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社会发展新思想的总体性特征研究

2022-12-24 22:03彭利凯
关键词:总体性发展

彭利凯

(湘潭大学 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十八大以来,国内外的社会形势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社会发展的新思想,反映了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总体性。本文着重探讨习近平社会发展新思想总体性特征的缘起、具体表现以及其保障机制和启示。

一、习近平社会发展新思想总体性特征的缘起

社会发展的总体性特征不是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的,而是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总体性意识不断觉醒而产生的。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人类社会已经从生存正义走向了发展正义。随着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推进,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已经成为时代的新潮流。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国内经济发展较为充分而不断通过经济和文化的输出来获取资本的营利。发展中国家顺应欧美国家产业转移的历史浪潮不断的强化相互之间的交往和流通,从而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和一体化发展。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种交流,人类社会发展必然呈现出总体性特征。从国内来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面临着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任务。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国顺应了世界历史大发展的潮流,成功的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实践,并不失时机的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前中国处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阶段。而“强起来”是一个面面俱到的历史阶段,必然呈现出总体性特征。

(二)科学技术的新飞跃

从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其科技的进步和资本逻辑的运转使得经济的交往产生了超越地域和国家的全球化趋势。正如马克思所言,只有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世界历史才成为了可能。随着三次产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的交往活动空间范围不断扩张。科技的进步使得国家之间航班的开通、国际列车的通行、国际邮轮的通航成为了现实;互联网的发明和各种通信卫星的上天为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资本主义跨国公司管理手段的新发展加强了不同国家资本、物质和人员的流通和往来。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建立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统一标准。放眼国内,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种全方位的开放,既涉及到中国与不同制度、不同区域国家的交往,也涉及到国内不同行业和不同经济区域的交往,还涉及到农村和城市的各种空间交往。这些交往的前提保障就是科学技术的大发展而引发的交通、通信和人员的自由流通。随着交往的不断深入,地球村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现实图景。

(三)人类总体性意识的觉醒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和空间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人类的需要也逐渐细化和多样化,全球一体化和总体化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以及民众都认为以往的单打独斗的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全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整个世界在航天、气候、科学技术创新等方面已经成为共同体。全球性质的资本、科研院所、群团组织的大量涌现既适应了全球在各领域协作的需要,也是人类共同体和总体性意识的明显觉醒和有效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已逐渐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共同的意识觉醒和体验。从国内来说,人民的总体性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社会的发展指标从“唯GDP论”转向多方面的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已经提升到了国家的总体性战略层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共识。

二、习近平社会发展新思想总体性特征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社会发展新思想总体性的特征可以从多个维度体现出来,主要包含实践的总体性、理论的总体性和价值的总体性几个方面。

(一)实践的总体性特征

1.历史的总体性

习近平同志对历史的总体性有深刻的把握。他认为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30年来否定改革开放后的40年,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40年来否定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共产党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在深刻认识历史总体性的前提下对中国社会短期和中期规划的一种准确表达,另外,中国的扶贫工作积极的响应了联合国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总规划。而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和看法,则是习近平在总体评估世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和不稳定因素增加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论断。

2.空间的总体性

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既涉及国际和国内的双循环,也涉及城市和乡村的互补,还涉及东中西部的联动,特别是体现在东中西部的扶贫协作。在外交方面,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号召世界上其他国家在面对气候和碳排放等全球性问题的时候能够抛弃分歧和偏见而协作共赢。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交通和通信发展的一体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已经成为互通有无的共同体。在面对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气候环境等问题方面,个人和国家已经不可能孤立面对。空间共同体是对当代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共同体的一种直观反映。

3.社会的总体性

习近平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体现出从社会总体上来把握实践的总体性特征。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还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2]200这些理念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本质要求,都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总体性要求。习近平社会发展新思想的总体性还体现为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在我国以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包含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表现出对社会和人的总体性发展的更全面把握和更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方面的建设密切相关,共同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同性和平衡性特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表明我国进入了社会总体性发展的新阶段。

