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历史决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界定与认知

2022-12-23 10:19张博卡
理论月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决议小康社会现代化

□张博卡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新时代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时期,遵循了历史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原理,具有深刻的内涵意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明确了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历史分期和历史意义,为我们完整、准确、全面界定和把握新时代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决议》明确了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是党的十八大

历史起点构成历史断代的依据和标志,历史断代离不开对历史起点的确定。我们党对历史起点和历史断代的确定往往体现在党的关键文献中。比如,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就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的“伟大转折”。之后历次党代会报告均遵循这一分期,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也不例外。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的最新断代。《决议》在论述新时代时,“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关键词出现十四次之多,其中第一次是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p45)开篇界定新时代的主要任务,第二次至第十三次是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开题分门别类论述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第十四次是以“党的十八大以来”收尾概括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和指明新时代的历史意义。如此高的使用频次折射的是《决议》不仅将“新时代”作为一个单独的历史时期来论析,还将党的十八大作为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来考察,为界定新时代的时间上限提供了文献依据。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明确指出“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这就更进一步地对将党的十八大作为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予以了明确。这种断代或者说分期不仅有文献依据,更有深刻的实际依据,是根据我国历史发展实际而界定的。具体来说,这是由党的十八大在新时代的历史内容、奋斗方向、主要矛盾上的共同作用决定的。

(一)党的十八大开启了新时代的历史内容

思想的起点与现实的历史过程是一致的。即是说,历史实际从哪里发展,思想的起点就从哪里起步。构成新时代历史实际的正是十八大以来所提出的一系列方略和政策,或者说是已经在实际中发挥作用,而后在党的十九大上被凝练概括出来,又在《决议》中做了新的提升的“十个明确”。因此,新时代的历史内容决定了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只能是党的十八大。

1.党的十八大初步形成了影响新时代历史实际走向的大政方针。历史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展开。党的十八大形成的大政方针初步规定了新时代的实践领域和方向。由这些实践领域和方向所展开的具体方略和政策又构成了新时代的历史实际。虽然党的十九大对这些具体方略和政策进行了理论概括,并将其明确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但这并不影响党的十八大对新时代历史内容的开启作用。新时代的历史实际走向正是这些方略和政策的使然,正是这些方略和政策推动了党和国家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比如,党的十八大正式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概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将其作为战略目标纳入战略布局,还做出底线任务是脱贫攻坚的重大判断,这就使新时代的实际走向与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保持一致。再比如,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安排中,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政策重点放在了“全面从严治党”上来;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要求下,以“八项规定”为切入点,将政策重点放在了作风和反腐败一体推进上来;等等。这就既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导下,又巧妙灵活地将政策重点放在了过去强调不太够的领域、环节、方面上来,从而构成新时代的历史实际走向,并将其发展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也为《决议》提出“两个确立”奠定了实践基础和思想基础。

2.形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代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推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断注入强大动力。比如,近些年许多环境保护措施的出台,“最终并不是争议中的各方统一了认识,而是最高层下决心必须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做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判断,此后严格的环保措施才能出台和有效实施”[3](p107)。可以说,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就没有新时代巨变的发生。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同时,也为《决议》提出“两个确立”奠定了人事基础。总之,党的十八大作为一个“点”,开启了新时代的历史内容,成功推动了新时代历史的巨变。这不是人为划定的,而是根据新时代的历史内容做出的客观判断。

(二)党的十八大规定了新时代的奋斗方向

奋斗方向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理论的概括。民族复兴的进程推进到新时代,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搞其他什么主义;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理论概括,表明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搞封闭僵化、故步自封、改旗易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要求相统一的产物,构成了新时代的奋斗方向。

1.新时代之初的形势要求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前后,我们党面临的形势是什么?《决议》对此做了总括性的概述:“外部环境变化带来许多新的风险挑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长期没有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新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党治国理政面临重大考验”[1](p49)。在这样的形势面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不走封闭僵化的旧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走守正创新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与《决议》概括的“十个明确”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要为之付出全部智慧和力量”[4](p82)。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鲜明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4](p72),还提出要从五个方面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这就明确向外界宣告了我们党要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他又从四个方面谈了这个问题。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正因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紧抓住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主线,成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次通过的《决议》才能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新时代进行理论概括,并提出“十个明确”。总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奋斗方向,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与《决议》概括的“十个明确”始终的一条主线。

