哪些场合?”“该项目能够做哪些扩展?这些扩展如何实现?”鼓励学生多维思考,主动学习,积极创新。
创新创业必须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前提,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当前,高职大学生创业人数少,比例低,双创意识淡薄,其核心原因是学生技术技能不足,双创信心匮乏。因此,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大学生的技术技能,树立能力自信。同时,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成本管理、进度管理、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等项目管理知识,潜移默化中为其植入创业素养等知识,树立双创信心。
为了有效地促进校企协同,强化校企合作,增加成果的转化,增加师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机会,提高师生实战能力,学院成立“物联网与大数据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以嵌入式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的创新应用为核心,以产学研利益共同体为载体,充分聚焦粤港澳新一代智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等重大科学问题、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密切联系数十家企业开展工作,并和30多家公司建立了持久稳定的合作关系。
“一基四线”双创培养体系由一个基础——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和四条路线:双创导师培养路线、学生技术技能提升路线、培育项目路线、双创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路线构成。其目标是在校企持久稳定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四条建设路线实现对人、项目、方法、理念和素养的综合培育。
当前校企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订单班方式,另一种是项目联合攻关。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自身在产学研方面的优势,选择从第二种方式进行校企合作。在第二种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是:企业不相信学校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合作中投入有限,甚至很多时候企业是在协同平台有产出有服务后才提供资金,但是平台的师生在有产出之前又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以解决基础能力培训和前期开发的耗材等费用,这种彼此间的制约最终导致学生失去积极性、教师失去信心,企业失去耐心,协同创新名存实亡。在本体系的校企合作机制中,中心的前期启动资金由学校投入,针对企业项目,中心团队先根据项目的规模做出产品原型或解决核心问题,然后企业注入初始资金,团队再对原型进行优化,然后企业再注入资金,如此反复,形成校企合作的“正循环”。在该方式中,由于企业承担的风险小,校企互信增加,校企合作的持续性得到保障。另外,由于中心的项目团队会依据项目规模对不同项目采取不同策略,所以实际风险可控。
3.2.1 建设校企共育双创导师培养路线,打造卓越“双创”导师队伍
师资队伍是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者、是双创教育活动的实践者、是大学生双创活动的指导者。正所谓“名师出高徒” “强将手下无弱兵”,一支高技术高技能高素质的拥有丰富双创能力的双创导师队伍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保障。而且,在本体系的基于校企长效合作的机制中,教师拥有的项目攻坚的能力是关键。只有教师拥有能够完成项目的能力,企业才会有信心选择继续进行基于项目的合作。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从业者实践能力普遍偏弱,双创经验匮乏。为解决这些问题,本协同中心和协同企业共同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双创导师培养路线。
图1 卓越“双创”导师培育路线图
图1中,每一位入驻的缺乏足够实践经验的教师都要从基本技能开始训练直到变成双创导师,然后反过来指导学生和新进同事。为了保证技能培养的质量同时兼顾后续学生团队的竞赛指导,内部项目从历年省级或国家级专业技能竞赛中选取。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基本技能训练和内部项目实战在校内采用“传帮带”的方式完成。企业项目对接中,企业人员只需对项目本身的一些特殊要求,比如:电路布线、结构方面的注意事项进行强调,其他的工作由教师带领团队学生来完成。
协同创新中心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课堂深入协同企业一线,对企业的最新生产过程、先进的生产技术等做全面的了解,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弥补自身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实践能力和实践知识。通过下企业锻炼、项目培训等形式将教师整合到创新中心的社会服务项目中,不断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完成项目的能力,最终达到跨学科、跨专业师资力量的协同整合,为教师的自主创新、校企长远协同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鼓励和推动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来从事创新和创业活动,增加技术的成功发展和将研究成果商业化的潜能,加深教师对商业化过程的理解,鼓励他们将新的商业化内容充实到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之中。
(一)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全部事业经费都是由预算拨款进行管理,它也被称为全供事业单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具备一些群体特征,这类单位一般不具有盈利能力,在运行过程中无法产生稳定的收入,所以相应人员的管理费用和平时的支出只能通过财政来承担。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有:学校、工商管理单位、卫生防疫单位等。对事业单位实施全额财政拨款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它提高了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3.2.2 建设金字塔式的高职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路线,为大学生“能创新”,拔尖人才“能创业”打下基础
创新创业,倡导的是先创新然后再创业,创业是少部分人的事情,创新则是所有大学生的事情。为此,应该建设金字塔式的大学生双创培养路线,让所有大学生都能受到创新教育,并通过层层选拔,筛选出创业拔尖人才。