(二)理论的总体性特征

1.理想目标的总体性

中国到2035年要实现基本现代化,2049年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民族振兴、社会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目标具有典型的总体性特征。习近平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面临着:“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3]17这都体现了国内国际任务和理想目标的总体性。习近平认为我们要实现“四个自信”,而文化自信是最深沉的自信,中国历来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国的强大不仅仅是经济、军事力量的强大,更是文化实力的强大,所以“四个自信”也体现出总体性的自信特征。

2.施政方略的总体性

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改革和开放措施进行了科学的顶层设计。当前我们党和国家的总体施政方略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个方面,涵盖了社会的总体性要求。总体性的施政方略比比皆是。比如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性设计、对国家纪检和监察体制的总体性改革、对乡村振兴的总体性规划、对国家经济的总体性管理。而在“三去一降一补”的总体性规划中更是彰显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和担当。

式中,W1为国有水管单位计量点水量,m3;P1为国有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执行价),元/m3;P2为末级渠系水价,元/m3;其他变量同上。

3.理论生成的总体性

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全方位继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全面总结、提炼和凝聚当下国内外社会实践的总体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具有理论的总体性;另一方面,中国是法治社会,需要深入的推进法治化进程,不断的把社会实践经验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和社会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方面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新时代的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智慧结晶,另一方面又不断的体现为法律法规的形式和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并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和制度,确保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实现。理论生成的总体性还体现为理论来自不同社会领域和不同行业经验的汇总,不同阶层和不同身份利益群体总体性协调,不同民族和区域实践的总体性升华。

(三)价值的总体性特征

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根本认同,是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地位的全面肯定,也是对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在提到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的“群众路线”的时候认为,人民群众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并要求共产党员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人民评判我们的工作得失。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进。”[1]这些论述都表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总体价值取向。

2.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心的发展观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意味着“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4]433当今世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气候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疾病流行问题、国际反恐合作都要求我们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只有合作共赢才能让世界发展的更好,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采取单边主义或者相互对抗外交策略的做法都将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性价值取向,要求我们共同协作、共享发展成果。具体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利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3.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需求的普遍提升,社会发展的理念由过去的主要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逐渐的转变为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对生态文明的追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在传统发展观的基础上对发展总体性的一种新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不是要放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而是在追求以上几个方面的同时对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种发展理念的新飞跃,它考虑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局部,同时对社会发展的总体成就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我们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事关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长远发展的高度。习近平提出“要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4]375,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的生态建设,而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人与自然以及不同代际在利用和保护、合作与分工、生存和发展方面的良性循环。

三、新时代社会发展总体性的保障机制

社会总体性内含着自己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只有运行机制良好,总体性特征才能真实的体现出来。强化党的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统筹兼顾等科学方法论的具体运用是新时代社会发展总体性的具体保障机制。

(一)强化党的领导

习近平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5]68习近平认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自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不断强化,有效的解决了一段时期内弱化党的领导的倾向和风险,统一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意志。党的初心和使命决定了党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代表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和中国社会的总体性建设都离不开党的领导。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作用,使全社会形成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大幅提升,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例如,通过"精准扶贫"消除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也是在党组织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开展;抵抗新冠肺炎疫情的胜利更是充分彰显了中国国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和使命;党领导扫黑除恶专项行动的成功使社会总体和谐有序运行,人民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党领导的反腐倡廉各项行动,有效的强化了党的正面形象和政府的行政能力,使得党成为人民各项事业的坚强守护者。一路走来,党领导中国人民筚路蓝缕,不断的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类历史的不断进步,中国社会和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不断的从局部走向总体,从分离走向融合,从片面走向全面。但是不论在什么年代,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都是中国人民总体性的忠诚代表。