(三)党的十八大为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变化留下了空间

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调整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既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根本依据。党的十八大在我们党深化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认识的链条上具有奠基性作用。

1.在党的十八大报告起草过程中就曾有人提议修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在累积着变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起草过程中,就曾有人提议修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因为时机还不成熟,这个问题未有定论。”[5]所谓“时机还不成熟”,一是因为那时对修改表述的意见分歧还比较大,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的共识;二是因为那时党和国家事业中还存在着如《决议》中所概括的那些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不足以反映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三是因为那时对与社会主要矛盾相关的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认识上尚未形成定论,比如,其与初级阶段的关系、与基本路线的关系、与发展中国家地位的关系等等,如果改了,这些重大理论问题是否也需要调整都需要在理论上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回答。因此,在党的十九大之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一直未改,但这并不影响党的十八大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认识链条上的奠基性思想认识作用。

2.党的十八大在一定程度上为修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作了思想认识准备。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在科学分析国情新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首先,在生产力层面上,“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4](p5),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4](p4)。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这些论述,表明我国生产力水平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次,在人民需要层面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4](p3),同时,“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4](p4)。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这些论述,说明人民的需要已经超出了物质文化的范畴。虽然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了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化的论断,但是仍然为修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留下了余地,为修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作了思想认识准备。因为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产力方面、人民需要方面所做的初始概括来看,构成社会主要矛盾的生产力方面和需要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党的十八大这种奠基性认识,又经过五年的变革性实践,生产和需求方面的变化更加明显,到党的十九大时正式形成了共识,修改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时机已经成熟。由此,党的十九大正式做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论断。

二、《决议》明确了新时代的历史分期

新时代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经济社会的发展总是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与之相适应,在不同阶段具体的历史内容也会有差异。而历史内容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正是历史分期的标准和依据。《决议》不仅明确了新时代的历史内容,还明确了新时代的两个分期。

(一)《决议》明确了新时代的历史内容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历史内容。历史内容的不同决定历史分期的划分。《决议》对新时代主要任务的概括,实际上也是对新时代历史内容的概括,为百年党史进行再分期提供了依据。实现民族复兴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百年党史的历史主题。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历史内容使民族复兴有了根本社会条件,决定了百年党史的第一个分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内容使民族复兴有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决定了百年党史的第二个分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内容使民族复兴有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决定了百年党史的第三个分期;新时代的历史内容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决定了百年党史的第四个分期。《决议》之所以能对新时代的历史内容做出科学的概括,一是因为新时代是对民族复兴进程的赓续,是民族复兴史上的重要一环;二是因为新时代在民族复兴所需的制度保证、物质基础、精神力量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可以说,《决议》对新时代历史内容的概括,不仅没有偏离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主题,而且凸显了新时代在民族复兴进程上的历史地位,从而将新时代确立为一个新的时期。

(二)《决议》明确了新时代的两个分期

不同时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历史内容,不同阶段的历史内容又决定了具体阶段的划分。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这样四个分期。新时代同样有自己的分期。根据《决议》对新时代历史内容的明确,可以看出,新时代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两个分期。其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又可被称作新发展阶段。这样的划分是有文献依据的。

首先,党的十九大明确界定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6](p8)。这是我们党首次对新时代做出历史阶段的划分。其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单位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简史》也将新时代界定为这样两个分期[7](p513)。最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对这种分期予以了重申和确认。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对新时代主要任务的论述上,明确将新时代界定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阶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阶段),这就再次提出了新时代的两个分期;二是在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论述上,再次重申和确认了新时代的两个分期。

(三)《决议》对新时代的两个分期有着科学依据

任何一种历史分期都不是孤立展开的。将党的十八大界定为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有利于理清新时代的界限,这是以重大事件为标准来进行历史分期;将形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作为界定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有利于突出新时代的领军人物,这是以代表人物为标准来进行历史分期;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为界定新时代的主要标志,有利于明晰新时代的阶段性特征,这是以生产力状况为标准来进行历史分期;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界定新时代的思想支撑,有利于彰显新时代的思想含量,这是以重大理论为标准来进行历史分期;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界定为新时代的历史内容,有利于呈现新时代的嬗变过程,这是以阶段性主要任务为标准来进行历史分期。无论是以重大事件、代表人物、生产力状况为标准,还是以重大理论、阶段性主要任务为标准来界定和划分新时代,都不能脱离新时代的具体实际。因此,《决议》对新时代的两个分期,尊重了新时代的历史实际,是合乎具体实际的,不是凭空臆想捏造出来的,有着深刻的科学依据。

