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轶靖 吴宗平 王国锋 陈忠航 金清东 佘国林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351100
各种原因导致的颅脑损伤易导致患者死亡与残疾,临床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多采用药物及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常用的手术方法主要是去骨瓣减压术(DC)[1]。因DC术后易形成硬膜下腔导致积液的积聚与积液的吸收障碍,故往往造成硬膜下积液(SE)。单向样活瓣结构的形成使得脑脊液不断蓄积,最终形成张力性SE,是导致DC术后患者高死亡率与高伤残率的主要原因[2]。据文献报道,用于治疗张力性SE的方法主要有:颅骨修补、腰大池置管或腰椎穿刺引流、经头皮穿刺置管引流、积液—腹腔分流术等[3]。综合各种因素,临床上多采用腰大池引流术,但由于张力性SE形成机制复杂,单纯的腰大池引流可能会导致SE增加,故需寻找更有效且安全的引流方法。本文主要探讨长时程持续引流(LCD)对sTBI行DC后并发同侧张力性SE患者的疗效及对其预后康复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8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102例sTBI患者,行DC术后均并发同侧张力性SE。纳入标准:(1)符合sTBI诊断标准者[4];(2)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提示昏迷(3~8分)者[5];(3)伤后24h内行DC术者;(4)DC术后1个月内出现同侧张力性SE者。排除标准:(1)既往史中有脑部疾病史或脑部手术史者;(2)行DC术后于3个月内死亡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1例。对照组中男37例,女14例;平均年龄(42.7±11.6)岁;入院时GCS评分(5.2±2.1)分;伤后至行DC术间隔时间(18.6±4.9)h;DC术后出现同侧张力性SE时间(13.21±2.21)d。实验组中男41例,女10例;平均年龄(43.9±9.6)岁;入院时GCS评分(5.6±2.2)分;伤后至行DC术间隔时间(19.1±4.8)h;DC术后出现同侧张力性SE时间(12.57±3.16)d。两组患者基本临床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随访1年。
1.2 方法 两组患者基本治疗均遵循颅脑创伤指南[6],针对sTBI患者DC术后并发同侧张力性SE,对照组根据个体差异选择SE治疗方案,包括传统治疗方案(TT)、反复多次腰椎穿刺、穿刺引流结合腰大池持续引流与保守观察治疗等。观察组均采用LCD。具体操作如下:于超声引导下找到积液波动最明显的部位,在距骨窗缘外2cm处做穿刺点,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的方法置入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直至SE腔内。固定,接引流袋,无菌敷料加压包扎。观察每日引流袋引流情况,判断积液情况。平均引流时间8~11d。待积液完全消失后,判断拔管指征,夹闭引流管,观察24~48h。复查确定无复发积液方可拔除置管。
1.3 观察指标 (1)判断两组患者张力性SE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患者拔除引流管2周后复查CT未见SE复发即为治愈,否则为SE复发。(2)根据两组患者张力性SE治疗前及治疗后3、6、9及12个月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判断患者预后康复情况[7]。GOS评分标准如下:死亡(1分);植物生存(2分);重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3分);轻度残疾,生活自理(4分);恢复良好,可有轻度缺陷,基本恢复正常生活(5分)。(3)观察记录两组患者DC术后张力性SE出现及持续时间。(4)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颅内感染、脑积水、切口愈合不良等)。
2.1 两组张力性SE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SE一次性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220,P=0.013<0.05)。见表1。
表1 两组张力性SE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6、9及12个月GO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张力性SE治疗前GO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6、9及12个月GO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呈递增状态,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6、9及12个月GOS评分比较
2.3 两组DC术后张力性SE出现及持续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SE出现时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SE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DC术后张力性SE出现及持续时间比较[M(P25~P75),d]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张力性SE治疗后,两组颅内感染、脑积水、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sTBI行DC术后并发张力性SE与多种因素有关,由于机制尚不明确,故临床上对张力性SE的治疗尚未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认为,张力性SE自行吸收困难,持续时间较长,最后往往发展为脑积水,死亡率及伤残率极高,严重危害人类生活质量与生命,故若达到手术指征,应尽早进行外科治疗[8]。
针对张力性SE的不同治疗方法中,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腰椎穿刺及腰大池持续引流,但此类方法复发率高,疗效欠佳[9];而经皮穿刺引流存在留置针过短问题,未能达到理想临床治疗效果[10];早期行颅骨修补术并不适用于所有SE患者。本文实验组选用LCD治疗sTBI患者DC术后并发张力性SE,持续引流直至积液消失,行LCD并做加压包扎使得硬脑膜与蛛网膜紧密相连,由积液导致的脑脊液压力梯度消失,裂口迅速闭合,单向活瓣结构关闭,从源头上减少SE的产生。同时,LCD可直接缓解颅内高压,并通过持续的引流排出影响脑脊液吸收的血凝块、脑组织碎块,将颅内压控制在较低水平。本文中,实验组SE一次性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SE迅速消退,可见LCD疗效确切。
可表现为张力性SE的颅内压(ICP)持续升高是导致sTBI患者DC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ICP升高所导致的颅内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及时充分的降低ICP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本文中,两组患者GOS评分随时间逐渐增加,且实验组预后康复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但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积极进行LCD治疗给张力性切口充分的时间进行愈合,可有效避免颅内感染的发生。同时,LCD帮助解决因SE造成的脑脊液循环障碍,尽早发现并避免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早日进入康复阶段[11]。持续的引流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反复穿刺,缩短SE治疗时间,降低颅内感染、脑积水及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患者的治疗过程,增加一过性治愈率,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与康复情况。
综上所述,LCD治疗sTBI患者DC术后并发张力性SE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康复质量,具有临床参考价值。但张力性SE的治疗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