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燕,钱荣祥,姚 琴
(泰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泰州 225400)
新型肥料增效物质与化肥协同是提高肥效、改善土壤环境、降低肥料投入的重要方式[1]。生物有机肥是一种以农业废料、禽畜粪便、微生物等为主要原料,经科学加工处理形成的新型复合肥料[2],具备营养元素全、土壤污染小、使用方便、抗病虫害、价格适宜、土壤改良效果好、化肥利用率高等优势,合理使用对促进农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有积极影响[3]。侧深施肥技术将水稻插秧与施肥操作融为一体,在保证机械插秧精准到位的基础上对水稻施肥进行科学管控,促进肥料作用最大化发挥,从而实现减肥增效,同时减少人力成本[4]。
针对水稻生产中肥料结构、施肥方式和肥料运筹等问题,开展“一替一减”(不同类型新型肥料替代普通肥料作基肥,并免追分蘖肥以减少施肥次数)、“二替一减”(不同类型新型肥料替代普通肥料作基肥、以机械侧深施肥替代人工撒肥,并免追分蘖肥以减少施肥次数)、“三替一减”(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新型肥料替代普通肥料作基肥、以侧深施肥替代人工撒肥,并免追分蘖肥以减少施肥次数)试验,希望为水稻施肥工作提供指导,促进水稻施肥科学化、合理化发展[5]。
本次试验在泰兴市分界镇沿界村开展,当地冬温夏热,四季鲜明。根据该地区水稻种植情况,将试验时间确定为2021 年6—11 月。
为保证试验结果能够为农业实践提供帮助,选用当地广泛种植的水稻品种为试验品种,即“南粳5055”。种植土壤以高沙土为主,土壤pH 值为6.86,含有机质22.8 g/kg、碱解氮124.4 mg/kg。
试验所用化肥主要有尿素(含46.2%的氮)、过磷酸钙(含12%的五氧化二磷)、氯化钾(含60%的氧化钾)、缓控释复混肥(26-12-12)等。
田间试验设7 个处理,分别是无氮、无磷、无钾、配方施肥、“一替一减”(缓控释复混肥+一基一追)、“二替一减”(缓控释复混肥+机械侧深施+一基一追)、“三替一减”(部分有机替代无机+缓控释复混肥+机械侧深施+一基一追)。无氮、无磷、无钾和配方施肥处理为小区设计,小区面积24 m2,3 次重复;其余处理均为大区设计,大区面积370 m2。复混肥作基肥。在水稻种植管理期间,一次性施用基肥,根据水稻生长需求实时追加尿素。不同试验条件下,化肥养分量和运筹情况见表1。
表1 化肥养分量和运筹情况
有机肥、磷钾肥和“一替一减”中复混肥均作基肥为人工撒施,然后旋耕混入土壤;“二替一减”“三替一减”处理中的复混肥采用机械侧深施肥。小区采用人工插秧、大区采用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保持24 万穴/hm2。分别在水稻移栽之后15 d、37 d 施加分蘖肥、拔节孕穗肥。水稻管理期间做好浇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前茬作物为小麦,秸秆还田。在水稻收获之前开展取样测量工作,通常情况下,需要从试验区选择3 个及以上取样点采集样本。样本采集过程中,尽量不损伤植株,保证齐地剪断,同时准确控制水稻植株之间的行间距。样本采集后进行室内集中测量分析,测量内容主要包括水稻产量、全氮、全磷、全钾等情况,氮、磷、钾测定方法分别为凯氏滴定法、钼蓝比色法、火焰光度计法。
利用专用软件统计数据,计算养分利用率(施用区与不施用区氮磷钾养分摄取量之差,在该养分总使用量中的占比)、农学效率(氮磷钾施用产量与未施用产量之差,在施用量中的占比)、偏生产力(施用氮磷钾产量在氮磷钾施用量中的占比)等。
相对于配方施肥而言,无氮、无磷、无钾处理下,水稻产量分别减少26.7%、2.4%和5.8%。相同施氮量下,与配方施肥比较,“一替一减”“二替一减”“三替一减”的穗数均大幅减少,但穗粒数、结实率都有所增加,“一替一减”“二替一减”千粒重都有所增加,见表2。“一替一减”处理的水稻产量达9 139.5 kg/hm2,比配方施肥增产2.5%。“二替一减”处理的水稻产量比配方施肥略减3.5%,这可能与基肥类型、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侧深施肥作业效果保障有关。“三替一减”处理的水稻产量比配方施肥略减1.9%,这可能与有机肥替代比例、基肥类型、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侧深施肥作业效果保障等多种因素有关。
表2 不同试验及处理的产量和产量组成
