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清秋
(淮安市纪家楼小学,江苏 淮安)
课堂导入是指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教学方法,因为数学知识的本质是较为枯燥的,学生在学习时都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爱玩和活泼好动,如果让小学生长时间地学习数学,这样只会使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通过精彩的引导,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的乐趣,从而主动投入课堂学习当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此,本文有以下几点看法。
小学生对一些新奇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未知事物,通过这些未知事物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进行数学教学,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可以引入一个故事情节,通过这个故事情节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先通过故事的引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后再讲解,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从而帮助教师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1]
故事情节总是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在故事中渗透数学知识,在讲故事时间完成数学知识点的教学,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如在教学“小数点”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可以先与学生进行交流,告诉学生:“在课堂开始前,我们先讲一个故事好不好?”小学生听见故事后,就会对故事充满好奇,然后教师讲述故事:“从前有一个家庭,家里边的哥哥叫1234,弟弟叫12.34,哥哥总仗着自己数大而欺负弟弟,有一次弟弟被欺负得实在是太惨了,就去告诉了爸爸和妈妈,爸爸和妈妈知道后就给哥哥加了一个小数点,于是哥哥就叫1.234,这样弟弟比哥哥的数还要大,哥哥就再也不敢欺负弟弟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可以影响一个数的大小,然后教师就可以进行小数这个知识章节的教学,通过故事情节的导入让学生了解小数点。在教学前教师通过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再比如,在讲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部分数学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故事进行课程导入:“在数学王国里有很多数,其中有一对数字兄弟长得非常像,他们分别是257.6和25.76,同学们知道这两个数字哪个大哪个小吗?按照数学王国的规矩,如果两个兄弟相互团结会生活得非常幸福,但是257.6作为哥哥却不爱护弟弟25.76,甚至经常欺负弟弟,这件事被他们的好朋友小数点知道了,小数点决定为25.76出气,于是在某一天257.6又欺负弟弟25.76的时候小数点悄悄从5后面移动到了6后面,就让25.76一下子变成了2576,同学们想一下,现在257.6还能不能欺负2576?”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进行课程导入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小数点对数字大小的变化这一部分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够通过趣味故事的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
爱玩一直都是小学生的天性,这个年纪的学生活泼好动,游戏似乎有一种魔力,总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每次都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在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进行教学,通过在课堂上导入游戏艺术,利用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的讲解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地引入游戏情节,通过游戏情节的导入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进入游戏里面,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取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力。[2]
游戏情节的导入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游戏模式,如游戏闯关、你画我猜等游戏类型,这些游戏类型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主动融入课堂学习当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导入“你说我动”的游戏情节,通过教师对知识点的分析让学生做出一个动作,根据这些游戏动作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让学生A站在讲台上配合做游戏,然后让这名学生先向右走5步,然后在现在的位置从面朝前变成面朝后,接着教师让其他的学生根据课本中对平移和旋转知识的描述进行探究,能够利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说出学生A的动作,小学生在游戏中注意力高度集中,他们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并且最终可以描述学生A的动作:“学生A先向右平移了5步,然后又绕着自己所在点的位置旋转。”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导入这个游戏情节,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理解课堂上所教学的知识点,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这门学科,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通过游戏情节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让小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应用题,许多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都会出现很多的错误,有些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导致自己出现错误,有的是因为自己缺乏做题的技巧,有的是因为自己没有做题的思路,甚至有的学生看到应用题就有了放弃的心理,这些现象都影响了数学学科的发展。在课堂上传授教学技巧,通过课堂导入模式来教做题技巧,让学生能够在新颖的教学模式中提高学习兴趣,可以使用做题的技巧和方法解答数学题,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应用题能考核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目前小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困难在于解题方法不足、审不清题意、在题目中提取不到有用的已知条件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导学模式传授一些做题技巧,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如在教学“等量替换法”这个做题技巧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导入一道例题,让学生根据这道例题来思考和分析,从而让学生增加做题的技巧。例如,在这道题中:“5箱草莓和4箱橘子的总价钱是425元,已知每箱草莓比每箱橘子贵了4元,请计算出每箱草莓和橘子的价格。”这道题需要学生解答两个未知量,但是根据题干中的“已知每箱草莓比每箱橘子贵了4元”这句话可以得知只要找到任一水果的价格就可以计算出另一水果的价格,在这道题中学生就可以利用“等量替换法”进行解答,将橘子替换成草莓,假设橘子贵了4元,这个时候4箱橘子就贵了16元,总价钱也增加了16元,这个总价钱就是9箱草莓的价钱,所以每箱草莓的价钱是49元,每箱橘子的价钱也就可以算出,这道题将草莓替换成橘子也可以轻松地计算出结果。