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宇 郭 存
(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曲阜 27316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大会报告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1]。我国于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学习体系”[2]。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3]。多年来,我国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终身学习供给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不能满足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学习型社会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条件,学习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则是判断学习型社会成效的重要标志,只有健全学习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从本质上找出学习型社会存在的问题,最终实现优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基于此,张力、韩民主编的《学习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践路径研究》一书,以国内外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理论为纲,以各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实践为脚本,在回顾、反思、勾勒的基础上,阐释了学习型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建议,书写了学习型社会的新篇章。
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追根溯源是从对“学习社会”和“终身学习”的构想中逐渐产生的。学习型社会理论是学习型社会实践的重要基础,对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该书第一章至第三章分别从国外到国内学习型社会的内涵、本土性研究、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研究成果等视角阐释了学习型社会,同时也梳理了国内外学习型社会研究的新进展,为深入了解学习型社会的图景提供了重要信息。首先,作者放眼国外学习型社会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基础,对此进行内涵分析。从罗伯特·梅纳德·哈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带有理想色彩的“学习社会”构想到国际研究组织的政策提出,再到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将学习型社会从空想变成现实,最终落实到实践方面的发展,作者展示了学习型社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与实践性质并存的内部核心,体现了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大势所趋,也是提升国家生产力的重要基础。综合其发展成果,能够为学习型社会的兴盛势头和繁荣稳定奠定基础。其次,作者聚焦于学习型社会在我国的研究进程,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性定义。指出我国关于学习型社会这一成果的推进是处于动态发展之中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习型社会具有不同的时代色彩。作者从中文文献中有关学习型社会最早的研究开始落笔,逐步过渡到学习型社会战略和政策的提出,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学习型社会。此外,作者认为“投入”和“产出”同样重要,我国也十分重视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乡镇或是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内涵。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仍存在不足,因此给学习型社会一个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观点应运而生。一方面,评价指标体系从公共政策评估的基本理论中汲取经验;另一方面,欧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使其得以在实践中运用。最后,作者聚焦于我国学习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国内和国外的评价方法发现,我国已有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实践验证,尚未形成普遍被认可的评价指标体系。
综上所述,该书第一章至第三章,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入手,分别阐释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理论和评价指标体系,既提出了理论体系中可以借鉴的地方,又点明了我国在评价体系层面的欠缺。有利于读者深入了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后文作者提出自己关于学习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见解奠定了基础。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紧密交织在一起[4]。如今,建设学习型社会逐渐成为一股热潮,涌向世界各国。学习型社会理论形成之后,国内外关于学习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层出不穷,但是作者发现尚未形成被普遍认可的学习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效性。因此,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尤为重要,只有形成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对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彰显我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绝不能只停留在纸面的理论上,要深入实践,即深入到全国各地的城市和乡村中。基于此,作者在第四章至第六章,清晰地审视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大环境,深入七个样本地区分析目前终身学习的状况、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构建了学习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这一部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释。
一方面,作者从构建学习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视角出发,主要根据特尔斐法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所依据的基本原则与框架,作者大体从三个维度或一级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对比分析。首先是学习保障方面,包括制度、投入和资源三个子维度,作者将这三个子维度划分为小指标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出我国学习型社会在学习保障上的优缺点。其次是学习的参与状况方面,学习型社会旨在营造一个“时时可学习,处处能学习,人人皆学习”的社会,反映人们参与学习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参与率。作者将学习的参与率划分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的参与率三个子维度,比较精准地呈现了我国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人们参与学习的状况。再次是学习的产出方面,分为对象地区的人口素质、经济社会发展和对终身学习的满意度这三个子维度,展现建设学习型社会对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效果。综上,作者将所得的结果转化成可以进行对比的数据,并建立了一个主观性的指标对其进行赋值,用来比较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的情况和程度,为本书后半部分提出相应的建议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实践是验证结论的必经过程,为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作者对我国七个样本地区进行了抽样和问卷调查。不仅涉及到城市地区,更涉及到乡村地区,实验样本具有代表性。作者根据样本数据,结合中国的大背景,多维度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直观地反映各地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成效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创新性建议,这对推动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说可比性的评价是大楼建设的材料,那么基于本土实践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则是大楼得以建造成功的钢筋水泥。我国正处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初级阶段,即大楼建设的初具模型时期,只有进行可比性的指标评价才能找出现存问题,进一步对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从而使大楼的根基更牢固。因此,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健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促进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发展十分必要。
