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大学生乡土实践的内涵意蕴与时代价值

2022-12-23 02:04曹刚剑王长久
高教学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乡土劳动育人

曹刚剑,王长久

(1.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杭州 310018;2.浙江金融学院,杭州 31001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我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有效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指明了前进方向。202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第十九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表明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基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和青年成长成才过程的迫切需要,高校要不断探索育人工作的新途径,将乡村的“广阔天地”作为引导大学生“大有作为”的时代机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通过大学生乡土实践的形式,不仅可以探索新的育人思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同时也是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引导青年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一、乡土实践的内涵意蕴

(一)“乡土”的文化意蕴

费孝通先生曾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剖析乡土的丰富内涵,要从“乡”和“土”两个方面单独剖析,然后再进行整体理解。关于“乡”的内涵,从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维度来看,甲骨文中“乡”是“”,意指两个人相向对坐,中间放着一个盛放食物的器具——簋,俩人坐在这儿吃饭聊天共食一簋的场景[2]。崔学路在《灵性甲骨》中说:“予之朱契灵甲‘乡’字,二人对坐,祭天祀祖,相邀乡宴。二人跪拜,左右相对。果腹而乐,促膝相欢,张口而喧。若睹乡子容貌,似闻浪语乡音耳。”这表明中国古代的“乡”不仅是一群人共同生活、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还是在血缘关系、熟人关系和互助关系下形成民俗、文化和价值的地方。

关于“土”的内涵,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对其做了深刻阐述:从“土”的根本性维度理解,“土”字的基本意思是指泥土,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因为在乡下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从“土”的不流动性维度理解,土在文化里占有一定的地位,在乡下,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从“土”的地方性维度理解,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因此,从基层社会的角度出发,“土”是中国人的根基,“乡”是中国人的灵魂,“土”更侧重于生活性,“乡”更侧重于归属感。生活性,从生产方面理解,是指基层人民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的资本,是他们的命根;从文化方面理解,是指基于基层社会的不流动性和熟人社会的氛围而产生的特殊的风土人情。归属感,从空间归属方面理解,是指集生产性、社会性、政治性、文化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文明体;从情感归属方面理解,是指集乡亲、乡味、乡韵、乡风和乡愁于一体的感情体。

(二)“乡土实践”的基本内涵

从“乡”和“土”两个方面对“乡土”的文化意蕴进行梳理与阐述,是厘清“乡土实践”的丰富内涵的重要背景和根本参考。乡土实践是指在基层社会围绕基层人民群众的乡野生活、乡风民情、乡间生态、乡土文化和乡村治理等方面,致力于助力乡村振兴而开展的实践活动。大学生乡土实践是指以大学生为主体、以乡村为对象和以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从而促进青年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新时代重申“乡土实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点与实践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动回应,更是对新时代青年参与全面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厘清“乡土实践”的内涵意蕴,是为了更好地梳理“大学生乡土实践”的时代价值,探寻乡土实践对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价值,探索乡土实践对新时代高校育人路径的教育价值,探究乡土实践对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社会价值。

二、学生层面:乡土实践有利于青年更好地实现成长成才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学习,既要多读有字之书,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多读无字之书,加强社会知识的学习,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乡村便为青年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乡村振兴为大学生乡土实践提供了时代机遇,青年大学生要利用好乡土实践的平台,在乡土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全面的发展,并深入开展以乡村为创新创业对象的实践。

