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面贯彻中央关于乡村人才振兴部署要求,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和知农爱农实用人才,中央农广校今年组成3个调研组,分赴华北、西南、西北地区(线上)调研。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努力把农民教育培训体育工作情况弄清楚、症结分析透、对策想明白,并总结形成了一批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富特色、接地气、重实效的调研成果。本期聚焦2022年分区调研成果,敬请关注。
2022年7月,中央农广校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6省(市)农广校、农民体协组成调研组赴山西省开展实地调研。调研组深入山西省农广校、大同市农广校、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地和实训基地,与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有关市县领导及省市县三级农广校负责人分别进行了座谈,全面了解华北地区农广校、农民体协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实际需求,对新发展阶段进一步发挥农广校、农民体协作用进行了深入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广校体协体系积极发挥作用
(一)强化使命担当,采取切实措施落实中央关于乡村人才振兴部署要求及中央农广校联合办学领导小组会议精神。一是加强党建引领。北京市农广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山西省农广校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根本,推动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山东省农广校成立党建纪检科,在每期培训班成立临时党支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二是争取部门支持。河南省农广校抓住建校40周年契机,争取到河南省副省长武国定作出重要批示,召开建校40周年事业发展推进会,邀请河南省委组织部等3个联合办学单位相关领导出席;推动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文件,对全省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培训系统26个先进集体和70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在机构改革的关键时期,起到了凝心聚力、提振士气、巩固体系的重要作用。三是强化体系建设。北京、天津、河北省(市)农广校按照“机制共商、资源共建、成果共享、农民共育”的长效合作模式,组建426人师资库,建立138个共享实训基地。山东省农广校加强农民田间学校和高素质农民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向基层延伸,开展农广校体系延伸发展的相关试点,开启了中央校、省校、市校、县区校、乡镇分校、乡村农民驿站和农民田间学校“4+3培训体系建设模式”的探索。
(二)服务中心大局,在稳定粮食生产、扩种大豆油料、确保“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6省(市)农广校围绕农业农村中心工作,积极发挥体系和贴近农村农民优势,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大力开展冬春大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在小麦促弱转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河北省农广校运用“云上智农”、腾讯会议、微信等多种媒体手段,重点围绕“科技壮苗”行动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用技术,开展直播培训13场,受益农民96万人次,与线下培训相结合,扩大培训覆盖面和受益面。全系统共举办线上培训696期、线下培训568期,培训农民142万人次。山西省农广校制作《晚播小麦不用愁 促弱转壮夺丰收》《抢农时春耕备种 大豆玉米套种增效益》《大豆田杂草防除技术》《小麦生长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关键防控技术》等微课视频,在“山西农民12316”与“农业农村发布”上展播,累计点击量突破2万。山东省农广校围绕粮食安全生产、稳产保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冬小麦科技壮苗等重点领域,通过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训、冬春农民大培训、专项培训、网络电台线上普及性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精准对接和培训指导,组织有关专家因地制宜提供全过程的技术解决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河南省农广校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开办线上培训班,进行农技直播,教授线上课程,开展交流互动,多种形式助力粮食增收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专项培训行动,为农业生产、粮食稳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指导。
(三)聚焦主责主业,创新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农民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6省(市)农广校紧紧围绕乡村人才振兴需求,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体育主体力量作用,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民职业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等,积极承接“耕耘者”振兴计划、“头雁”培育项目等,组织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围绕产业突出技能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山西省将高素质农民培训持证作为抓手,推行培训持证一体,省财政在8136万元中央资金基础上,专门安排3.3亿元用于高素质农民培训,全年培训25.4萬人,做到“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富路”。山西省农广校带领全省广校体系积极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截至2021年底,累计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育9.43万人。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农广校紧紧围绕黄花这一主导产业,开展黄花产业全链条人才培训,培训对象涵盖黄花种植人员、加工企业工人以及销售经纪人等,培训过程强化实训,培训后组织开展技能考核评价,考评合格颁发技能证书,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当地黄花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大同市云冈区农广校聚焦设施蔬菜、特色水果、温室花卉、畜牧养殖4大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分产业分类型开展培训,依托农民合作社打造田间学校,为学员提供现场实训、技能考评以及后续跟踪服务,提高了培训质量效果。
