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三维路径

2022-12-23 02:04刘丽萍陈爱香
高教学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

刘丽萍,陈爱香

(长沙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沙 410022)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在对本民族的文化形态、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深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因为文化内含着民族精神的内核,因此,文化自信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论述既为社会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了基本思路,也为新时代高校如何在青年大学生中增强文化自信提出了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以增强文化自信为指引,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质、提效。结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实践,我们认为,需要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平台载体建设等方面重点发力。

一、首要任务: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导青年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关键还是在教师。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党对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逐渐配齐建强,形成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力军,也是教学改革创新的开拓者。但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还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更新认识,提升本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非常明确的职责和使命。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文化的传承者、价值的引领者,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民族的复兴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时代使命。实际工作中,有小部分教师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单一化、简单化,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简单定义为政治宣讲员,或者简单定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传授者,或者简单定义为新媒体时代多种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者等,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缺乏整体的、系统的认知和理解。这样一些认识的产生正是因为没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放在整体的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来看,放在学生成长成才的整体过程来看,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来看,才导致了认识的偏差。

落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需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文化自觉是个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全面认知,并且还要有国际视野,能够了解和认识其他文化,能够在个人认知层面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文化自觉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对于认识主体而言,不仅需要博览群书,广泛阅读,吸取各种文化的精髓,更需要深入思考,不断反省,要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实现对不同文化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二是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文化理论素质。教育者先受教育。文化理论的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在课程教学中善用“以文化人”策略的基础性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2]。具体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吸收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智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精髓、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西方文明理论等理论知识,持续不断地丰富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塑造大历史观,不断提升国际视野,从而储备擅长开展文化育人的强大实力。三是要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化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性认知必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实践。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但是,新时代的教育要培育什么样的德?要树什么样的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实现以上立德树人目标?这是需要教育工作者既有历史眼光,又有时代洞察力才能回答好的问题。立足大视野,认真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要培育的时代新人必须是有理想的实干者;有本领的创造者;有担当的圆梦者。以这“三有”为培育目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以文化人,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世界文明成果的集大成者,它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形成以上认识的基础上,能更好地把“以文化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教书育人工作融合推进,进而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效果。

二、关键环节:构建强化“以文化人”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构建起既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期待,又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高校育人体系顶层设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课堂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文化自信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加强,需要着力构建强化文化育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重点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学校根据教育目标和本校办学定位拟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本校生源的思想和理论实际,三是学校已经形成了的优势课程体系的历史传承。在深入思考以上三个因素的基础上,文化自信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这样的思路,即课程设计中既要体现“以人为本、多元文化和自主选择”的课程核心价值观,又要遵循整合性、时代性、选择性和主体性的构建原则。

从课程体系的内容设计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群不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还应该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选择性必修课,以及能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效的文化通识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及形势与政策等主要课程,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本质特征,是高等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规定动作。思想政治理论课选择性必修课是高校的选定动作,它是各高校在深入把握地方特色、学生的专业特色及思维特点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自主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色课程。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而开设的各类文化通识选修课,如哲学理论、中国通史、地方史、传统文化及地方文化等为主题的文化通识课程的开设,则能让青年学生在文化盛宴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从这三个层面构建的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体系,能让青年大学生在文化浸润中接受到更有感染力和针对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群建设对于增强不同课程类型之间的衔接、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学团队的培育、课程实践教学及延伸课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当然,在教育部提出的“杜绝水课、打造金课”的号召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建设需要以“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标准为课程建设目标,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群的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学要素中两个重要方面的支撑,即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和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教学资源是课程教学中将要运用到的所有的教学素材,形式上主要体现为图片、音频、视频和文本等;从内容来看,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设计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资源,以及包括经典案例、拓展阅读、视频资料和测试试题等在内的辅助性教学内容资源。构建起强化“以文化人”的、内容系统和功能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本质上是要将教学内容中内在的文化自信力量通过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彰显出来。一般而言,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构建需要教师以“以文化人”为导向,用心挑选,精心编撰,巧心设计,从而打造出面向不同层次的学习者主体,适用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经典研读和体验式教学等,是课程教学,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普遍运用的一些课堂教学方法。但是,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强化“以文化人”来看,专题教学势必要成为此目标下最受推崇的课程教学方法。专题教学是一种综合的课程教学方法,它是教学方法的集成创新。与一般的传统教学按照教材章节体系,依照教材内容的顺序授课的教学方式不同,专题教学在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下,通过梳理整个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重构形成一种既有逻辑主线连接,主题模块又相对独立的课堂教学模式。专题教学的成功实施能增强课程知识体系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从而更好地满足青年学生日益增长的理论认知、情感认同、文化需求与实践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和期待。