首先,两个分期时间界限清楚。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概念,并强调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召开的大会,这就既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定性阶段,又明确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上限是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6](p19),这就明确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下限是二〇二〇年①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同时,二〇二〇年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上限。这是因为二〇二〇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决胜全面小康,又要开启全面现代化的新征程,这集中体现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是从二〇二〇年起步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到21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强国,这就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下限是21世纪中叶。

其次,两个分期内涵有异。决胜全面小康的内涵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6](p19-20)。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主要体现于党的十九大报告,即“五个文明”全面提升,实现治理现代化,综合国力领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

最后,两个分期前后相继。决胜全面小康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基础,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内在演进,两者都突出了新时代阶段性特征,都是新时代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决议》对新时代的两个分期与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并不相悖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与新时代的两个分期具有一致性,二者并无冲突之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行战略安排的,它的起始点是二〇二〇年。新时代的两个分期是从更宏阔的视域上进行阶段划分的,它的起始点是党的十八大。如果将新时代两个分期与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糅合起来观察,就可以看出新时代的历史内容是由决胜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这三段构成的。之所以不说是三个分期而说是两个分期,一是为了与《决议》提出的新时代主要任务的表述保持一致,二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本身就是全面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可以归为一个阶段。因此,新时代“两步走”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阶段的战略安排,是对新时代两个分期中第二个分期的具体步骤筹谋,二者并不相悖。

综上,新时代不仅是对百年党史的最新分期,它本身也有自己的历史分期。新时代包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两个分期。这是有客观依据和文献依据的。

三、《决议》界定了新时代的历史意义

历史分期是由历史内容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决定的,而其意义正是通过阶段划分来具体呈现的。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分为“第一次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的三个历史时期”[8](p73),具体呈现“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的历史过程和意义。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分为四段,即“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历史的伟大转折”[9](p11-39),具体呈现“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过程和意义。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分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p36-37)这样三个分期,具体呈现“提供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演进过程和历史意义。第三个历史决议还突出地将新时代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两个分期,这是对新时代历史分期的重申和确认,清晰呈现了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1](p90)的现实过程和历史意义,为科学认识新时代在民族复兴史上的重大意义提供了权威而又科学的指南和依据。《决议》对新时代历史意义的认知,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界定的:一是制度更加完善,二是物质基础更加坚实,三是精神力量更加主动。

(一)新时代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在新时代,推动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是摆在新一届领导集体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一道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分两步走的目标。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着力推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理顺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系统梳理出“1+12”的制度框架,并提出下一步改进的要求。此外,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制度建设,不只是建章立制,还包括坚定制度自信的内容。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确立目标任务到重构集成,基本确立了基础性制度框架,系统搭建了制度体系,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制度支撑和保证。

(二)新时代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阶段,而在新时代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仍然要聚焦解决发展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紧把握我国经济由中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高。从经济总量看,由2012年的8.53万亿美元跃升至2021年的17.73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从脱贫攻坚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从市场主体总量看,由2012年的5500万户跃升至2021年的1.5亿户,市场活力不断提升。从科技创新看,全球创新指数由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12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从城镇化率看,由2012年的52.57%跃升至2021年的64.72%,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这些伟大成就推动民族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新阶段,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新时代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是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来的命题,《决议》重申了这一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本身就是发挥主动精神的产物,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从思想理论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新的创新理论,在新的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新时代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引。从精神谱系看,新时代的伟大实践酝酿出“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10]等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奋斗精神,彰显出对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心。从意识形态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分领域召开专项会议,阐明根本立场,提出明确要求,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转折性变化,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总之,新时代以来,人民的精神世界极大丰富,精神力量更加主动,增强了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四、结语

《决议》用一半以上的篇幅对新时代做出全景式的阐述,明确界定了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是党的十八大,这是由党的十八大在新时代历史内容、奋斗方向、主要矛盾上的共同作用所决定的;确认了新时代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两个分期,这不仅有规范的文献支撑还有深刻的科学依据;明确界定了新时代之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这主要由制度保证、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构成。

《决议》对新时代唯物辩证的分析,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宽广的历史视野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变化,为全党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头,统一思想和行动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猜你喜欢
决议小康社会现代化
一份决议 助力亚运添光彩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三读决议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