像这种应用题题干中拥有两个或者多个量时,这些量之间有着互相转换的关系,这个时候学生就可以利用等量替换法做题,这种方法能减少很多运算步骤,帮助小学生减少做题的环节,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解答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教师能够更好地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数学知识具有较大的抽象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智力还未发育完善,在理解知识时就会有困难。在数学课堂中,数学知识是较枯燥的,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都是活泼并且好动的,这种枯燥的教学氛围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没有帮助的,这种现象只会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下降,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在课堂导入模式中,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融入一些生活元素,将生活情境导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利用生活化的气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点,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生活情境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活跃的课堂气氛,通过这些气氛来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如在教学“小数”这个知识点时,小学是学生认识小数的最初阶段,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导入生活情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将课堂比作一个超市,在讲台桌上分别放上铅笔、橡皮、文具盒等,然后在上面标上价格,这些数字学生由于还没有学习过,所以他们虽然都见过但是都不理解这些数字的含义,教师通过将教室比作一个超市来创设生活情境,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就可以引出小数的概念,让学生能够以较好的状态进行课堂学习,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再比如,讲解“角的大小”这部分数学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三个角度不同的滑滑梯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利用滑滑梯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这三个角度不同的滑滑梯哪个最好玩,此时,学生势必会选择角度较大的滑滑梯,教师就可以顺势询问学生为什么,这是什么原理。此时,进行角度大小的相关知识教学势必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以这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见到的滑滑梯作为素材进行课程导入也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也能够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时能够想到采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数学学科上最不缺的就是数学问题,学生如果能够合理地对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这些问题就能够成为珍贵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在课堂导入模式中,教师可以将问题导入课堂当中,并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根据自己的探究解决问题,能够从数学问题中获取到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以问题探究作为课堂导入的内容,需要注意问题的难度不仅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问题的难度也要能够始终并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有效、快速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去进行思考,并且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才能够有效地发挥出问题引导的良好作用,而不是像课堂的提问中为学生留有具有一定难度、思考性的问题,这样会给学生在课堂导入的环节就造成一定的压力,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倍数”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先向学生解释倍数的定义,并且通过举例让学生对倍数有一个了解,为了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积累,教师就可以导入数学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例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8、9这两个数哪个是2和4的倍数?”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这个问题中因为2和4都能被8整除,所以8是这两个数的倍数。通过导入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帮助教师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那么在以上的问题中,教师就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有选择性的问题作为导入的问题内容,既能让学生在既有的答案上快速思考和解答,又是与“倍数”的知识内容息息相关,能够有效地发挥出问题引导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来逐渐过渡到相对应的新课知识学习当中,来提高问题探究式课堂导入的作用。
再比如,教师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数学知识时就可以利用这样一个问题进行课堂导入:“同学们能否尝试将6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学生肯定能够回答出。紧接着,教师在询问学生能否将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但是不能将梨切开,此时学生会非常疑惑怎么平均分配。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当中什么发生了改变,什么没有发生改变?带着这样的问题学习课程势必能够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第一个问题也很好地帮助学生复习之前所学习的不带余数的除法知识,新旧知识结合能够唤醒学生知识学习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框架,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帮助。
除了上述提到的故事情节、游戏关卡、做题技巧、生活情境以及问题探究这几种方式进行课程导入之外,还可以采用带领学生亲自实践等方式导入新课程,在激起学生活动实践的天性和成功创造的欲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灵活地运用课堂导入的方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来提高不同课堂导入方式的效率以及教学质量。
总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使用巧妙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主动进入课堂的学习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效率。教师通过精彩的课堂导入,根据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能够在课堂上通过课堂导入模式来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些生动的场景来帮助学生提高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导入的形式来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数学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