三、时代要求:拓展“以文化人”新平台新载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以文化人”是要把文化作为一种载体来应用。载体是否生动,是否为大众所喜爱、接受将直接决定“以文化人”的效果。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也是能够通达心灵的。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3]”善于运用各种文化载体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总结的成功经验。延安时期,我们党曾经利用红军剧社进行过非常成功的民族教育、革命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进入陕北苏区的外籍记者,曾经亲眼见证了红军抗日剧社利用各类剧目给劳动人民、红军战士开展思想理论教育的场景。埃德加·斯诺这样描述红军剧社,“红军留下了最有永久价值的贡献,那就是他在成千上万的农民中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他们给穷人带来了打破中国古旧文化的束缚,以及进行深入的社会改革必须行动起来的新信念。[4]”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展既要以此为鉴,创新更多的思想理论教育形式,又要借助互联网大势,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平台新载体。

文化之于大学,如精神、品格之于人类,校园文化活动既是校园文化的活的载体,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统筹协调,科学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身在大学校园,课堂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题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则是课程教学的第二课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就是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以多元化、多样态的方式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部分高校的示范性做法为我们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提供了有利借鉴。比如,北京大学曾经以传统典礼改革为突破口,拓展了校园文化的育人途径;华中科技大学曾经将科学与人文有机融合,形成了以“一个主题、两条主线、三个渠道、四个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体系。大力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的校园文化,有几个必要性工作不容忽视。一是高校要切实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总体规划和统一部署。校园文化的营造就如教风、学风一样,不是大而化之的命题,要从细节和小事做起。二是高校要通过总体规划和制度规范让校园文化活动有章可循,推陈出新,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激励、保障机制,让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到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营建中来。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要把立德树人、文化引领融入到时事宣传、课程实践和寝室文化等活动中,创设积极有效的文化育人环境,建立起既无处不在,又真实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长效机制。

在网络化、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文化育人新平台的拓展尤其要关注和利用好网络平台,要抢占网络阵地,拓展网络文化育人新平台。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锋的主要平台,它也是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文化资源,以及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必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对课程内容进行形象化教学设计;利用网络平台加强课程学习中的师生互动,在课程教学中实现时空拓展,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疑难与困惑。课程教学中,也可以通过调查选择与本校学生实际使用网络媒体平台的频率,以及学生所喜好的教学形式,具体选择某种相对固定的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推送平台,将课程育人的文化资源推送给学生。信息时代,新媒体平台还是大学生休闲娱乐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当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主要有直播平台(如虎牙、斗鱼等)、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秒拍、美拍及梨视频等)、长视频平台(如爱奇艺、腾讯和优酷等)、音频平台(如喜马拉雅FM 等)和论坛平台(如百度贴吧、豆瓣等)。短视频热潮的出现一方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提供了新的形式与载体,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中存在着大量内容上去中心化、泛娱乐化与逐利化特征的短视频[5]。如果大学生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以上网络文化的泛滥就会给当前的思想理论教育带来困境,青年大学生也可能在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失去感知的兴趣。面对以上现象,政府和职能主管部门要进行规制,学校的思想宣传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也要加强引导。一是政府和职能主管部门要鼓励主流文化主体入驻新媒体平台,以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二是政府和职能主管部门要鼓励新媒体平台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形式,打造更多更高质量的、为青年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作品。三是高校要培养具有正能量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青年网络意见领袖。互联网中充斥的消极网络文化、非主流“网络大V”和“吸睛”言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科学信仰的形成。高校要有意识地培养青年网络意见领袖来引导网络舆论,以冲销消极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网络大V”在网络空间中发布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吸附力,他们在网络文化中一般拥有固定“粉丝”,因为能通过个人意见的发表引导舆论走向。在青年学生中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能让他们在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展现更多的正能量。此外,高校要通过各种短视频制作大赛,主题创意大赛引导青年大学生参与到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络大军中,在建设健康、向上和清朗的网络文化空间中,激发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共鸣,最终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要接过这个接力棒,必须奋发有为,要有理性、有本领和有担当。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青年大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锐利思想武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宣传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