如表3 所示,配方施肥的氮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分别为8.8 kg/kg 和33.0 kg/kg。“一替一减”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分别为9.6 kg/kg 和33.8 kg/kg,比配方施肥分别增加9.1%和2.4%。“二替一减”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分别为7.6 kg/kg 和31.9 kg/kg,比配方施肥分别减少13.6%和减少3.3%,本试验条件下,“二替一减”处理对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有不利影响。“三替一减”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分别为10.4 kg/kg 和40.7 kg/kg,比配方施肥增加18.6%和23.4%,本试验条件下,“三替一减”对水稻氮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都有明显提升作用。
表3 不同处理方案对水稻氮肥的影响
3.3.1 氮肥
由表4 可知,无氮处理条件下,籽粒与秸秆的生物量、含氮量以及水稻整体的吸氮量,均低于其他处理条件,可见,氮肥对水稻生长存在较大影响。与配方施肥相比,相同施氮量下,“一替一减”处理的水稻籽粒和秸秆生物量均比配方施肥增加,籽粒和秸秆氮含量均与配方施肥接近,氮肥利用率为41.1%,略高于配方施肥;“二替一减”处理的籽粒生物量均有所下降,秸秆生物量有所增加,同时籽粒氮含量比较接近,秸秆含氮量有所下降,氮肥利用率为37.8%,比配方施肥减少2.9 个百分点;“三替一减”处理的籽粒、籽粒氮含量和秸秆生物量均与配方施肥比较接近,秸秆含氮量均有所下降,氮肥利用率为43.9%,比配方施肥提高3.2 个百分点。
表4 水稻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3.2 磷肥
由表5 可知,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一定量的磷元素,在无磷条件下,水稻籽粒、水稻秸秆的含磷量最低。相同施氮量下,“一替一减”处理的水稻籽粒和秸秆生物量均高于配方施肥,籽粒含磷量增加,秸秆含磷量有所减少。“一替一减”处理的施磷量比配方施肥多,“一替一减”处理的磷肥利用率为19.5%,比配方施肥减少9.3 个百分点。“二替一减”处理的籽粒生物量有所下降,秸秆生物量有所增加,籽粒含磷量增加,秸秆含磷量下降。由于“二替一减”处理的施磷量比配方施肥增加,磷肥利用率为16.6%,比配方施肥减少12.2个百分点。“三替一减”处理的籽粒和秸秆生物量均与配方施肥比较接近,籽粒和秸秆含磷量均与配方施肥较为接近。由于“三替一减”处理的施磷量比配方施肥多,“三替一减”处理的磷肥利用率为23.2%,比配方施肥减少5.6 个百分点。
表5 水稻磷素吸收量和磷肥利用率
3.3.3 钾肥
在施钾肥情况下,水稻籽粒与秸秆的生物量、含钾量均高于未施钾肥水稻,但整体来看,水稻籽粒生物量受钾肥影响较小。与配方施肥相比,相同施氮量下,“一替一减”处理的水稻籽粒和秸秆生物量均比配方施肥高,籽粒和秸秆含钾量与配方施肥差异较小,钾肥利用率为46.3%,比配方施肥减少2.1 个百分点。“二替一减”处理的籽粒生物量有所下降,秸秆生物量有所增加,秸秆含钾量明显下降,钾肥利用率为35.2%,比配方施肥降低13.2 个百分点。“三替一减”处理的籽粒和秸秆生物量均与配方施肥比较接近,籽粒含钾量增加,秸秆含钾量下降。由于生物量大幅度减少,“三替一减”的钾肥利用率为51.8%,比配方施肥提高3.4 个百分点。
在水稻生产中采用“一替一减”施肥技术,产量比配方施肥略增2.5%。采用“二替一减”施肥技术,水稻产量比配方施肥略减3.5%,这可能与侧深施肥实施过程中作业效果以及本试验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较差)有关。需要注意的是,“一替一减”“二替一减”处理对水稻前期分蘖有明显不利影响,沙质土壤如何保障前期养分供应以促进分蘖还需进一步试验研究。采用“三替一减”施肥技术,水稻产量比配方施肥减少1.9%,这可能与有机肥替代基数和比例、基肥类型、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侧深施肥作业效果保障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替一减”的氮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比配方施肥分别增加9.1%和2.4%。“二替一减”的氮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分别为7.6 kg/kg 和31.9 kg/kg,比配方施肥分别减少13.6%和3.3%。“三替一减”对水稻氮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都有明显提升作用,分别比配方施肥增加18.6%和23.4%。
“一替一减”的氮、磷、钾利用率分别为41.1%、19.5%和46.3%,其中氮肥利用率和钾肥利用率与配方施肥基本一致,磷肥利用率有所降低。“二替一减”处理的氮肥利用率为37.8%,比配方施肥减少2.9 个百分点;磷肥利用率为16.6%,比配方施肥减少12.2 个百分点;钾肥利用率为35.2%,比配方施肥降低13.2 个百分点。“三替一减”处理的氮肥利用率为43.9%,比配方施肥高3.2 个百分点;磷肥利用率为23.2%,比配方施肥低5.6 个百分点;钾肥利用率为51.8%,比配方施肥提高3.4 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