专业课程基于双创项目设计的目的是在专业课程中夯实学生技能,树立能力自信,提升学生的整体培养质量,为大众“能创新”奠定群众基础。
双创实践平台由创客平台、赛教平台和过程管理平台构成。其中创客平台中的创客文化用于展示各种创意、创新作品;创客精神通过各种开源作品介绍,鼓励大学生大胆创新、乐于分享;创客空间提供空间,推动创意的样品化;创客比赛鼓励比赛团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集趣味和实用于一体的作品。赛教平台通过各级各类专业竞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培养合作精神。过程管理平台通过指导学生的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为创业的项目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协同创新中心从校企合作项目中预留资金,积极推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和创客比赛,打磨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创业欲望,提升创业兴趣。同时,在创客平台中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对本学院毕业生的创业历程和事迹进行介绍,为学生实现技术创业报国的理想打下基础。
经过双创实践平台训练和筛选出来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企业项目的开发。由于不同企业对项目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在实施时,企业先将需求告知项目团队,项目团队先进行内部培训,然后再请企业导师针对特定的需求进行培训,尽量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增强企业互信。经过企业导师的培训后,师生再参与企业项目实战,不断提升协同团队师生的实践水平。由于企业项目对质量、进度、成本等有严格要求,所以协同团队通过企业项目实战,项目管理和双创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为拔尖创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3.2.3 规划创业项目孵化路线,多渠道孵化优质创业项目
在教师、学生技术技能提升训练过程中,通过对课程项目的扩展、创客比赛项目、技能竞赛项目和企业项目的优化延伸和迭代,不断积蓄优质创业项目,并据此进行创业。例如:对“智能跟随车”的研究培育出了广州市某科技有限公司。这种在育人的过程中培育项目的方式有效节省了学生毕业后再开发的时间、资金等的投入,使得创业者能够腾出较多的时间来进行市场拓展或根据市场需求来优化完善项目产品,极大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
3.2.4 建设双创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双融的专业课程体系
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以专业教育为基础[15],不仅重申要结合专业教育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而且进一步提出要“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虽然教育部再三强调将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进行融合,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经验作为指导和参考,使我国高职院校现阶段教育中的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当多的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以选修课的形式面向学生开课;少部分作为专业必修课,但在专业教学中被边缘化,没有获得充分的重视。协同创新中心的教研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探索出了将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专业课程建设策略。
首先,基于双创项目构建专业课程。构建时,先将双创项目作为课程载体,然后对载体的功能模块进行分解,再结合高职生来源复杂、基础差别大的特点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建立“初中高”项目分级、“基本技能→核心技能→拓展技能”的技术技能提升路线,编撰专业教材(讲义),如图2所示。
图2 嵌入式专业人才技能提升路线示意图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提倡项目再思考和项目扩展。具体来说就是在每一个项目中加入思考和扩展部分。思考主要围绕以下三点进行:
①这个项目能做哪些优化/扩展?
②优化/扩展后的项目实现了什么需求?
③优化/扩展后的项目适用于那些场景?
以课程“stm32程序设计教程”为例,在完成基于超声波探测的仿真防空系统项目后,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充分利用超声波信号探测中使用到的信号捕获技术进行扩展,比如测量红外信号进行红外控制、测量信号频率并设计简易数字示波器、基于频率测量完成纸张数量检测。在思考中潜移默化植入创新理念。
在项目扩展中,鼓励学生对思考的结果进行实践,并将实践的成果参加各种创客比赛、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的创业素养和实践“专业创业”。
最后,将项目管理知识融入课程项目和实训项目中。在专业课程的项目扩展训练和实训课程训练中,将达成目标过程作为项目来管理,在每一个项目中注入项目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素养。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课程项目,在创客比赛等项目建设中,还要融入项目管理知识,以实现对学生创业素养的强化。
文章对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的立体化双创培养体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该体系通过构建“风险我担,利益均沾”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增加企业信任,形成校企长效合作的良性循环,为校企协同育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四条建设路线,将双创人才、双创项目、专创方法、双创理念和创业素养的培养进行有机统一,综合培养。打造了大众“能创新”,拔尖人才“能创业”的大学生双创技能培养路线,既厚基础又强精英。实践证明,该体系在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创业就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复用性和推广性。这些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我国高职教育创新创业培育的理论体系,对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产教融合水平提升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