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聪
(淄博市张店区铝城第二小学,山东 淄博)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绵延五千载,代代相传。学校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融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依托少先队活动、学生社团、课后服务等渠道,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风筝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娱乐项目,还将吉祥图案描绘其中,表达吉祥寓意,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当今社会已迈入信息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学习方式都受到了巨大影响,全球教育发展已被深深打上了信息化的烙印。我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坚持立德树人,发挥教师特长,将传统工艺与现代信息化融合,开展“风筝少年,E海逐梦”活动。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多维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风筝少年,E海逐梦”——信息技术助推学生素质提升活动是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或手段,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的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
本活动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结合活动内容,在学校美术教室、微机室、操场实施集体学习活动、小组艺术实践活动和个人创作活动。
为突出活动的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1.学生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和书籍,了解风筝的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通过欣赏感知风筝图案的美感及美好寓意。学习风筝制作技艺,尝试设计制作一个独具特色的风筝。
2.学生在教师指导和自主观察、探究、合作中,将风筝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打造风筝文化的线上线下学习体系。
3.感受风筝文化魅力,唤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学习的兴趣,体验活动的乐趣,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风筝少年,E海逐梦”——信息技术助推学生素质提升活动包括“探、赏、行、创、展”五个板块,对应“E海初探”“非遗小讲堂”“非遗技艺小课堂”“艺术小达人”“E端展风采”五个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转变观念,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本次活动中,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为主,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任务,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师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赋予课堂真正的活力。
学生是信息社会的原住民,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高速发展,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他们可以熟悉地运用公共信息,也能够快速接收新的信息产物。
1.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搜索自己需要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了解风筝的历史、流派、图案寓意、制作方法等知识。
2.小组合作将资源进行整合、筛选、编辑,通过PPT、思维导图、QQ空间、电子绘本等形式,展示风筝的历史、流派等学习成果。
学生学到的知识,是自己通过探索和小学交流合作中生成的,在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申辩思维、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为培养新时代5C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在美术教室开展“非遗小讲堂”活动,观看非遗传承人讲座视频。
2.举办“微讲座”,学生将搜集到的风筝的历史、流派、风筝图案及寓意等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分享。
3.学生将风筝图案及寓意进行编辑,制作“微展览”,在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平台进行展示、分享。
学生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搜集到了大量的风筝代表作品。风筝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品,不仅制作精美,而且被赋予了丰富的吉祥寓意。风筝艺人通过风筝图案的绘制,表达了人们希望幸福长寿、喜庆吉祥的信仰与愿望,通过放飞风筝,人们希望飞在高处的风筝将愿望带着空中,风筝飞得越高,则表明愿望越容易实现。
课后编辑到QQ个人空间和我们的班级相册,快速共享这些学习资源,我们了解到更多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受风筝的艺术美和寓意美。
1.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和微课资源学习传统中国风筝制作技艺“扎、糊、绘、放”。
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学习资源,教师将学生搜集到的微课加以整理分类,还自己录制了学习微课,创建微课资源包,为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提供了方便。
学生学习传统中国风筝制作技艺,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学生在绘制风筝面时,可以加入自己的创意,自己设计图案,在提高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学生到操场举行风筝比赛
看着天空中飞舞的风筝,带着孩子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带着孩子们坚定的心愿和梦想,拥抱春天,迎风飞扬。
1.美术教室环境创设
学生经过搜集资料、了解风筝的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学生们将小组汇报的内容进行打印,制作美术教室的文化墙,将自己设计制作的风筝挂在美术教室,美化学习环境,提高了美术教室的文化品位。
2.风筝书签设计
本文将在综合考察文献中同伴反馈的定义、分类以及同伴反馈类型的识别方法的基础上,对同伴反馈进行重新界定、分类和识别,为深入同伴反馈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我校学生有爱读书的优良传统,小小的书签是读书时的好伙伴。学生自己设计风筝书签,让承载梦想的风筝与书香融合,陪伴孩子们徜徉书海,快乐成长。
3.学习用品的装饰
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将风筝图案应用于学习用品的装饰设计。使学习用品具有艺术美感,陪伴着孩子学习,提高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学生还将活动过程的照片利用小影记、右糖等多种软件制成电子音乐相册发送到QQ班级群、微信朋友圈;学校宣传员教师也将本次活动的过程发送到我校公众号,和更多的朋友、家人分享本次活动的精彩时光,受到了同学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为本次“风筝少年,E海逐梦”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评价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式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不断发展。
本次“风筝少年,E海逐梦”——信息技术助推学生素质提升活动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为主,自主探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评价方式包括小组捆绑式评价和学生个体评价。
小组捆绑式评价以小组总体表现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组每个人的表现关系到小组的整体评价,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互相激励,最终实现小组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最后依据每班各个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作品的数量与质量、风筝比赛的成绩等项目评出优胜组。
学生个体的评价形式更加多元化,注重活动的过程性评价与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小鲁班”“小画家”“优秀小主播”“优秀小编辑”“最佳放飞奖”“最佳创意奖”等奖项,肯定学生在活动中的实践与创新,增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动力和信心。
“风筝少年,E海逐梦”——信息技术助推学生素质提升活动历时两周,学生在两周的活动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拓宽知识面;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筛选、编辑自己搜集的资料,深入理解风筝的文化,学习制作风筝,学以致用美化生活,建构知识框架,最终达到深度学习。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指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风筝少年,E海逐梦”——信息技术助推学生素质提升活动,紧扣课标,关注细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阅读生动有趣的电子绘本感知风筝;用简洁明了的思维导图呈现清晰的风筝发展历史;由易到难,从学习最简单的扎风筝的方法学起;彰显个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风筝面的图案;用好“微课”“微视频”,举办“微讲堂”“微展览”。降低活动的难度,让学生有行动的抓手;通过观看、阅读、播报、制作、比赛、应用等多种形式轻松快乐地实现多维学习。
“风筝少年,E海逐梦”——信息技术助推学生素质提升活动的开展是前期进行了调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已有经验,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尊重学生学习的规律来设计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探”—“赏”—“行”—“创”对应艺术核心素养“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艺术表现”—“创意实践”。
整个活动,我们以提高学生素养为切入点,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艺术实践活动融合的优越性,教师能更好地借助网络交互平台,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探究、学习,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学习和领会风筝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风筝少年,E海逐梦”——信息技术助推学生素质提升活动展示的只是我们师生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中的一部分,我们还积极探索新的平台、新的功能、希望,将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