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楚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为迎合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推广,确保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推进,作为高等学院工作一线员工的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在尊重学科发展、专业培养的前提下,发挥《管理学原理》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现阶段,高校专业教学对“课程思政”工作大力推进,许多专业课都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现实困境亟待解决。
从《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来看,现行课堂上教师授课多,学生参与度低。虽然在传统应试教育下培养了不少职业性人才,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学校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已不匹配;而从《管理学原理》教材内容看主要是一些比较基础的科学和实用化的思想政治理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一)高校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薄弱。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有意愿进行课堂传授,但是由于教师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有限,受到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不能将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很好地结合到一起。过分重视知识的传递,而忽视学生价值观的建立,缺乏创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教学观念,最终的结果是只教书而不育人。
(二)学生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本次观察及授课目标为2020级会计学本科及电子商务专科学生。通过授课及观察可以发现,本科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接受程度及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优于专科学生。不同成绩学生感兴趣的授课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因材施教成为后期研究重点。思政课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学生机械地记忆和重复练习。学生对管理学原理缺乏深入理解和认识与领悟;课堂上老师只是简单讲解相关知识点而忽略了其内在联系;教师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设置对应的教材内容,没有对教材进行系统分析及案例研究等,使课程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三)课程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的发展。思政课程需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步伐,深入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推进思想政治进课堂,保证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在前期调研过程中不难发现,有些教学内容陈旧,教师没有进行适时的更新,也没有注重最新政治观念和理论的引入。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堂上没有创新点。管理学原理的课程思政课主要是以管理学原理为基础进行授课。但目前许多高校在思政理论课程建设方面并无明显突破。例如管理人、管理者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学生对于管理知识学习也存在一定误区:只注重书本中所学内容,不重视实际案例分析与运用,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四)考核内容与“思政”不符。通过查看相关授课教师的试题库发现,考核内容多为记忆性内容,与“思政”联系不强,无法检验学生是否通过本课程,在思想上有所升华。
目前高校对于“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通过知网搜索可知,近年各个学科都在实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但是课程建设程度参差不齐,《管理学原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也势在必行。根据本次观察结果,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一)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觉悟。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对教学效果具有直接影响。首先,应加强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在实际课堂中多引入相关案例与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内容。其次要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应对日常工作需要;再次是加强课外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经验积累;最后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以及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将这两者相结合形成双师型人才队伍。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能力成为影响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
首先,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才能从根本上做到教书育人。其次,根据管理五项职能的具体特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寻找课程与思政的结合点。最后,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实现学科交叉,不断丰富自身思想政治理论体系,随时关注国家时事政治,拥护党的领导,以党员标准要求自身。
(二)注重因材施教。首先,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应遵循现阶段“00后”学生的个性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构建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为课堂辅助的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入案例分析或故事讲解,由学生负责主要工作,教师负责课堂思想的引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其次,积极引入大数据理念。将高科技教学手段(云课堂、蓝墨云等教学软件)引入课堂。通过校内互联网的辅助,将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上表现和课后复习有效结合。最后,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深度和广度。“以人为本”是实施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也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和基础。课程内容设置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思政课上运用案例分析法、情境模拟法等方法解决抽象性问题时,教师可从实际生活出发进行情境创设:首先将日常生活中发生过且对我们有启发意义的事例引入课堂;其次通过实例论证原理;最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检验真理为最终目标。
(三)改革教学内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基础在于“课程”,没有很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就无法顺利开展。因此,强化课程建设管理是“课程思政”的根本基础。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重新设计教学模块,根据现阶段管理学前沿理论及中国国情,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高度,将课程知识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在讲透彻课程内容重难点的基础上,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贯彻,将“德”理念融汇到课程中。
1.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管理学的研究和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关系,探讨管理理论的一般抽象与具体运用的关系,思考作为管理对象的组织活动与组织环境的关系。
2.不断丰富“德育”元素。通过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梳理我国企业管理思想中“德”(诚实守信)的演进与传承。特别是引入我国经典理论来与管理学进行对接,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们感受到经典国学思想的沿用。通过对决策章节的讲解,引入“一带一路”相关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这项决策的意义。通过对计划章节的讲解,阐述我国五年规划的重要意义。通过对组织章节的讲解,学习我党近百年的优秀组织管理经验(三湾改编等),由远及近,深入浅出地将党的优秀组织管理案例、党员的先进事迹融入课程知识。通过对领导章节的讲解,引入海尔人才观相关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企业人事管理的重点。通过对创新章节的讲解,引入北斗导航打破GPS垄断相关内容,了解创新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理念。
3.将课堂知识与时事政治相结合,引入先进理念。例如“敬业精神”,通过对人员配备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他人的优点,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天道酬勤的观点。通过“毛泽东的用人艺术”和“工匠精神”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如何用人,同时作为公司中的一员,如何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诚信”精神通过案例“少年周恩来的诚信故事”来引导学生建立诚信的观念,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公平公正公开”精神,运用公平理论,阐述如何实现公平、公正、公开。
综合来讲,通过对管理五项职能的讲解,帮助学生做出科学决策、树立正确的领导观,能够进行有效沟通以及形成创新思维。
(四)改革考核体系。授课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管理学知识体系,同时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标。
将原有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期末考试转变为课堂表现+课后实践+期末考试的形式。成绩构成比例从考勤、课堂问答占20%,作业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转变为课堂表现占20%,课后实践占30%,期末考试占50%。
同时注重考试内容的改革,将原有的试卷模式(单选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题)改为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的形式,更多地考查学生运用管理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记忆背诵能力。同时,注重对于“德育”相关内容的考核占比。
通过使用“云班课”等教学软件,能够完成课前预习、课堂表现和课后复习的有效跟踪记录,有助于全程动态考核体系的建立。
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浪潮下,授课教师应根据《管理学原理》自身特征,不断探索和挖掘新的教学思路及理念。争取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的管理型教师队伍,实现多学科交叉;因材施教,不断增加教学深度及广度;完善课程内容,将“德育”元素、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国家政策方针、我党优秀历史等相关内容融入课程,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改革考核体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不断完善考核内容。从教学内容上看,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提高管理学原理知识和管理原理的应用能力,在课堂中融入管理学思想与方法、案例分析等环节,主要是围绕学生实际生活进行设计。通过对《管理学原理》教材及相关资料搜集整合后得出:“学以致用”作为理论基础;管理科学性原则要求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学实践操作要灵活多样并具有可执行力和可行性,切实提高课程思政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