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是时代所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个体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需要一个“时时可学习,处处能学习,人人皆学习”,具有本土逻辑,切合中国实践的学习型社会[5]。但是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并不是一成不变和一帆风顺的,在不断地探索、发现和总结中,我国积淀了许多鲜活、有益的实践经验。作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首先是地方政府的政策实践方面,地方政府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顶层设计上,我国坚持地方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终身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相结合,按阶段和需求程度等方面积极建设学习型社会。各个城市都积极落实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顶层设计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在领导协调体制上,为统筹协调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一些地方建立了新型领导管理体制,强化了法治保障,健全了保障机制,特别是多元化的成本分担机制,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依据。在构建科学化的评价指标上,一些地方制定了评估指标体系,准确地评估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情况,以评促建,更好地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其次是终身学习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方面。终身学习体系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社区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社区活动,能开发、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发挥促进终身学习体系完善的基础性作用。职业继续教育与培训的发展也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很多行业企业从自身需要出发,注重学习型组织建设,从而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要阵地,其提供终身学习的服务实践取得明显进展,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高等教育中特别是“学分银行”等方面的建设,搭建了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促进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成效。
再次是终身学习机制的建设和学习资源的享用方面。建立和健全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制度,特别是“学分银行”和“资历框架”是促进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作者认为要构建一个学习资源开放共享的平台,建设一个学习资源的分配公平和共享合作的“终身学习网”,最终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最后是构建终身学习文化体系方面。终身学习文化体系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学习型社会的内在孕育力。终身学习文化体系需要终身学习的实践来推动,我国一些学习型城市非常重视开展终身学习实践,通过举办终身学习活动周、全民阅读活动等,形成了良好的终身学习文化氛围,发挥了终身学习文化体系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郝克明指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迫切需要。”[6]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建设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和工作结构的变化,人们对学习的需求在向多元化转变。众所周知,终身学习根植于社会的风土文化中,文化同时具有同化、辐射和扩散功能,终身学习文化对社会成员的学习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对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我国现有的终身学习供给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等方面不能满足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所以必须及时剖析存在的问题,并加快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探索学习型社会未来的发展路径。
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在推动力,所以解决终身学习存在的问题是完善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因此,作者以终身学习的现存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解决终身教育存在的问题,完善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性建设。
首先,作者对终身学习的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第一个问题是对终身学习的内涵和作用理解不够清晰。目前,社会各界对终身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一,尚未达成共识。不同主体基于自身对终身教育的理解或利益诉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践行终身学习,使终身学习在实践层面被混淆。21世纪以来,我国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但是终身学习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还不明晰,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还没有完全把终身学习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中,对终身学习作用的认识不够,有些部门、地区和组织尚未将这件大事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社会各界也未从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高度来认识建立和完善终身学习制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性建设。第二个问题是终身学习的制度供给尚不充分。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必须从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入手。目前,国家层面持续构建和优化针对广大人民终身学习需求的制度安排,但是仍然存在终身学习制度供给不充分的问题。由于制度供给不健全,各部门往往难以形成合力,各类资源不能统筹有效地使用,难以充分发挥终身学习的功能和夯实学习型社会的制度基础。第三个问题是终身学习发展水平不平衡。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终身学习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终身学习的平衡发展是学习型社会平衡发展的基础,但是地区间、群体间的不平衡阻碍建设学习型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总之,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从总体上来说仍然是当前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薄弱环节,深刻认识上述基础性问题是进一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作者对学习型社会的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传统的发展路径已经难以适应全民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时时可学习,处处能学习,人人皆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必须尽快找到适宜的路径。作者认为,路径一是从深化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认识入手,以终身学习理念为先导,逐步将学校教育体系放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部分。因为学校教育在人的培养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而培养具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的新一代学习者,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关键步骤。发挥学校教育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关键性作用,有利于促进学习型社会的新发展。路径二是构建和完善终身学习的治理体系。因为终身学习治理体系是学习型社会稳定建设的保障,应从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家制度体系入手,要不断优化和创新终身学习的治理体系,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三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习型社会建设方面的应用潜力,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现代信息的高速发展为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带来的机遇,抓住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契机实现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进展。
总而言之,《学习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践路径研究》一书从理念到制度、从政策到实践,对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进行了梳理,并立足于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际情况,深入实地进行调查,探寻我国学习型社会发展路径,数据具有真实性、代表性和可考性。全书逻辑衔接紧密,观点明确、清晰,语言简洁并具有较强说服力。作者根据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出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发现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不足,提出建议,有利于明确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前进新方向和发展目标,对于加快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