(一)乡土实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渠道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树立正确的三观。而乡土实践就是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的重要渠道。在乡土实践中,引导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深入基层,扎根乡土,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生动开展乡土实践,真正把乡村广阔的天地利用起来,使用好,树立“为天地立心”的世界观;把基层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解决好,树立“为生民立命”的价值观;把人民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传承好,树立“为往圣继绝学”的人生观;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生“总开关”,坚定“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信念,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乡土实践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学生不能只在书本上习得知识”目前已成大家普遍认可的观点。青年要在自我提高上下功夫,必须自觉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及向人民群众学习,学会在乡土实践中“自找苦吃”。在乡土实践中锤炼品德修为。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青年要从乡贤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品德高尚的时代新人。在乡土实践中淬炼青春智慧。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在乡村建设、治理、发展和规划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争做一名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的时代新人。在乡土实践中锻炼身体素质。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乡土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争做一名体魄强健的时代新人。在乡土实践中修炼审美境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中、乡土文化繁荣的生活中感受美好,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乡土实践中磨炼劳动意志。在乡土劳动中弘扬劳动精神,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劳动观。

(三)乡土实践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时代机遇

从2017 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成功举办到2021 年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政策倾向于以乡村振兴发展为目标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当前,各类社会资源在城市呈现相对过剩之势,而在乡村却呈现较为匮乏之状,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乡土实践不仅为乡村发展带来了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契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撑,乡村建设的不平衡、不充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廉价且丰富的乡土资源使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本实现了显著降低,因而乡土实践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新的时代机遇,为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开辟了全新方向。

三、高校层面:乡土实践有利于高校不断地创新育人途径

大学乡土实践不仅在青年成长成才之中表现出较为丰富的价值内涵,对于高校育人工作而言同样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在“十大育人体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构建与完善进程中,相对聚焦于课堂和校园方面的实践育人工作,聚焦于乡土实践的研究相对缺失,因而可将大学乡土实践作为高校创新育人工作的新载体,进一步探索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途径、开展劳动教育的新参考和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新思路。

(一)乡土实践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提供了新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3]。立德树人,“德”是基础,“人”是目标,而“树”关键。只有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更好地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而怎样培养人,便是教育的关键问题。乡土实践把育人的课堂搬到了乡村基层,教育大学生到乡村拜人民为师。让网络土著的大学生走出虚拟回归现实,乡土实践无疑是一个非常鲜活且具有吸引力的载体,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在乡土实践中感受真实、感触善良和感受美丽。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培养明大德、守公德和严私德的时代新人。因此,乡土实践不仅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树”提供了新载体,更为高校“怎样培养人”的教育的关键问题提供了新途径。在乡土实践中高校既要引导青年“身入”基层,更要引导青年“心到”基层,在全身心投入乡土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融入式、沉浸式和参与式的立德树人多维协同效应。

(二)乡土实践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新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4]。从全国教育大会把劳动教育纳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劳动教育也逐渐从教育的边缘化内容重回教育的核心体系,并开启了德智体美劳人才均衡发展的新时代。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和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5]。高校亟需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意义深刻的劳动实践,开展富有趣味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的劳动教育。乡土实践把劳动教育的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乡村基层,教育大学生到乡村去拜人民为师。在乡土实践中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教育学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和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培育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劳动的能力。乡土实践既是对劳动教育的生动探索,更为高校充分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促进新时代青年“五育并举”,丰富劳动教育的育人方式提供了新参考。

(三)乡土实践为高校完善“三全育人”提供了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首先,乡土实践让“全员育人”主体构成更丰富。“三全育人”主体虽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但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仍以学校为重心,其他主体的参与感相对薄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协同性和联动性不够。高校通过乡土实践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朋辈教育”、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论教导”及村民与学生之间的“实践指导”等多方的育人合力。其次,乡土实践让“全过程育人”时间衔接更连贯。“三全育人”过程是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而节假日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空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连贯性和衔接性不强。高校通过乡土实践可以充分填补假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空缺,持续增强育人活力。最后,乡土实践让“全方位育人”空间维度更广阔。“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方面较多,但是校内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高校通过乡土实践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兴趣,激发青年爱乡恋土的家国情怀,不断提升育人效力。

