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雷,代 慧,桑治国,解 军
(1.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州 510075;2.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1483)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1]。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加强能力与素质培育,使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齐头并进,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2]。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新时代具有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机器人领域技术技能复合人才,课程思政教育不可或缺。
课程思政教育国内外均有开展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国外职业教育教学中没有单独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课等相关的思政课程,主要是通过专业相关课程进行隐性思政教育,培养公民合乎本国要求的道德品质。德国的道德教育是政治教育课,汉斯·维尔纳-库恩在《德国政治教育:发展、现状与前景》中,阐述了德国的政治教育课教学内容是基本的客观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激发学生的政治思想和行为的意愿,从而产生主动承担公共生活责任的态度[3]。美国教育家弗雷德·纽曼强调社会行动德育,即渗透式教育、实践教育。虽然没有开设专门的思政课,但思政教育却表现多样:公民教育、政治社会化、品质教育、历史教育等渗透方式,并将所学运用于学生解决社会问题,锻炼了学生的道德能力[4]。英国的道德教育不单渗透在公民教育与健康教育等课程中,在其他课程中也同样渗透着,通常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来教授有针对性的德育课程,并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实践方式使之自觉地接受道德教育,净化心灵,从而使道德内化[5]。
国内高职院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互联网+教育”就是传统教育与互联网的一种新的融合,它是通过互联网解构教学模式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教学互动模式[6]。“互联网+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学习的时间、地点、空间,使学习变得随时随地触手可及,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
专业课程建设必须明确时代要求,响应时代召唤,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为社会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综合职业素养的时代新人。以“工业机器人技术综合应用”课程为例,该课程是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综合性、实践性较强。本课程既是培养学生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系统设计与集成等核心职业技能的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
在“工业机器人技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基于“互联网+”构建学校企业双联动,课前准备、课中融合、课后汇报、专项活动的“四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培养学生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与集成等核心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团队协作精神;坚定信念、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怀。
我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是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首批二类品牌专业,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和发展,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职业技能竞赛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和长足发展,建设了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市级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技术创新创业平台、产品设计及快速成型(3D打印)技术创新创业平台(以下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并与行业标杆企业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有限公司、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威控机器人有限公司、广东汇博机器人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以上这些为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工业机器人技术综合应用”课程基于“互联网+”融合校企优质资源,挖掘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相关德育元素,探索校企合作有效途径,实施“课前精心准备、课中有效融合、课后及时汇报、专项主题活动”的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课题研究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互联网+”的“校企协同、四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课题基于“互联网+”融合校企优质资源,挖掘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相关德育元素,探索校企合作有效途径,实施“课前精心准备、课中有效融合、课后及时汇报、专项主题活动”的四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智育与德育的有效融合。主要开展课程思政融合下课程标准的制定、校企合作校本教材开发、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开展专项主题活动,做到“课前准备、课中融合、课后汇报、专项活动”四位一体的校企协同育人。
3.1.1 实施多方师资联动,校企合作研制课程标准
课题组建一支由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企业兼职教师等组成的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的教学团队,并逐步形成良性互动、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多方师资联动机制。深入企业一线调研智能制造企业特别是机器人相关企业,了解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的应用情况,了解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梳理、分析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建议与对策。根据调研结果,主动对接工业机器人装调、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积极发掘行业相关的思政元素,校企合作研制课程标准、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开发适合课堂教学的企业案例。
3.1.2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全面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要素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专业与思政内容相辅相成的乐趣[7],“工业机器人技术综合应用”课程也不例外。该课程是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综合性、实践性较强,课程既要培养学生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系统设计与集成等核心职业技能,也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课程组根据企业调研结果充分分析学生学情,立足教学实际情况,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以企业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案例为载体,重点设计了搬运码垛工作站、注塑机上下料工作站、医疗产品(小型注射器)视觉分拣工作站、双臂机器人3C装配工作站、玩具陀螺生产线等5个不同的教学项目。