(二)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即全面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3]105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包含多个维度和多个层次,是推进社会总体性发展顶层设计和动力,这种制度创新和能力整合也是社会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推进了社会主义多项制度改革,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使其更加科学,成为保障社会总体性发展的坚实基础。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对统筹兼顾等科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方法是我们党和国家取得伟大成功的不变法则。统筹兼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科学方法论,能够兼顾到各方面的不同利益。统筹兼顾要求善用辩证法“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选择”[2]206。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步子越迈越大,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样的矛盾既包含了人民内部的矛盾,也包含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还包括国家、民族之间以及人种之间的矛盾。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就需要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是带着发展的眼光,因时因地来处理矛盾,既要分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又要分清楚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习近平社会发展新思想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方面、在处理农村和城市矛盾方面、在处理长期理想和近期目标等方面都能够做到统筹兼顾。统筹兼顾不是为了混淆矛盾,也不是为了讨好各方,而是为了在社会公平正义基础上相关各方各得其所。当今社会发展呈现出总体性特征,这样的总体性特征需要我们使用统筹的方法;同时我们又要兼顾各个局部,不压抑和忽视局部的利益和要求。

三、习近平社会发展新思想总体性特征的启示

习近平社会发展新思想的总体性特征是一种全局的、全面的总体性和一种有层次有重点的辩证总体性。只有把总体性特征的这几个方面联系起来才是一种真正的总体性。

(一)总体性是一种全局的总体性

总体性特征需要考虑到全局的发展,要实现总体性发展就要有全局观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都是一种全局的发展观,都是对总体性的强调,所以我们需要看到总体性的利益所在。在处理全局和局部的问题时候要有所取舍。比如,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时候就要看到人民内部虽然有矛盾,但是人民的整体和总体性是根本一致的,所以不能把“人民内部矛盾”看作是敌我的矛盾。在处理中国和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矛盾的时候不能只看到对立面,更要看到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共通性。人类共同体是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也是我们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新的出发点。在处理人类与环境的矛盾的时候,不要以为经济发展总是第一位的,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创造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总体性是一种全面的总体性

总体性表现为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表现为实践总体性、理论总体性和价值总体性的相互融合,表现为城市和农村的相互融合,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五位一体。总体性特征还表现为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合理调节,也表现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促进。我们还需要协调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各个方面,需要协调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比例,也需要促进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全面发展。总体性的特征还表现为各种所有制度的协调发展。我们的市场经济既有公有制为主体,又有私有制作为重要存在,还有各种混合所有制作为有益补充,只有多种所有制全面发展才能形成良性的竞争和互补局面。同样的具体到伟大的中国梦也是包含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多个方面。而人民幸福又涉及到党和国家在住房、教育和医疗等多个方面的保障举措,以及人民群众自我的努力奋斗。

(三)总体性是一种辩证的总体性

总体性是一种有层次和有重点的辩证总体性。毛泽东思想教导我们,要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总体性特征虽然是全局的发展和全面的发展,但是不是意味着牺牲局部的发展,也不意味着每个方面的发展都是同等重要的。我们在寻求总体的全局性和全面性的同时一定要明确层次性和重点性,才能使得总体性各方面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是分阶段和分地域的,所以在某个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总体性的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4]237,同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要转变,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总体性发展观是一种协调各矛盾和矛盾各方面的发展观,是层次明确重点突出的发展观,而不是平均主义和片面的发展观,辩证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凸显了习近平社会发展总体性思想的辩证智慧。

如上所述,习近平社会发展新思想的总体性特征缘起于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总体性趋势和人类总体性意识的觉醒,具有实践、理论和价值多个维度的内涵。具体来说,实践的总体性展开为历史、空间和社会的总体性,理论的总体性具体表现为理想目标的总体性、施政方略的总体性和理论生成的总体性等方面,而价值的总体性则表现为以人民、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生态为中心的总体价值取向。以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党的领导的强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总体性推进以及统筹兼顾等科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使得社会的总体性发展行稳致远,具有全局性、全面性和辩证性的启示。

猜你喜欢
总体性发展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重申“总体性”,以及爱与疗愈的文学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从总体性视角看葛兰西的“有机”概念
图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