二是推进教改促进衔接开展农民职业教育。6省(市)农广校积极推进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有机衔接,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有声有色。北京市农广校面对中职招生难问题,积极与市教委沟通汇报,通过简化入学材料等方面稳定招生人数,2022年招生1179人,较2021年增加213人。依托北京农职院的办学优势,推进中职与高职衔接,每年向北京农职院推送农广校优秀毕业生500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初步构建了职业培训、中职、高职衔接贯通的培养体系,搭建了农民学历提升立交桥。天津市农广校2021年恢复中职招生,共招收2222人,学员从参加过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中遴选。河北省农广校作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持续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双轮驱动、双向发力,年招生中职农民学员5000多名,合作办学招生本科、专科学员约1000人,招生规模稳居全国首位。在稳定办学规模的同时,扎实推进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在全省各基层校中选择10所市、县级农广校开展农民中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做到一县一策、一班一方案。山西省农广校积极响应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每年招生数保持在4000人左右,扎实推进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学分银行”实施办法,将参加过高素质农民培训并持证学员给予学分转化认定,16个课时可转1个学分、证书可转10个学分,着力打通短期培训与长期学历教育通道。河南省农广校保持稳定的中职教育规模,每年完成农民普通中职招生3000人左右。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办公室作用,积极与省教育厅沟通协调,扩大培养规模,2022年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及系统内教学班计划招生2500人左右,投入资金从600万增加到1800余万元。
三是争取任務拓展职能开展各类乡村人才培训。6省(市)农广校发挥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力量作用,向多部门积极争取培训任务,进一步拓展工作职能,积极参加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耕耘者、头雁等项目实施。天津市农广校协助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干部处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2022年列入“耕耘者”振兴计划首批培训机构名单,按照“耕耘者”项目相关工作要求,将组织4个班次的天津市乡村治理骨干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全力攻坚推进,确保取得实效。河北省农广校参与实施“耕耘者”振兴计划,已成功举办第一期“耕耘者”振兴计划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专题培训班。引入企业培训理念,开展典型案例主题讨论,提高学员主动性、参与性。协助人事部门承办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已制定方案、学员遴选标准,进入前期筹备阶段。山西省农广校发挥乡村人才(干部)培训中心职能,承办省人社厅“农业科技人员高级研修班”,承担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作,每年参训人员达3万余人次。山东省农广校积极承担全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项目实施方案制定、学员遴选、管理指导等工作,配合做好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带班跟班服务,安全有序实施培训任务,不断提高培训规范性、实效性和引领性。
四是创新机制打造品牌推动农民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6省(市)农民体协深入学习贯彻《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农业农村部 体育总局 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推进“十四五”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有关精神,积极组织举办农民体育健身赛事活动,创新农民体育工作机制,推动农民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农民体协联合市乡村振兴、体育、文旅、卫生健康等部门,组织举办“美丽乡村健康跑”,多家银行、保险公司、传媒企业、行业协会等单位共同参与承办。天津市农民体协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前提下,引入社会资本,创新赛事活动,举办非遗传承体育项目展示和京津冀农民趣味运动会。河北省农民体协组织举办农民广场舞(健身操舞)、跳绳、健康跑、冰雪运动等活动,打造“冀农乐”品牌赛事。山西省农民体协统筹组织开展省级农民体育赛事,组织承办了26届中国象棋、广场舞等品牌大赛,指导各地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山东省农民体协连续五年开展扶贫工作重点村农民体育骨干培训班,引导贫困地区农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取得良好效果。河南省农民体协正在筹办2022年全国线上农民围棋大赛,与省体育局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开展学习交流。
二、有关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华北地区6省广校体协担当作为、履职尽责,守正创新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一)农广校体系弱化趋势明显。基层农广校撤并现象严重。各省基层农广校撤并现象比较普遍。山东省市县两级分校大多被撤并,完成机构改革的单位中,市级分校87.5%被撤并,县级分校98%以上被撤并。山西省市级校中只有大同市农广校在机构改革后保持独立设置,其他市校都并入其他单位,大部分县级校被撤并,保留独立设置的只有15所,农广校体系链条出现断裂,工作职能延伸困难。基层农广校条件能力不足。由于长期缺乏投入,市县级农广校现有的基础条件,难以适应高质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要求。市县级农广校教职员工大多数从事组织管理工作,开展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能力水平退化。体系上下联动不够。调研中发现地方有很多好做法好经验,但缺乏总结提炼和宣传推广,一方面是中央校、省校对基层校的关注不够,另一方面是基层农广校向上级农广校报告的积极性不高。
(二)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力量作用发挥不充分。组织服务能力有待强化。比如机构改革前,山西省农广校就没有承接和配合厅科教处开展前瞻政策研究、建设培训体系、项目过程管理、培训支撑服务、信息化建设等工作。承担农民教育培训任务比重有待提高。部分省农广校体系承担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训任务的比例较低,最低的仅为20%,与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力量地位不匹配。教育培训质量效果有待提升。一些地方训前缺乏需求调研,课程设置和师资、基地、教材遴选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后续跟踪指导不到位。
(三)农民体育离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大差距。农民体协体系不健全。当前地方农民体育协会组织全面萎缩,部分地市级农民体协形同虚设,体协组织无职责任务,无机构编制,无经费支持,“空壳”现象明显。专业人才极度匮乏。基层农民体育工作缺少专业带头人,离国家规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农村两千分之一配备比例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农民群众健身难以得到专业指导。经费保障明显不足。农民体协多数无固定经费,近年来财政拨款逐年减少,部分省市甚至存在“无米下锅”的现象,严重影响农民体育工作的开展。