课程组教师充分研究本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有机契合点,明确了本课程中知识蕴含的思政要素切入点。不同的项目任务侧重点不同,要培养的知识不同、技能不同,所融入的思政元素也不尽相同。譬如搬运码垛、注塑机上下料工作站教学内容重点挖掘中国制造速度等方面的元素;医疗产品视觉分拣工作站教学内容则与当前疫情防控、助力复工复产等时事热点紧密关联;双臂机器人3C装配工作站教学内容则融入华为、小米等国产3C产品成功逆袭的奋斗历程;玩具陀螺生产线教学内容则挖掘中国“智造”故事、义乌小商品“誉满天下”等多方位元素。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彩的思政案例导入项目教学任务,实现了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3.1.3 探索融合优质资源,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依托“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优质社会资源,开发虚实结合、数字孪生、理实一体等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产、贴近生活,融入爱国情怀、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等思政元素的教学资源,有效拓宽教学资源的空间,丰富教学资源的内容和形式;增加企业工业机器人真实应用案例,引入和借鉴企业培训教材,探索将机器人相关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开发适用于当前需求的活页文选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信息化教材、网络教材等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校本教材,实现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为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提供可行的传媒介质。
教学内容的重构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必须注重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组合理运用角色扮演、情境再现、合作探究、分组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并积极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基建狂魔”“新中国第一”“新四大发明”“大国工匠纪录片”“中国制造2025”“中国智造”典型案例以及知名企业家奋斗历史、逸闻趣事等思政元素,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思政知识点与专业知识点相融合、线上互动与线下实践相融合,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依托传统课堂与课程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观看微课视频、思政案例等完成基础知识学习;探索“今日主讲”、专题嵌入、隐性渗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积极评价反馈学生学习效果,并开展线上线下交流互动等活动,实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于多样化教学方式中,真正做到“专业画龙、思政点睛”“润物细无声”。
及时评价与反思提高是每次完整教学过程结束时必须进行的关键环节[8],因此每次课程教学活动结束后都要进行评价和学习效果反馈。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其中自评尤为重要。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育研究院Guy Claxton教授就曾提出自我评价是给予学生以责任、信心和练习,并且能发展他们感知自己习得成果和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是任何一门课程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9]。
首先,学生就自我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客观评价;其次,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互评可以采用交叉式进行,确保评价结果客观;最后,教师要根据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点评。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多元评价虽然颇受欢迎但其过程相对繁琐,会占用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为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课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等开展线上评价,无需填写纸质评价表就能快捷自动生成评价反馈结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即学习反馈,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即教学反馈。根据生成的评价报告和反馈信息,学生对存在的不足进行认真反思,努力改进学习态度和方法,积极投身下次学习;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评价反馈,采取针对性的修正和调节措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从而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促进师生共长、教学相长。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本课程教学的终点,只是课程教学场所的转变而已。课后课程组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搭建线上交流和解惑答疑的渠道,通过云平台学生可以分享课堂学习收获、课后任务完成情况以及一些新颖的案例素材,既丰富了同学们的视野、拓宽了学习课程的途径,也为教师上课提供了生动、详实的素材。2020年同学们在网络平台第一时间分享的嫦娥五号“飞天揽月,探月取壤”的消息,被课程团队教师及时引入课堂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线上交流互动,已经成为本课程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
立足省级二类品牌专业,有效融合“一个中心、两个平台”的优质资源,建立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工会办学优势和特色,联合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有限公司、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威控机器人有限公司、广东汇博机器人有限公司、广州海川机器人有限公司等行业知名企业定期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职业教育活动周、毕业生校园分享、世界青年技能日、大国工匠进校园、五一劳模进校园等一系列具有专业鲜明特色的专项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
机电工程学院已经举办过5届校园科技文化节,其中机器人实操、机器人仿真等专项竞赛,为学生职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和展示平台。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毕业生校园分享、世界青年技能日、大国工匠进校园、五一劳模进校园等活动旨在为学生提供切身的体验和面对面的交流机会,通过聆听优秀学长、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大国工匠、五一劳模们的故事,提升对专业和职业的认知、认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建设重点落实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融入思政教育势在必行。以“工业机器人技术综合应用”课程为例,探索基于“互联网+”开展学校、企业协同的“课前、课中、课后以及专项活动”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多角度全方面挖掘德育元素,构建融入时政元素、思政元素的全新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拓宽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升了教育教学效果,学生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得到进一步加强。“工业机器人技术综合应用”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