四、社会层面:乡土实践有利于乡村全面地实现振兴发展

大学生乡土实践除了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同时还具备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潜力。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内容深刻而生动地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乡土情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更是显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建设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美好期许。因而大学生乡土实践既是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在乡村落地开花的重要载体,又能进一步激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旺人气、兴产业、强治理、活文化和美生态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一)乡土实践助力乡村人气旺起来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当前,中国乡村仍面临空心化、老龄化和边缘化等问题,高校乡土实践不仅为乡村建设输送了大量青年大学生,有效缓解了乡村空心化的现状,更使乡村发展人气逐渐旺了起来,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时,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扎根基层开展乡土实践,有效缓解了乡村老龄化的现状,为乡村发现注入了青春力量,提供了根本动力。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乡土实践不仅为他们大有作为提供了广阔天地,更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因此,乡土实践有效助力了乡村发展人气旺起来,让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强起来,促进农民思想观念转变,才能吸引村民回归乡村建设家乡,满足乡村发展的人力需求,充分激发村民作为乡村振兴主角的主体地位,真正解决乡村振兴的首要问题——人的问题[6]。

(二)乡土实践助力乡村产业兴起来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通过乡土实践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深入基层、扎根基层和服务基层,不仅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力量,更为乡村产业发展制定系统式、融合式、科学式和特色式方案提供了新思路,助力乡村从基础上振兴。通过乡土实践,加强乡土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合理规划,将乡村产业资源进行系统式梳理;协助乡村理清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式发展;通过前期的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探索,依托专业知识,促进专业与产业相结合,为乡村产业结构优化进行科学式规划;深入挖掘村子里特有的自然资源、地域资源和人文资源等综合因素,结合乡村实际情况,为乡村产业发展方案设计进行特色式打造。

(三)乡土实践助力乡村治理强起来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目前,乡村致力于打造村民自治、乡村法治、乡土德治“三治一体”治理体系,乡村治理的主体主要以乡镇政府、农村社会组织、乡村干部和村民为主,大学生参与可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人才保障,助力打造更为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和协治相结合,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以自治为核心,以协治为辅助,让乡村治理更有序、有魂、有力、有效。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突出村民的主体作用,增强大学生通过乡土实践参与乡村治理的协助功能。此外,大学生通过乡土实践能够有效促进乡村形成与当下中国农村相匹配的乡村管理体制,助力乡村实现可行的基层治理现代化[7]。

(四)乡土实践助力乡村文化活起来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乡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需要加强保护、传承和发扬,而乡土实践无疑是助力乡土文化活起来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可通过乡土实践的方式促进沉寂的乡土文化通过年轻的方式回归大众视野,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在价值,促使乡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乡土文化(如农耕文化、匠人文化、民俗文化及红色文化等)作为基层社会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珍贵的历史财富,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活化剂和村民回归乡村的催化剂,在乡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中能不断激起农民群众的文化自信。由于当前乡土文化的开发程度较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土文化的经济价值的发挥,例如当前劳动教育背景下研学旅行的盛行、党史学习教育背景下红色文化的迫切需求,这些都极大地为乡土文化的价值发挥提供了重要契机。因此乡土文化的挖掘利用能充分激发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并促使乡村文化与旅游经济作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双重动力”[8]。

(五)乡土实践助力乡村生态美起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既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又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学生乡土实践是青年参与乡村生态环境科学保护、规划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乡村生态环境美起来,这是村民生活的最基础的需求和保障,大学生乡土实践有利于村容村貌整洁、农业污染减少、农村养殖规范等多方面的保护,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可协助乡村科学地保护生态环境。立足乡村新发展阶段,充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学生可通过乡土实践为乡村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让乡村生态环境好起来,有效促进农村发展模式转型,实现乡村绿色发展,助力乡村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时代背景下,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号召下,大学生乡土实践作为对乡村振兴和劳动教育的主动回应,不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求和高校育人工作的全新尝试,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有效探索。当前学术界关于大学生乡土实践的阐述尚未形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介绍,本文尝试从其独特的内涵意蕴与其丰富的时代价值进行初步阐述,但其内涵与价值的探索有待学术界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乡土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