三、对策建议
新发展阶段,广校体协体系肩负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历史使命,要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力量、三农政策宣传重要窗口、农村农民服务有效渠道”职能作用,大力加强体系建设,强化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创新开展农民体育健身,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和知农爱农实用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要更新理念思路,构建新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当前,农业农村发生了重大变化,要随着时代进步而进步,把握时代前进方向和步伐,不能停在过去的时光里来办今天的事。农广校体系要客观理性地认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必须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建立新的体系建设观。积极争取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支持,发挥好农民教育培训体育主体力量和专门机构组织作用,主动对接一切有利于农民教育培训体育的资源,本着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着力搭建农民交流平台、师资共享平台、体系工作平台,与有意愿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体育工作的部门(单位)开展合作,联合有助于农民全面发展的渠道,构建农民教育培训大体系、大格局,推进智体融合、文体融合,不断深化事业发展内涵,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创新发展之路。要支持地方民办公助农广校大力发展。机构改革后并入其他单位的基层农广校,只要继续承担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都要加强联系,纳入农广校大体系。对于没有农广校的市县,要积极吸纳专门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社会机构进入农广校大体系,确保农民教育培训事有人抓、活有人干,力争更大作为。
二要發挥主体作用,高质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农民体育工作。围绕“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组织全国农广校体系承担更多培育任务,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稳定拓展农广校中职办学规模,积极推进中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探索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衔接路径,努力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能力。配合实施“百万乡村振兴带头人学历提升行动”,指导体系与有关涉农院校对接,用好高职扩招、“一村一名大学生”等政策,就地就近培养更多高层次、本土化人才。积极争取承担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耕耘者”振兴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等各类乡村人才培训任务,通过抓住农民教育培训体育工作这个牛鼻子,做到留住人、增能人、育新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各级农广校要坚持办事办学办赛一体抓,主动承接和配合主管部门做好前瞻政策研究、建设培训体系、项目过程管理、培训支撑服务、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做细做实农民教育培训各项基础支撑工作,提升农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规范性。
三要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效果。加强农民田间学校建设,依托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等资源,选好用好农民田间学校,优选推出一批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加快广校体协体系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为开展理论教学和实操实训提供条件。加强体系能力培训,注重新任省级校长的培训研讨交流,着力提升校长的管理能力,培养一支“热爱事业、理念先进、本领过硬、开拓奋进”的校长队伍;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一支“专业精、教法优、爱农民”的专职教师队伍;着力提升培训管理者的组织策划能力,培养一支“懂教育、能策划、善管理”的管理者队伍。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分类分层分段开展培训,丰富拓展教育培训领域和内容,依托农民田间学校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充分利用远程手段开展线上学习,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效果。加快推进集广播电视、媒体制作、线上教育、宣介推广于一体的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大课堂建设,着力构建以服务农民教育培训为主体的融媒体中心,推进线上线下教育培训融合发展。
四要推动创新融合,促进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组织开展赛事活动,围绕乡村振兴,结合农时农事农需,举办具有农耕农趣农味的赛事活动,打造农民体育赛事品牌,积极拓展体育文化多元功能,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美丽乡村和乡风文明建设,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培养农民体育人才,选拔一批农民体育健身骨干,培养一批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打造一支懂体育、爱健身、会组织的农民体育工作队伍。强化资源共享共用,将科学健身技能、体育指导管理、乡村体育治理等方面内容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和高素质农民培育,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和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基地资源要素互通共用。推动体系合署合力,发挥农广校与农民体协合署合力互融互促作用,推动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省市县乡五级农民体育工作体系,深入开展全国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基地遴选工作,构建具有三农特色、类型多样、结构合理的农民体育健身基地布局。创新资金投入机制,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通过公益捐赠、赛事冠名等多种方式,支持发展农民体育健身事业。★
调研组成员:胡永万、张广卿、崔 坤(北京)、 刘庆辰(天津)、赵国华(天津)、马金翠(河北)、朱清杰(河北)、董凯安(山西)、李鲁涛(山东)、陶 华(河南)、赵 娉、胡 越、杨佳妮、樊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